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畏浮雲遮望眼
馬元放先生為近代名人,有幸為其鄉晚,地隔十餘里,輩份晚一輩。余乃草根,孤陋寡聞。新中國成立前夕,始聞先生之名,朦朧知悉吾常「國民黨三大亨」──吳稚暉、程滄波、馬元放。
新中國成立後,余在農村,當泥腿子幹部。年過半百,因緣際遇,進入縣方志辦,鋤頭柄換成了筆桿子,才有機會知道馬元放是國民黨大佬,因「鎮壓」學生反內戰、反飢餓、爭民主的愛國運動負主要罪責,於1952年3月「伏法」。3月14日《新華日報》曾刊載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布告。時隔半世紀,歷史經沉澱。2003年11月30日《南京晨報》發表〈愛國教育家馬元放的風雨人生〉,2004年6月《鍾山風雨》雜誌第3期刊載〈愛國教育家馬元放的人生之旅〉,2013年《南京史志》刊載〈民國時期愛國教育家馬元放〉,一報兩刊,主流媒體,所刊諸文,大同小異,並附有照片,圖文並茂,求實存真,以紀念這位矢志抗日、熱衷教育事業的愛國人士。前後對照,得以寬慰。余垂垂老矣,身為史志愛好者,深感亦有責任為家鄉名人正名,激勵後人,繼承遺志,以報家國之恩。
余以為當年由於政治鬥爭形勢之需要,有時政策過左,難免誤傷,此一時彼一時也。事前諸葛亮必不如事後諸葛亮英明也。事過境遷,物移人非,蓋棺未必定論,不可求全責備於前人。經歷史沉澱與群眾檢驗,與時俱進,重新論證,以正是非,以史為鑑,豈非更具群眾性與權威性。
因此,余敢為家鄉人物正名。當年淪陷時期,馬元放任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時,「蘇浙戰區巡迴教學團」成員、武進丫河小學校長楊倬雲,解放後被捕勞改、病死農場,2006年繆賢楊氏修譜,余為其立傳正名,載入《宗譜》,並選入余之文集《樸耕齋集》(鳳凰出版社2012年11月初版)。為國民黨武進縣黨部書記長童家駒國共合作抗日寫傳,因故未能入《譜》,而入《樸耕齋集》,發揚其愛國精神。「蘇浙戰區巡迴教學團」領導成員錢伯顯先生,1951年被捕,判刑十五年刑滿釋放,又逢「文革」十年浩劫,古稀之年,回鄉接受批鬥、監督勞動。「平反」無門,因而於2010年出版《無愧時代──錢伯顯先生誕辰110週年紀念文集》。由於本人曾任《武進縣志》總纂,一貫主張求實存真,伸張正義,有一定影響而被推為該文集主編。
因政治利害關係,當代人不寫當代史。經歷史沉澱,登高望遠,不畏浮雲遮望眼,看得清而敢言。余以為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多元化,人群地位大變化。過去以階級成分和出身、對共產黨的忠誠程度而決定其社會地位,於是有所謂「紅五類」──工、農、兵和黨團員;與所謂「黑七類」──地、富、反、壞、右、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以階級鬥爭為綱」,階級鬥爭不斷。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社會進步發展,演變成今天以「教育程度」──學歷、學位與「個人成就」──事業、功績為主要條件決定其地位榮辱高低的社會,也就是以藍領(技師、教師、醫師等)、白領(一般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主任醫師、高級教師等)、金領(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大企業主管、高幹、學術權威)分類的社會,以知識與成就決定其社會地位。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就有社會地位,這是社會的很大進步。
馬元放先生哲嗣光忠先生,耄耋之年,調查考證,申訴雖有門,獲得諸多同情而苦無結果。偶從網路知余觀點,從電話到面談,一拍即合。光忠先生伉儷冒酷暑飛臺灣,從臺北武進同鄉會等單位搜集有關資料後,再次來常商談文集目次,並邀余為序。余忝列鄉晚,義不容辭,樂而為之。
馬元放與程滄波,同為武進才子,各有千秋。馬長程一歲,生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馬為教育家,程主中央社兼《中央日報》主筆可稱宣傳家。兩人均好書法,程更勝馬,《艾干馬氏宗譜•民國戊子(1948)序》為馬撰程書,文字、書法堪稱合璧,世所少見。1933年馬程二人同為江蘇新聞事業委員會委員(馬為主委),1936至1937年期間,兩人又同為中央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新聞事業研究會十名專門委員之一,排名馬列第四,程列第八。抗戰勝利後,兩人同為江蘇省立常州中學籌款修建校舍,據《常州日報》2007年10月26日B7版載錢士鶴〈重振名校風範〉:「1946年上半年,關心愛護母校的校友潘序倫、邵鶴亭、馬元放、程中行等發起組織校舍籌建委員會,……募捐經費得二千多萬元(當時舊幣)。」由此可見,馬程兩人同心攜手關懷家鄉教育事業之深情。馬以《歸漢記》揭露汪偽陰謀,堅持抗日立場聞名於世,以行勝也。程以代蔣介石撰〈廬山抗日宣言〉而聞名於世,以言勝也。不相上下,難分軒輊。
在新舊交替之際,程則黯然飛臺,終老異鄉,遺憾終身。馬則坦然認命,魂守故土,德遺後人。歷史是無情的,社會是有趣的。人生如戲,苦樂自知。畢命之頃,元放何想?他人無法揣度。但無言勝有言,身教重言教。其本人悲慘出身、貧困孤兒,為小學校長王孔誠先生撫養成長,受傳統文化薰育培養,對家國情懷,感恩戴德,克己待人,忍辱負重,奮發自強,德澤後人。馬老夫人繼承家教家風,撫育兩子三女,均受良好教育,都具高級職稱,個個成才,人人精英,奮戰在祖國文教、醫藥、科技戰線,做出無私奉獻。現在都已退休,貽養天年。先生伉儷在天之靈,可以無憾,可以自豪矣。
當今形勢,中國崛起,日本一小撮好戰分子,虎視眈眈,野心勃勃,抗日烽火,殷鑑未遠。今出版《無愧人生──馬元放先生誕辰112週年紀念文集》(編者注:即本書,副標題有更改),目的在於紀念先賢,繼承其抗日愛國精神,立足各自崗位,自強不息,鑄就輝煌,振興中華,為圓強國之夢,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西元2013年歲次癸巳立秋之吉
延陵後學吳之光謹撰
時年八十又五
作者簡介:吳之光(1928-2014)先生,原中國共產黨武進縣委黨史辦公室、武進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武進縣志》總纂、常州市譜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及執行會長。著有《瞿秋白家世》、《樸耕齋文集》;主編《無愧時代──錢伯顯先生誕辰110週年紀念文集》、《程滄波先生年譜》等。本文曾載於常州《譜牒文化》2014年第1期,又載於吳之光著《樸耕齋續集》(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