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

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
9787108026750
方德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年7月01日
79.00  元
HK$ 75.05  





ISBN:9787108026750
  • 規格:484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 社會科學 > 政治 > 概論/理論/評論











    以往歐美學術界在論述抗戰前夕和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的作用時,多采用「史迪威模式」,把目光更多投向中外關系,特別是中美關系。本書作者認為應該從中國社會本身為尋求答案,為此,在翻閱爬梳了大量當時的原始檔案和文獻的基礎上,對此項課題重新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可供中國學界和一般的文史愛好者參考。


    方德萬(Hans J.van de Ven),荷蘭人,1980年畢業於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中文系,入美國哈佛大學研習中國近代史,師從孔飛立教授,1987年獲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英國劍橋大學,現為該校第10任漢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從朋友到同志:中國共產黨的初創》[加州大學(伯克利)出版社,1991]等,現在的研究項目為中國近代海關史。


     





    序言
    第一章重看史迪威
    一個意外的戰場和一次意外的使命
    緬甸的失陷
    盟軍戰略中的緬甸
    失敗的後果
    勝算中的中國
    開羅會議前的拖延和密謀
    「霸王」准備期間開羅的「紙牌房」與失算
    緬甸之收復
    美英關系中進一步的困境
    地面上的困擾
    在中國的難處
    美中關系中的煩惱
    史迪威的解職
    結論
    第二章建立國民革命軍
    20年代的軍事概念
    新文化運動的反軍國主義語境
    作為革命工具的軍隊
    軍閥主義的來龍去脈
    起源
    影響
    國民革命軍
    改組國民黨
    軍事改革
    軍事委員會
    財政改革
    結論
    第三章北伐時期(1926—1928)的暴力文化
    「三·二O」事件
    孫中山逝世和領導權危機
    北伐的問題
    三月二十日事件
    北伐的第一階段(1926.7—1927.3)
    國民革命軍奪取武漢和南京
    武漢與南昌的對壘
    共產黨對軟弱的回應
    擔心「另一個三·二。事件」
    陳獨秀的政策
    武漢之後
    大爆發
    混亂中的共產黨
    蔣介石的沉浮
    蔣獲勝的原因





    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許多外國記者涌進中國。傅勒銘(Peter Fleming)為《泰晤士報》報道這場戰爭。荷蘭的左派電影制片人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率領著「今日歷史」攝影隊。他和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Robe~Capa)一樣,從西班牙直奔中國,此時弗朗哥剛剛在西班牙內戰中取勝。克里斯托弗·伊修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和奧登(w.H.Auden)長途跋涉抵達中國戰場時,感覺就像「儒勒·凡爾納筆下瘋瘋癲癲的英國開拓者的一個故事中的人物似的」。伊修伍德滿懷同情地描寫中國軍人,而奧登則在他的詩歌中表現了戰爭的悲哀荒謬。弗朗哥在西班牙的勝利,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在歐洲的泛濫,西歐貌似民主的麻木不仁,共產主義的取而代之,以及另一場世界大戰的威脅,成了他們報道在中國正在展開的事件的明顯的主題。

    這些書於翌年問世,一致聲討日本人,許多書還對領導中國抗戰力量的執政黨國民黨人頗有贊許之詞。1939年,羅繽·海德在其《龍之徽章》(Dragon Rampant)一書中描述了歌頌中國人的第一場偉大戰爭。同年,查爾斯·謝潑德(Charles Shepherd)在《抗日戰況》(The』Case Against。Japan)中詳述了日本人違反國際法和無視國聯的罪行。《曼徹斯特導報))的田伯烈(HoraldTimpei”ley)在《外人目睹中的日軍暴行》(What War。Means:the·Japanese Terror in China)一書中將南京大屠殺公諸於世。約翰·古納。安特生(Johan(;unrlar Anttersson)在((中國為世界而戰》(China fights for the World)一書中指出:「在民主陣營中,中國在25個月獨立抗拒著實力懸殊的敵人,捍衛著民族權力,以過上自由獨立的生活。」 安特生曾在中國生活多年,並贊揚過國民黨人在政權建立和經濟建設中的成就,但也論及農村貧困仍是嚴重的問題,他還評論說,「蔣介石知道哪兒有難處」 。

    1940年,亞朋德(Hallet A1)end)撰文喚起美國公眾對美國在中國的前途的關注,批評國民黨人的腐敗貪污、唯利是圖和裙帶關系,但也表揚了國民黨人起而應戰,並爭辯說,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再生。在由中國駐英大使郭泰祺作序的《中國與獨裁者奮爭》(China』s.Struggles with the Dictators)中,格林(O.M.Green)緊跟國民黨的宣傳觀點,將國民黨人描述成為中國新的統一打下基礎,並有能力領導中國走向現代國家的中堅。

    ……




    其 他 著 作
    1.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2.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博客來獨家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