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中文概念史談藪

中文概念史談藪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643091
鍾少華
蘭臺網路
2021年12月01日
227.00  元
HK$ 204.3  






ISBN:9789860643091
  • 叢書系列:小學研究
  • 規格:平裝 / 382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小學研究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文史哲類 > 中文 > 文字學











      本書是北京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鍾少華教授以概念史研究方式,梳理中文「觀念」「概念」「思維」,以及「藝、藝術」「美、藝術美」「政治、政治學」的概念史。從一個詞的產生和來龍去脈,到該詞的從觀念形成積澱,到學者們探索該詞的概念的綜合形成過程。



      本書強調「思維」在人類發展進化中重要功能,通過人類思維,能夠從初步的觀念混亂叢中,昇華出公允的概念,從而促進人際間的清楚準確交流。在當前人類面臨各種困境時,特別需要關注思維的認知功能。



      本書是筆者研究中文概念史的第四部專著。

    ?


     





    自序? 001

    第一章??? 引言-概念史研究 007

    第二章??? 中文「觀念」之概念史 047

    第三章??? 中文「概念」之概念史 072

    第四章??? 中文「思維」之概念史 122

    第五章??? 中文「藝、藝術」之概念史 160

    第六章??? 中文「美、藝術美」之概念史 209

    第七章??? 中文「政治、政治學」之概念史 252

    跋 373



    ?





    作者自序



      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研究,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興起的新的研究方法。陳寅恪前輩曾說過:「一個字就是一部文化史」。筆者改為:「一個詞就是一部文化史」。即,通過對於一個詞的概念形成與發展的追尋,一個詞從觀念到概念的昇華過程,展現民族語言文化的進步歷程。



      六千餘年的中文發展進程中,在傳統以字為單位的基礎上,積累成今天的中華文明基礎。但是到近代面對極大量新詞和舊詞新義,已經成為現代漢語的主要表達詞語,卻一直沒有對於詞義、語義的全面梳理,甚至連梳理的途徑都在混亂中。筆者從80年代開始,在茅以昇、賀麟等前輩們的指引下,重點嘗試按照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對中文詞語歷史性剖析研究。簡單地說,就是將關鍵字展開古今中外轉一圈地搜尋梳理,在極大量古今文獻基礎上,系統地梳理前輩們關於該詞從觀念到概念的表達狀況。記得筆者寫的第一篇關於「哲學」的概念史論文,耗費兩年時間,到1992年才得以發表。該文從語言學視角看,涉及古希臘文、拉丁文、英文、日文,以及甲骨文等;從哲學角度看,涉及思辨的形式與內涵、邏輯的建立與發展、哲學的本質與功能等;從史學角度看,是漫長的六千年民族進步發展史,也是在世界大家庭中互相學習演化的結果。語言表述追求概念清晰準確,造成語言的深化變革恰是民族進步的證據;從文化學角度看,則是民族文化優勝劣汰、去偽存真的結果,恰恰表現在語言文化的科學性方面。當然,從文獻學角度看,搜尋極大量文獻將成為基本功,還要找到關鍵的有關「概念」的文獻內容。



      接著,筆者在2012年出版《中文概念史論》一書,書中闡述概念史的關鍵字包括:概念、文學、科學、哲學、文化、方法、真理、知識、人、生命、民俗學、標準、印刷、衛生、繁體字與簡體字、宣傳等字詞。



      在2016年出版《中國近代人文科學研究》一書,書中包括有:中華民族性、法律與革命、倫理與道德、價值觀、真理、社會與社會學與社會主義、信仰與靈魂、語義與語義學等詞。



      2021年已經出版《中國近代認知科學概念研究》一書,書中包括有:認識、心靈、心理、認知、注意、記憶、行為、學習、情感、情緒、情操、智慧、智慧、智力等心理學關鍵詞。



      目前交付的是新著《中文概念史談藪》,書中包括:觀念、概念、思維、藝與藝術、美與藝術美、政治與政治學等關鍵詞。是筆者第四部研究概念史專著。其中一組「觀念——概念——思維——」的概念史研究,也讓筆者深深感到人類幾百萬年來的進化,至今已經在地球、太陽系間馳騁折騰多年,迎來全新的困境和機遇,而我們能夠依靠的關鍵,還是人類思維的獨特優勢,用心研究,才可能有人類的未來。



      總結筆者研究中文概念史的體驗有:(1)概念史研究能夠很好地表述出各個民族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脈絡。筆者只是將概念史研究方法,用到中文的梳理中。(2)把一個個中文詞古今中外地搜尋一圈,不僅梳理了這個詞的來龍去脈,而且特別是關注其詞義的內涵的變化,也正是今天我們詞義、語義的特徵。(3)中國古人喜歡用字詞表達自己的觀念,豐富多彩,但是缺乏成為社會公允的概念,在古代已經造成許多不便,出現交流上的差錯。只是到了近代,由於西方傳來的新詞語,都是需要具備準確的公允的詞語概念,於是在17–20世紀的中西交流中,中國人在中文裡融入新知識,把大量詞語觀念昇華到概念,通過這樣具備概念式的中文,整體擴大了我們學習認知世界的能力。(4)概念史研究的難點在於,第一需要搜尋大量古今中外的文獻來作基本原素,特別是近代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第二是要清楚掌握概念史的本質,特別是觀念與概念的區別和昇華變化,同時是以史學考據的基本功力,準確表述前輩們的成果。而表述的原則是倉庫保管員對主人(讀者)的態度,以提供給讀者全部需要的理念和證據為根本,而絕不是教訓式的師爺作風。(5)筆者專注于中文概念史研究已經三十餘載,才完成這四部書數十個關鍵詞。從中深深感受到研究的魅力,只要能用中文表述的知識,不管哪一學科概念都可以並進行概念史研究,「跨學科」一詞都是多餘的。到目前,中國已經有一些學者開始關注概念史研究,理論闡述不斷。至於國際上研究概念史的情況,可以參考已經在2010年翻譯出版的《劍橋學派概念史譯叢》。或者參看日本鈴木貞美教授的研究成果。而筆者只是關注概念史研究實用在中文裡。



      到目前為止,筆者在多年認真梳理後,真實感受到概念史研究方法,實在是太符合目前中國語言文化發展的需要了。



      要想在世界舞臺上與各民族平等交流,最基本的是要把互相的詞語概念弄懂,我們講的讓外人能明白!外人講的我們別弄錯概念而已。

    ?
    2020年9月22日? 寫於北京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