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eedran tu ngai kan nanalri思念母親的話/a lralrak i tu ciyosinbo dra maidraidrangan子女是父母的成績單/tu turu kan mulri babay外婆的叮嚀/變與不變:Kasavakan小米田的文化實踐/重返祖先發祥地/卑南族生命禮俗除喪祭與喪葬習俗之探究? 以利嘉(Likavung)部落為例/bini:一個宇宙觀的建立過程從神話傳說到當代社會/卑南族儀式執行者使用的植物/卑南族巫師的當代跨族群經驗? 以建和(kasavakan)部落為中心/與Puyuma的「美」對話? 當傳統文化遇見當代藝術與社會/從紀錄者到檔案人–互為主體的卡大地布部落影像行動/2018卑南族部落歌謠田野採集:版圖歌bulay nanta Pinuyumayan?? ?/第一線的L3? 對Pinuyumayan卑南族民族教育的想像與建構/去臺東田野工作:實踐以民族主體性為本位的非體制內卑南族教育發展。
接下來的5篇文章包含了「當代族語研究」及「族語文學」。〈消失的卑南語輔音:以初鹿社為例〉是陳登財對於初鹿卑南語的語言學探討。陳韋協〈消逝中的卑南語〉及陳政瑋、陳貴蘭〈tu kakawangan zanta ngai na marekamelri〉(族語奇幻旅程)為語言學習的紀錄及心得。鄭玉嬌〈sareedran tu ngai kan nanalri〉(思念母親的話)及陳昱君〈a lralrak i tu ciyosinbo dra maidraidrangan〉(子女是父母的成績單)、〈tu turu kan mulri babay〉(外婆的叮嚀)則是嘗試邀請耆老以卑南族語所書寫的投稿文章。
陳冠年〈與Puyuma的「美」對話:當傳統文化遇見當代藝術與社會〉、潘昱帆(Uki Bauki)〈從紀錄者到檔案人 From Authorship to Archivist〉、陸浩銘、黃薇蓁〈2018卑南族部落歌謠田野採集:版圖歌 bulay nanta Pinuyumayan〉這3篇文章共同的屬性是有關部落文化的紀錄與應用,但分別帶出了藝術、轉化與技術等不同層面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