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大漠.鄉野.高一峰(附DVD)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323882
蕭瓊瑞
藝術家
2021年12月14日
200.00 元
HK$ 180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323882
叢書系列: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
規格:平裝 / 160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
分
類
藝術設計
>
繪畫
>
畫家傳記/文集
同
類
書
推
薦
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
臺灣美術全集37:林惺嶽
藝術主宰者安格爾:〈荷馬禮贊〉、〈大宮女〉、〈路易十三的宣誓〉追求古典主義,復刻文藝復興,凌駕一切之上的是對拉斐爾的敬愛
文藝復興之神米開朗基羅:跨足繪畫、建築、詩歌,造就無數經典的傳奇天才,卻鑿不出理想的人生
寫實主義先驅米勒:〈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生於土地安於土地,從大地母親身上汲取醇厚溫暖的力量
內
容
簡
介
高一峰1915年出生於山西省徐溝縣,幼年時即好繪畫,有「小畫家」的美譽,成成中學就讀期間美術成績斐然。後進入京華藝專就讀,在學期間揣摩齊白石繪畫筆法,奠定日後創作主調。1943年與張素蓉女士成婚,婚後兩人穿越內蒙古的鄂爾多斯草原,旅行長達三個月,當時的高一峰以畫筆,速寫大漠遼闊風光,留下許多作品。這次體驗,成為日後長期創作的靈感泉源。
高一峰於1950年輾轉來到臺灣。初期生計艱難,在偶然機緣下,於1954年被推薦前往臺中市立中學擔任美術教師。此時期高一峰在創作上逐漸形成筆法簡樸的個人風格,作品數量大增。1956年暑假,高一峰在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舉行生平首次個展,展出內容包括大漠西旅的追憶、臺灣鄉間野趣等;展覽引起廣大迴響,初試啼聲便聲譽鵲起。1962年他應聘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教師,這是他來臺以後最安定的一段時期。
高一峰一生顛簸卻忠於藝術,他在三十八歲時左眼已近失明,但仍不放棄對藝術的熱愛,童年時期對「畫家」頭銜的夢想,支撐著他將腦海裡的所見所聞一一入畫,忠實於自我生命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受,然後再提升到藝術的高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洗鍊,那悲苦的生命、簡拙的筆法,以及有關中國西北大漠的荒野回憶,交織著對臺灣生活鄉情野趣的描寫,從高一峰畫中所見奔騰縱橫的駿馬、任重赴遠的駱駝,已然成為臺灣水墨畫壇重要的資產,也記錄著一代歷史交替中,悲劇心靈的真實寫照。高一峰不再只是流傳於學生、朋友口中的一則傳奇,而是臺灣水墨畫壇當中,扎實深沉、又殊異孤寂的存在。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目
錄
1 來自古城的熱血青年………9
出生山西徐溝………10
就讀中學,美術成績優異………12
京華求藝………14
2 從大漠到臺灣………21
前往綏遠任教中學………22
體驗蒙古大漠風光………23
踏上長途逃亡旅程………26
3 艱困生活下的創作堅持……29
初抵臺灣………30
堅持創作………34
曙光初露………41
4 臺中教學與首次個展………49
夫妻兩隔………50
定居臺中,勤奮作畫………56
首次個展,聲譽鵲起………73
5 臺灣藝專的一則傳奇………137
遷居臺北,任教藝專………138
精簡的形意.創作的原型………142
終曲………143
6 殘缺中的完整………145
藝術家背後的另一半………146
藝術傳承、影響與定位………156
附錄
高一峰生平年表………158
參考資料………159
?
序
序
照耀歷史的美術家風采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出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家,涵蓋面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累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家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了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家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家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家的創作結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家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出版「美術家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