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國際傳播」國際化

「國際傳播」國際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61617
聯經出版公司
2022年1月20日
217.00  元
HK$ 184.45  






ISBN:9789570861617
  • 叢書系列:聯經評論
  • 規格:平裝 / 512頁 / 14.8 x 21 x 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經評論


  • 社會科學 > 大眾傳播/新聞學











    當世界變成美國放大版

    傳播媒介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國際化」銜續「去西方化」重啟傳播新起點



      「本書匯聚一群耀目的學術明星,共同反思國際傳播領域方法和理論的主要路徑,尤其是整個傳播領域如何『去西方化』。公平言之,《「國際傳播 」國際化》允稱一部獨特的書。」——哈林(Dan Hallin)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



      傳播研究是美國文化的產物,後來逐漸擴散到西方國家乃至全世界,成為支配性的觀點與範式。《「國際傳播」國際化》從世界主義的精神出發,一方方面反對西方文化霸權,一方面拒絕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以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境界交融,和而不同,猶如一首由各種聲音交錯組成的交響樂。



      李金銓教授長期關注國際傳播學,綜合四十年的學術生涯經驗,與國際全方位視野編著此書。沒有老調重彈,沒有虛晃一槍,以嚴肅的態度發表真知灼見,呈現智慧交鋒火花,提供華人學術社群一個提高文化自覺的新契機。

    ?


     





    中文版序�李金銓

    ?

    國際傳播的國際化:反思以後的新起點�李金銓

    逛櫥窗:論「國際傳播」的國際化�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

    超越拉查斯斐:國際傳播研究及其知識生產�張讚國

    超越現代化和報刊的四種理論�揚•瑟韋斯(Jan Servaes)

    新聞業的專業模式:在同質化與多樣性之間�保羅•曼西尼(Paolo Mancini)

    「媒介首都」生成的條件——全球媒介的地方情境�邁克爾•柯廷(Michael Curtin)

    好萊塢不朽的生命力:「帝國冒險」類型與《阿凡達》�亞普•範欣內肯(Jaap van Ginneken)

    重啟國際傳播「帝國的維度」�科林•斯帕克斯(Colin Sparks)

    「去西方化」與世界主義的媒介研究�西爾維奧•瓦斯博多(Silvio Waisbord)

    在地經驗,全球視野:國際傳播研究的文化性�李金銓

    把「媒介生產」理論化為准自主場域:中國新聞研究再評價�朱迪•波倫鮑姆(Judy Polumbaum)

    翻譯,交流與東西間的理解�張隆溪

    公共領域、場域與網路:去西方化世界中的西方概念?�羅德尼•本森(Rodney Benson)

    世界主義與國際傳播:理解公民社會行動者�彼得•達爾葛籣(Peter Dahlgren)

    後殖民視覺文化:基於印度的討論�阿爾溫德•拉賈戈帕(Arvind Rajagopal)

    ?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









      傳播研究是美國文化的產物,後來逐漸擴散到西方國家乃至全世界,成為支配性的觀點與範式。本世紀初,英國學者柯倫與韓國學者朴明珍首發其端,編撰一本書,名曰《媒介研究的去西方化》(Curran & Park, 2000),我有幸參與其中。隨後也有若干零星的聲音呼應之。



      「去西方化」以後的下一步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要「國際化」。



      本書取名《「國際傳播」國際化》(Internationaliz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因為主流的「國際傳播」並不太「國際」,實質上只是「美國」的「國際傳播」,而不是「國際」的「國際傳播」,也就是大抵透過美國外交政策和美國中產階級學者的瞳孔看世界,於是世界變成了美國的放大版。我們共同的願望是把國際傳播真正地「國際化」。一旦國際傳播國際化,整個傳播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國際化了。



      「國際傳播」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旨趣何在?容我從幾方面簡單闡述,可以說是殊途而同歸:



      第一,《論語》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劉殿爵先生把這句話譯為「The gentleman agrees with others without being an echo; the small man echoes without being in agreement.」 (見Confucius, 1979: 122)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判斷,姑不置論,但echo(回聲)一字譯得甚妙。國際傳播不能獨尊某種觀點,要求其他人、其他國家或其他文化跟著附和,而是必須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下求同存異,不斷溝通對話。



      第二,著名古典音樂指揮家巴倫波恩說:「你要保存極端(的聲音),但要找到聯繫,隨時找到聯繫,這樣會有一個有機的整體。」(Barenboin & Said, 2002: 69)樂團的生命力來自各種聲音有機的聯繫,而不是抹煞、壓制或取消刺耳的聲音,交響樂本來就是各種不同的樂器和音調的矛盾統一。管見以為,巴洛克的賦格(fuge)形式以同一音調在不同音階同時展現,彼此獨立自主,而又相輔相成,對國際傳播—通過合作和競爭達成深度的瞭解—尤具啟發的意義。



      第三,正如闡釋學大師高達美(Gadamer, 1999)提出「視域交融」(fusion of horizons)之說,打破中西二元對立。各種文化傳統的交流,小則達到八百多年前管道升寫給趙孟頫《我儂詞》中說的「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大則從太極的「陰是陰,陽是陽」(文化自主)達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滲透交融)的境界。



      第四,本書不斷強調「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精神,一方面反對「美國(或西方)就是世界」的文化帝國主義霸權,一方面也反對義和團式的文化民族主義。華人社會要爭取學術平等對話的權利,只能拿出實實在在的學術業績,這必須靠整個學術社群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不能靠口號式的吶喊、社論式的宣示或拍腦袋的囈語。



      在我的學術生涯四十年中,一直關注國際傳播,從《傳播帝國主義再商榷》(Lee,1980)開始,歷經《全球媒介奇觀》(Lee, Chan, Pan & So, 2002)、《中國媒介,全球脈絡》(Lee, 2003)、《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李金銓,2004),以至於《「國際傳播」國際化》(Lee, 2015)和《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李金銓,2019),可謂一脈相承,也是一以貫之。



      《「國際傳播」國際化》英文原著由我任主編,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出版社印行。本書緣起於我在香港城市大學邀請跨世代著名學者的「南北對話」。這些名家星光閃爍,來自美國、英國、印度、阿根廷、以色列、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瑞典和華裔,他們沒有老調重彈,沒有虛晃一槍,而是以最嚴肅的態度發表真知灼見,甚至呈現智慧交鋒的火花。



      本書從知識論和方法論的高端視野討論大問題,而不糾結於具體瑣碎的小課題,確信是一本國際傳播的重要著作,值得費神迻譯,以饗華文世界的廣大讀者。為此,我乃「徵召」李紅濤、黃順銘、宋韻雅、陳楚潔和袁夢倩等五位深具潛力的年輕學人,讓每人認領翻譯兩章到四章的「任務」。我有幸和他們誼兼師友,他們在教研百忙之中熱心共襄盛舉,令我十分感動。我也要感謝美國密西根大學出版社無償讓渡中文翻譯版權,教育部「玉山學者」計劃資助出版,以及聯經出版公司精心編輯付梓。



      譯事之難,沒有親身經歷無法充分體會。為了求「信」,我們首先要求儘量貼近原文,不加不減;為了求「達」,我們要求適度砍掉「洋腔」。一方面不能「太不像」中國人講話,長句繞來繞去,文字生硬,令人望而生畏;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太像」中國人講話,以致抹煞了原作者的個性、神態和風格。如此拿捏分寸,斟酌得失,實在頗費躊躇。我們決定分四個步驟進行:第一步是譯者自校,第二步是譯者互校,第三步是譯者再度自校,最後我閉關一整個月,幾乎逐句根據原文校讀。這樣繁複認真的手續,但求滿足「信」與「達」的要求,「雅」則未敢相期。經此「一役」,我對卓越的翻譯家增添了幾分敬意。



      期盼本書能為華人學術社群提供一個契機,共同提高文化自覺,並增進對國際傳播的貢獻。

    ?




    其 他 著 作
    1. 「國際傳播」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