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戰後台灣的光與影

戰後台灣的光與影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509461
李永熾
允晨文化
2022年1月1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9509461
  • 叢書系列:允晨叢刊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允晨叢刊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通史











      二戰後迄今己近八十年,在這將近八十年中,台灣經歷了相當激烈的變化。



      台灣因是日本殖民地,在日本戰敗後,為盟軍所接收,而代盟軍接收的則是在國內外都不得人望的蔣介石集團;偏偏在中國內戰中,蔣介石領導的政府兵敗如山倒,流亡到接收地台灣。台灣從此進入中華民國黨國不分的黨國體制中,遭受戒嚴與白色恐怖支配的非人—不自由情境。自由化不僅僅是脫威權獨裁支配,更重要的是自由的人要能自我組織化,自己管理自己;自由並非放縱,無不可為,而須與他人相互支援,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所以自由常與民主並行。



      台灣一九八○年代衝撞各類防害自由行動的網羅,目的就是要創出所有台灣人能自主參與的民主社會。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論述部分除了為群策會所寫的論文,有一大部分是在《當代》雜誌發表。本書的第二部分稱為「時代與記事」,以理想的堅持者寫了一篇紀念文,筆調當然跟前一部分的「論述」有所不同。第三部分「書序」,我寫書序的原則是闡釋作者的內在意圖,因為我把文學作品及其他著作皆視為精神史的表現。李喬的文學創作即具有台灣精神史的特質,為他書寫序,是一種享受。其實,為好友的書寫序,不僅有先睹為快之樂,更可先知好友的心靈世界,讀恒煒的書如此,讀貴海的書亦然。此書所收入的篇章大都十年前所寫,我認為到現在都還有參考的價值,台灣當前的要務,亦即面對全球化的當務之局,是強化台灣主體性。有了台灣主體性,台灣才有可能以國家主體跟國際社會發生關聯,而在國際社會中扮演應有的角色。



    ?


     





    自序

    ?

    壹 論述

    一、台灣主體性的構築

    二、台灣主體意識的發展與國家認同

    三、從人民主權看台灣制憲的正當性

    四、 從戰後世界史看舊金山和約與台北條約的關聯

    五、中國意識、台灣意識與歷史思維

    六、從風土與場所看台灣族群

    七、本土性、民主化與心靈改革

    八、兩蔣獨裁政權的成立與變化

    九、從思想層面論李、蔣的政治改革

    十、台灣成為正常國家——李登輝先生的國家論

    十一、他者的文化、文化的自我——李喬的文化論述

    十二、殖民、反殖民與詩學——讀曾貴海《戰後台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

    十三、台灣與世界——一九七○年代的落差

    ?

    貳 書序

    一、理想是永遠的堅持︱懷念孤獨的歷史學者張忠棟教授

    二、《當代》與我

    三、焦慮•企待•現場——記九二一大地震

    四、荒山黑塚——看喜多流的能劇「黑塚」

    五、傳統布袋戲的變與不變

    六、我的學與思

    ?

    ?記事

    一、台灣宛如古拉格——序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

    二、脫出「咒之環」——我看李喬《咒之環》

    三、沉淪與救贖——讀李喬《V與身體》

    四、自省與重生——序曾貴海《台灣文化臨床講義》

    五、學術與政治(代序)——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

    六、《戰後台灣人權史》序

    七、《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序

    八、兩個世代的自由主義者及其交會——序金恒煒《面對獨裁者的兩種態度》

    九、散步於歷史和現實之間——讀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

    十、堅持理念又能行動——我所認識的許慶雄教授

    ?





    自序



      二戰後迄今己近八十年,在這將近八十年中,台灣經歷了相當激烈的變化。



      首先,台灣因是日本殖民地,在日本戰敗後,為盟軍所接收,而代盟軍接收的則是在國內外都不得人望的蔣介石集團;偏偏在中國內戰中,蔣介石領導的政府兵敗如山倒,流亡到接收地台灣。



      台灣從此進入中華民國黨國不分的黨國體制中,遭受戒嚴與白色恐怖支配的非人—不自由情境。幸而,在台灣人「跑天下」的奮鬥下,創出經濟上的奇蹟,被國際公認為新興工業國之一,終於促成一九八○年代風起雲湧、追求脫威權統治的自由化運動。在這場包含學生運動、教授治校運動、農民運動、族群運動等社會運動和包括組黨等政治運動在內的自由化運動,獲得了某種成果,政治上脫一黨化的民進黨成立了;在學界,與民進黨成立的同一時段有跨學術領域的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成立,以探討台灣的發展為宗旨,隨後有運動型的台灣教授協會組成。自由化運動所形成的社會力與政治力,使台灣脫離了戒嚴體制與臨時條款等,但要到廢刑法一百條運動的初步成果達成,自由化才有明顯的成果。



      自由化不僅僅是脫威權獨裁支配,更重要的是自由的人要能自我組織化,自己管理自己;自由並非放蹤,無不可為,而須與他人相互支援,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所以自由常與民主並行。台灣一九八○年代衝撞各類防害自由行動的網羅,目的就是要創出所有台灣人能自主參與的民主社會。但是在外來憲法的約束下,台灣竟然與中國大陸共有一個領土主權,但中華民國管不了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管不了台灣,徒然使與台灣不相干的中國內戰持續下去。在中國內戰之下,外來憲法不能支配中國大陸,卻可以完全可以控制台灣,這種矛盾,使台灣的民主化變得艱困,不易有所成。台灣要民主化,非脫中國化,自我形成完具足的領域不可。



      經自由化的衝撞,黨國體制已鬆解,但要讓台灣能自成一個領域而民主化,仍然不容易。但,「意外」就在這時候發生了。蔣經國去世,政權落在台灣人李登輝身上。李登輝跟其他的台灣政治人物最不相同的是少一分奴性、多一分自主性。他繼位之初,雖是「虎口的總統」,但他有堅強意志,又能配合社會自由化運動,而逐步完成他心目中的台灣民主化。為達此目的,他必須讓台灣和中國分離;也就是將中華民國政府治理不到的中國大陸虛擬化,而與台灣分離,並把台灣實體化,成為可自主管理的領域,有了具體的領土,才能還權還政於民/台灣人。一九九○年代,李登輝和台灣人民完成了表層的政治民主化,但精神上的民主化還須進一步深化。九十年代後半的台北市長選舉,陳水扁、趙少康和黃大洲三人,黃大洲被視為李登輝人馬,趙少康則被認為是反李登輝、意圖回歸兩蔣時代的外省代表,聲勢非常浩大,不僅把黃大洲壓下,也把陳水扁比下去。顯然台灣初步民主化要落空了,這種危機感讓台北市民把選票集中到陳水扁身上。但等到陳水扁競選連任時,儘管阿扁的施政滿意度達七十五%,在跟馬英九一對一的競逐中,以前支持黃大洲的票回歸國民黨,阿扁只能飲恨了。但有趣的是,二○○○年的總統大選似乎又復制了當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反李登輝的宋楚瑜聲勢如當年的趙少康,而連戰雖由李登輝支持,卻似不信任李登輝,於是台灣人的票又投給了阿扁。



      這些現象在在顯示台灣民主的精神層尚不成熟。二○○○年,李登輝離開國民黨,有了自由揮灑的空間,認識到九○年代末期台北市長的兩次選舉與總統大選的狀況會發生,主要是台灣人缺乏自主管理的主體性;要如何確立台灣的主體性,似乎成了他的主要任務。他組織群策會,結合學界、社運界,群策群力,培植台灣人的韌性,強化台灣主體性,以完成台灣的民主化。在這前後,嗅覺敏銳的金恒煒也把《當代》的論述重點移向台灣。此書的許多部分跟群策會和《當代》有密切關係。



      李登輝以群策會為基礎,集結學術界人士展開台灣主體性的建構,邀請我與一些朋友撰寫。我從理論方面下手,而李喬、莊萬壽、郭生玉等就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書寫,而完成了李總統所期待的台灣主體性一書。本書所收台灣主體性的理論詮釋便是當時所書寫。另外,為了呈顯台灣的主體性,必須把在黨國體制下被抹煞的台灣事物翻轉過來,於是以《願景叢書》為名,約請學界人士撰寫《台灣的歷史》《台灣的地理》《台灣的文學》等。為此,李登輝和我們開了多次討論會。



      二○○○年之後,李登輝並不反對台灣制憲。為了制憲的可能性,群策會舉辦了一次相當盛大的國際研討會,我負責從人民主權討論台灣制憲的正當性,這篇研討會論文,曾被譯成英文。現在也收入此書中。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論述部分除了為群策會所寫的論文,有一大部分是在《當代》雜誌發表。《當代》主編金恒煒在這時期把論述重點從國際轉向台灣,本書討論李登輝思想及其施政特質大都發表於《當代》。



      李喬不僅是文學大家,在文化論述上也卓然有成。為此,台灣文學界與文化界為他舉辦了一場「李喬研討會」,討論他在文學與文化論述上的成就;我應邀撰寫李喬的文化論述,我主要在闡釋李喬的文化觀點。曾貴海出了《戰後台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看了頗有所感,便寫了一篇讀後感,也收這裡。



      就在為台灣自由化和民主化努力奮鬥的時候,有兩件事讓我非常傷感。好友張忠棟在九○年代末過世了。張忠棟、鄭欽仁和我,在台大歷史系是異端,甚至被認為是歷史系三大毒草,不過也有人戲稱為三劍客。忠棟雖是我的學長,但幾乎在同一時候進入台大教書;他的走向自由主義,我很清楚,是有學術基礎的,所以他能堅持不易。他走了,我哪能不把心中的塊壘吐一吐。因此,以理想的堅持者寫了一篇紀念文。筆調當然跟前一部分的「論述」有所不同,所以本書的第二部分稱為「時代與記事」,第一篇就是張忠棟的紀念文。



      另一件傷感的事是發生在中部的九二一大地震,這次大地震把我在台中土牛的三合院老家全毀了。地震發生時,身在台北的那種焦慮、那種企盼與難熬,非把它寫出來,不能療瘉,心情不能平靜。於是,我領著兩個女兒回老家探望,把這過程寫了出來,發表在《新台灣》周刊。



      一九八七年「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成立時,創會會員都在五十歲以下,到二○一○年,大半創會員都已超過七十歲,某次會議,林玉體建議七十歲以上的會員各寫一篇學與思的文章提供台灣各界參考。會議通過了,當時的基金會董事長張炎憲積積極推動,而後編輯成書。當時,我已年過七十,有責任把自己的學與思寫出來。我以淡淡的筆調敘述自己的學習、摸索與追尋,只寫到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就停筆。前南投縣長彭百顯一直問我,八○年代以後何時完成?我只是笑笑,說實在,我沒有意願寫下去。但郤喚起薛化元教授的關心,他要訪問我,幫我書寫。我也沒有答應。他便要我大女兒訪問我,費時八年才完成。她的耐性也讓我屈服。她以我的口述為骨幹,配合她的台灣社會文化史的考察,完成了《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我也可以藉此回應彭縣長的尋問了。說來雖是我的回憶錄,其實說是李衣雲的著作,也許更為恰當。我親手寫的學與思也收在此書中。



      第三部分「書序」,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寫書序的原則是闡釋作者的內在意圖,因為我把文學作品及其他著作皆視為精神史的表現,李喬的文學創作即具有台灣精神史的特質。閱讀他的創作,起初是艱難,而後是愉快,為他書寫序,是一種享受。其實,為好友的書寫序,不僅有先睹為快之樂,更可先知好友的心靈世界,讀恒煒的書如此,讀貴海的書亦然。但閱讀自己不熟悉的論文集,就只能採取另一種手法:書寫自己與論文集主角交往的心境。寫鄭欽仁教授,寫許慶雄教授,皆採此手法。為學會或協會的論文集寫序,則以該論文集的主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此外,還有許多書序,因沒有留電子檔,無法收入。



      此書所收篇章,大都十年前所寫,我認為現在還有參考的價值。允晨文化願意出版,非常感謝。謝謝志峰兄和允晨的編輯們。



    ?




    其 他 著 作
    1. 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
    2. 史記:歷史的長城
    3. 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