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660449
謝嘉心
游擊文化
2021年11月03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0660449
  • 叢書系列:Misfits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1.6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isfits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不好好念書,長大就跟我一樣當黑手!」──父親



      「父親用他的技術養活了一家子,為什麼卻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當成負面教材?」──女兒



      工人女兒對於父親最深情的疼惜

      深刻動人、具有台灣味的黑手師傅民族誌

      看見技術工人的驕傲、自豪與矛盾




      吳曉樂、張慧慈、謝國雄、林文蘭、宋世祥、劉清耿? 感動推薦



      身為工人之女,她與工人最近的距離,不是父親,而是父母親的告誡:「不好好念書,將來就跟你爸一樣做工!」



      從小,父親的工作就隔絕在她的生活之外,父母親總是以父親的職業當作反面教材,「工人」、「黑手」是她必須依靠讀書全力避免的未來,而父親的職業,包含父親本身,則成了展示不堪、讀書失敗的負面教材。



      直到大學接觸了社會學,「工人」這兩個字浮出檯面,成為她認識自己的的線索,並促使她在研究所階段,開啟了認識父親與拖車師傅的旅程。



      她以疼惜的口吻探問著:「父親用他的絕活養活了一家子,為何卻把自己與自己的工作當成負面教材?」



      同時也思索著:「為什麼在台灣社會,技術的價值總是不如學歷?當人們認為取得好文憑是為了獲得好工作時,文憑真的可以做到這件事嗎?而什麼又是好工作?技術工真的就如此不堪嗎?」



      本書以作者父親的工作與家庭為背景,描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史與生命史,書寫他們如何走上拖車師傅之路,又如何放棄向上流動,甘願做師傅就好。而在他們以自身技術為豪時,回到自家屋簷下,為何又處處貶低自己的職業?



      ★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

      ★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優秀獎★



    本書特色



      翻轉工人悲情的刻版印象,呈現技術工人驕傲自豪的一面。

      展現師傅的學藝經歷,從小學徒、半桶師到出師。

      師傅可以辨識自己製造的產品,每台車子上面都有師傅的「胎記」。

      內行看焊道,師傅可以透過看焊道,評價做工品質,而在工廠師傅之間則是透過「手路」,判斷彼此技術的高低。



      在拖車產業,實力和品質,才是讓人衣食無虞的「鐵飯碗」。

      在黑手的世界,跳槽與轉業是人人必走的加薪之道。

      口碑和情報很重要,薪資低的工廠吸引不到好師傅,打混摸魚的師傅,也難以一案接過一案。

      技術為王道,師傅不用看老闆臉色,遇到亂砍價的雇主,還可以透過罷工來維持行情。



    齊聲推薦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一個以技術為傲的車斗師傅,不時恐嚇女兒:如果不好好唸書,以後就像我一樣做工。這個女兒認真唸書了,拿到社會學碩士,然後寫了這本書。不像1970年代的成衣業、塑膠加工業等的受僱者,努力讓自己翻身成為頭家,這些有「工夫」底的車斗師傅,卻不想創業成為頭家,這是為什麼?這些師傅擁有一身絕活,為何回到家中,卻處處貶低自己的工作?作者以祖父母、雙親與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解開這個雙重的身世之謎。這是一本結合生命、研究與寫作的社會書,全書以流暢的故事展開技術與文憑的對話,值得所有想了解台灣社會的職業與工作、家庭與親情、教育與產業的人一讀!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父親的工作不光是一家的經濟收入來源,往往也成為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社會最重要的入口。謝嘉心不只用《我的黑手父親》說了自己父親的故事,也是高雄這個工業城市裡,乃至全台灣廣大勞工家庭與群體的故事。透過嘉心細緻又全方面的描述,勞工不只是髒兮兮的黑手,而是充滿勞動價值的黑金。



      林文蘭(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社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

      在台灣這座「頭家島」上,不是每個黑手都想成為頭家,有些人「甘願做師傅」。本書描繪了以技藝自豪的師傅,為何不願攀升流動階梯?更遑論讓孩子繼承父業。這本深刻動人有台灣味的民族誌,擁有社會學分析的質地,更蘊含豐富的文化肌理和生命印記。作者刻劃港都拖車師傅置身的勞動世界:他們如何在師徒制底下,從「做中學」鍛鍊手路;他們如何出師,精進技術、勇闖江湖,與頭家斡旋和互挺。本書讓我們看見擁有真工夫、打造經濟奇蹟的拖車師傅如何安身立命,更引領我們反思「技術王道」和「文憑主義」之間的永恆對話。



      劉清耿(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可讀性高的社會書。寫作起點來自作者與父親在互動中萌生的困惑:為什麼擁有一技之長,專於製造、維修拖車的父親對自身的技術能力感到驕傲自豪,卻又時常以貶抑自己職業的方式告誡子女:「不好好讀書,將來就跟我一樣做黑手」?圍繞著這個謎題,作者展開她的解謎之旅。可喜的是,這場解謎之旅一如刻印在黑手父親身體裡的鐵工技藝,豐富多彩。在流暢行文中,讀者除了可以認識一位平凡父親的生命故事,也可以了解黑手師傅在傳統師徒制裡的技術養成經驗,更得以一窺台灣傳統產業技術變遷的縮影。《我的黑手父親》不僅是精彩的技術研究,也是富有社會學想像的社會書。

    ?


     





    推薦序|老鼠生的孩子想打洞 (吳曉樂)

    推薦序|技術能當飯吃,但不要孩子吃這行飯(張慧慈)



    序言?? ??? ?不讀書,以後就像我一樣做工?? ?

    前言?? ??? ?溫室裡的工人之女?? ?



    第一章?? ?活絡台灣經濟的紅血球?? ?

    01?? ?我的高雄市小港區?? ?

    02?? ?關於拖車的二三事?? ?

    03?? ?台灣拖車產業的興衰

    ?? ?

    第二章?? ?離鄉背井學師仔?? ?

    01?? ?往返台東的野雞車?? ?

    02?? ?師仔的工作與日常?? ?

    03?? ?師仔的兩個功課 ?? ?



    第三章?? ?師傅的生存之道?? ?

    01?? ?半桶師如何精進技術??? ?

    02?? ?經營人際關係?? ?

    03?? ?跳槽、轉業與技術圈



    第四章?? ?技術為王道的世界?? ?

    01?? ?拖車工廠的型態與師傅的就業模式?? ?

    02?? ?以技術為豪的師傅?? ?

    03?? ?師傅的「鐵飯碗」?? ?



    第五章?? ?做師傅就好?? ?

    01?? ?師傅與頭家?? ?

    02?? ?黑手不想成為頭家??

    ?

    第六章?? ?毋通佮我做仝途?? ?

    01?? ?父親的職業欄?? ?

    02??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



    結語?? ??? ?什麼是「好工作」??? ?



    番外篇?? ?黑手之家—我爸、我媽還有我們?? ?

    01?? ?父親的餐桌?? ?

    02?? ?勤儉為家訓?? ?

    03?? ?鐵工父親的自製家具?? ?

    04?? ?身為農家長女的媽媽?? ?

    05?? ?家庭主「傅」?? ?



    後記?? ??? ?板台忠的最後一天?? ?

    攝影篇?? ?拖車師傅的工作現場 ?? ?



    ?





    推薦序



    吳曉樂(作家)




      翻開這本《我的黑手父親》,我沒有一刻停止想起我的父母親。



      他們的形象與本書所勾勒的人物有極高的疊合。家父原從事物流,隨著身體不堪重負轉型成小黃司機;母親十三歲那年,孤身從澎湖上船,走入高雄加工出口區,踩著鐵馬在廠區穿梭,大把青春歲月化為一枚敬業的螺絲釘。後來她跟隨丈夫,於台中落地生根,數度易業,後以清潔為主。他們的長女,我,一路從中女中讀到台大,逐日從同儕的家庭背景感受到某種「階級篩選」的漸層,友人父母多有醫師、律師、建築師、會計師等,他們高度期盼,想方設法,以求孩子「克紹箕裘」,我轉身回望我的家庭,恍然大悟,屬於工人子女的故事得重新寫過。



      俗諺有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意指父母對子女影響深遠。然而工人父母往往反其道而行,他們一心念想子女,踏上與自身截然不同的職涯,不惜以否認自己的方式肯定孩子的成就。我的父母並不忌諱讓我親見他們的工作現場,父親接送我上下學,我也曾經陪同我媽進入不同業主家屋賣命灑掃、刮除陳垢,然而兩老也會明白提醒我「界線」的存在,我不只一次從他們口中聽到「妳是拿筆的,以後吹冷氣,靠動腦賺錢,不要像我們一樣靠身體,老了這也痛,那也痛」。從謝嘉心的書寫,我一再辨讀到自身曾有的不安與困惑:若父母不是試圖抹消,就是省略他們勞動的痕跡,人子如何看待、親近、甚至敬重自己的出身?另一個問題是,界線以何為判準?承認界線的同時,我們如何想像流動的方向?



      本書以作者父親的職業——拖車師傅的工作現場,深入探究職業技術的價值與學歷證照之間的緊張關係,兩者間本應相互牽成輔證,但因台灣社會長期側重「文憑」,日積月累「污染」了我們的心證。作家胡淑雯亦曾在〈奸細〉一文,寫出了這種主義如何打擾了我們的舌頭,「我爸是開計程車的,我媽是開雜貨店的,叔叔是擺地攤的。我家左邊是做木工的,右邊是賣魚的,再往右是賣菜的,對面是賣羹麵的。我們是沒有職銜的,做事的」。



      書中強調拖車師傅的養成仰賴大量的「默會知識」,意即「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知識,換句話說,知識含量絕對不低,只是傳遞過程並不經由文字語言,而是發自不可視、難以測量的身體五感,要將這些絕技轉換成專業證照,不僅轉換上自有難度,比率也相當有限,最具體的呈現莫過於謝嘉心寫到博士學歷的弟弟因工作需求,也得學習操作天車,進而與父親的工作產生交集。父子倆養成背景不同,取徑方法自然有別,弟弟喃喃背誦流程,父親則早已從長期的浸潤,深刻「體會」如何操作這碩大無朋的機械。又,書中師傅反覆提及工人得「忍受曝曬」,與文人「寒窗苦讀」的形象產生了有趣的溫差,平平是接受層層試煉而鍛鑄出的複雜心智,卻因人們認知的差距而引發後續一連串歧見。



      我的家族有些長輩也跟書中的拖車師傅一樣,是「師仔工」,興致一來,也道起從前集體學習的逸事,但若我追問下去,他們卻赧然揮手,稱往事不值一提。慶幸作者翔實記錄師徒制的背景與轉進,我找著了長輩生命史失落的幾塊拼圖,更十分認同作者的結論,台灣古早社會的師徒制與學校教育各有值得師法之長處,一味以今賤古會讓我們錯失了許多明媚的風景。



      人在錨定個人座標時,很難不從出身伊始,若對我們父母的認識是一片空白,又何以勾勒自身的樣貌?我自法律系畢業後,父母以為我將考取執照,順遂地「食人頭路」,享受相對恆定的生活品質,不若他們按件計酬,看景氣吃飯。豈料我一意孤行,幾經周折,今已開立工作室,以文字工作維生,獨立接案,盈虧自負。有時為了田野調查,千山萬水,曬得頭暈眼花,母親一度唸我踏上她跟父親的老路,我則無賴還以「誰叫妳屬鼠,老鼠的孩子也想打洞啊」,見我果斷,母親索性傳授她的做事心法,「客戶通常從妳經手過的作品來判斷妳的才調,千萬不能濫竽充數,傷及口碑」,「與人為善絕不是壞事」,「案件越困難,越能磨練出好技術」,許多台詞都與書中師傅所述有著高度的重疊;而母親從社區大樓、汽車旅館、星級飯店,直到她認定自己足以應付多元的傢俱材質與清潔需求,才踏入按時薪算、競爭激烈的居家清潔,更與書中師傅以「跳槽」來增進技藝的歷程不謀而合。



      如今,「老花眼」成了我的父母閱讀上的阻難,我閒暇之餘也為他們「讀」書。日前我猜測《我的黑手父親》應能投其所好,俐落「獻聲」說法,也同他們一起斟酌書中台語讀音,兩老對於作者祖父拖著滿載家當的手拉車,自台南翻山越嶺至台東一段格外有共鳴,分別說起我的先輩們數十年前是怎地謀算、尋覓開枝散葉的一方水土。書中每個人物都是台灣經濟變遷的縮影,我們從中感知到社會的物質、文化氛圍如何與個體的心性產生耦合,交織出一則則有機且饒富生命力的故事。謹以我父母的結論闔起整篇文章,「這個作者寫出了我們那個年代的故事與精神」。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