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話說文學編輯

話說文學編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088005
吳鈞堯,陳逸華,董柏廷,蘇紹連,邱靖絨,李偉涵,蔡昀臻,陳皓,廖之韻,陳謙,龔華,趙衛民,楊宗翰,盧美杏
秀威資訊
2022年3月11日
93.00  元
HK$ 83.7  






ISBN:9786267088005
  • 叢書系列:Viewpoint
  • 規格:平裝 / 234頁 / 14.8 x 21 x 1.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ewpoint


  • 社會科學 > 大眾傳播/新聞學











      「編輯」,是作家的陪伴者,文字的守護者,更是作品的魔術師。



      如何成為一位文學編輯?本書特邀吳鈞堯、陳逸華、孫梓評(董柏廷訪)、蘇紹連、邱靖絨、李偉涵、蔡昀臻、陳皓、廖之韻、陳謙、龔華、趙衛民、楊宗翰、盧美杏等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並向梅新、高信疆、?弦與蔡文甫等「大副刊時代」的典範致敬,從最真實的編輯經驗,提煉出文學編輯之道!



      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編輯日常」、「職項認知」與「憶昔思今」。第一輯從文學編輯的日常工作出發,再依照媒體屬性邀請各領域名家分享職涯生活,包括:吳鈞堯談文學雜誌、陳逸華談文學圖書、孫梓評談文學副刊(董柏廷訪問)、蘇紹連談文學網站。第二輯則邀請六位現任編輯現身,其身分涵蓋總編輯、書系主編、美術設計、接案外編、大學學報主編及專業經理人,他們以各自經驗敘述工作應具備的職項認知。第三輯「憶昔思今」特別向「大副刊時代」致敬,介紹《中央副刊》主編梅新、《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聯合副刊》主編?弦、《中華副刊》主編蔡文甫等前輩,他們當年以編輯行為推動文運,堪稱將文學編輯的角色做到最大,影響了整個社會。



    本書特色



      ★十餘位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獻給有志加入文學編輯行列的朋友,一部兼具「當代性」、「在地性」與「類別相符」的合適教材!


     





    編者序 走向文學編輯之道�楊宗翰



    第一輯 編輯日常

    【文學雜誌】主編一天表情:多情文字、現實數字�吳鈞堯

    【文學圖書】不是只有出版書──關於編輯,和編輯的工作�陳逸華

    【文學副刊】身為一名守門員──訪《自由時報》副刊主編孫梓評�董柏廷

    【文學網站】文學網站編輯術:《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的主編回憶�蘇紹連



    第二輯 職項認知

    給青年編輯的信:遇見書的故事�邱靖絨

    每擊都要必中的槍兵:一個做文學書起家的Freelancer�李偉涵

    一名文學編輯的幾個出版實例經驗�蔡昀臻

    倉頡•蔡倫•Adobe──版型規劃與封面設計�陳皓

    完稿還沒完,編輯其實管很多──提報•看印•宣傳�廖之韻

    出版社工作環境與組織經營�陳謙



    第三輯 憶昔思今

    我不風景誰風景──《中央副刊》的梅新時代�龔華

    編輯與他的時代:憶高信疆與?弦�趙衛民

    像他這樣一個副刊編輯──蔡文甫與《中華日報》�楊宗翰

    八爪魚之味──新時代下《中國時報》副刊編輯的機智生活�盧美杏



    附錄 本書各篇作者簡介



    ?





    編者序



    走向文學編輯之道


    楊宗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隨著各大學因應時代變化與追求學用合一,「出版編輯」近年間在各家中文�臺文�華文�語創系的課程設計上,或列為選修,或進入學程,聘用具有豐富經驗的業師蒞校授課或公開演講亦漸成常態。一向敏感的產業界也不願落居學術界之後,由公會、協會、基金會陸續開辦人才培育班或編輯養成營,學員組成從高中生、圈內人到中高階社務主管都有,涵蓋廣泛,參與踴躍。位居第一線的出版社,挾《重版出來》、《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等話題日、韓劇威力之助,晚近亦印行了不少出版工作相關之書籍,唯仍以譯作比例占絕對多數。這些或許不能讓人完全忘記,今日仍是一個出版形勢嚴峻的年代;但也可視為黑暗降臨、徬徨時分的一盞盞燈火,至少避免讓想進入出版編輯界的新鮮人頹喪心智,後繼者迷失方向。



      身為文學人,就該談文學事。一個以出版編輯為授課範圍之一的文學教師,值此時局,該如何做?在固守教室外,又能夠做什麼?所以本人在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舉辦一場「文學、編輯與出版學術研討會」,邀請到各大學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出版選題的學者專家,以演講、論文、座談三種形式,齊聚論學。二○二○年九月再以該次研討會為基礎內容,出版《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臺北:秀威資訊)。我主編此書時力求以學術書籍樣貌呈現,目的就在打破過往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書中特意彰顯多位臺灣的文學編輯前輩,並冠以「大編」之名。我認為這些「大編」的存在及事蹟,更能映照出今人酷好自稱為「小編」,是何其荒謬與諷刺之舉!滿街小編走,氣短志不高,能夠承擔起什麼大任呢?「大編」之所以為大,是大在心態,大在視野,大在對編輯這份職業�志業的企圖與實踐。這類值得敬重的文學編輯為數甚多,遍布於臺灣各家報紙、雜誌、圖書乃至新媒體。他們必是吾人未來思考與建構當代編輯學時,無法繞過的研究對象及堪稱壯麗的文化風景。



      若真要走向文學編輯之道,僅靠上述這些顯然仍不足。因為身在學院授課,偶至民間講學,本人深切感受尚需更多可供備選之教材──這並非指完全沒有一部可用教材,僅以手邊所藏或市面所見,即可列出以下分類書單:



      (一)教科用書型:



      可選擇的出版編輯教科用書,不是種類不多,就是距今遙遠,已成臺灣各校編輯課程面臨的一大困境。為此教師甚至還可能不得不影印絕版多年的羅莉玲《編輯事典》(臺北:大村,一九九一)或曾協泰編《書刊編輯出版實務》(臺北:臺灣珠海,一九九三),其實書中內容與使用工具皆過於老舊,可藉助者只剩下觀念啟發。曾協泰此書當年為港、臺兩地同步發行,書中還不時可見港式用語。同樣來自香港的教材,還有余也魯《雜誌編輯學》(香港:海天書樓,一九八二),但問市距今逾四十載,恐怕比曾協泰所編那部離當代更遠。翻譯書部分,較多人選用Jan V. White《創意編輯》(Editing by Design,沈怡譯,臺北:美璟,一九九五)、《雜誌編輯》(Designing for Magazine,許作淳譯,臺北:美璟,一九九五)跟《設計編輯》(Graphic Idea Notebook,許作淳譯,臺北:美璟,一九九七)。這三本都是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研究所用書,其中尤以《創意編輯》最具口碑與影響。但除了翻譯書的語境跟舉例與臺灣當下有別,必須知道其實這些是「舊書重印」,亦即為一九八七年人間出版社絕版後的改版重出。人間版印行時封面上寫道:「第一本完整的圖文編輯解析」,這麼多年過去了,於今實有尋找更合宜授課教材之必要。



      我認為教科用書型出版物中,當以政治大學張堂錡教授《編輯學實用教程─以報紙副刊為中心》(北縣:業強,二○○二)最為合用,因作者曾任職《中央日報》副刊,後又進入大學任教並開設編輯課程,確為目前坊間最能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文藝編輯教材。唯書名本已明確標示「以報紙副刊為中心」,故在其他類別如文藝雜誌上,僅能提供六頁篇幅(自九十三到九十九頁)。只能期待作者擇日另行擴寫。



      (二)經驗傳承型:



      這類書籍常被講授文藝編輯的教師推薦閱讀或參考選用,本土例子相當之多,並可分為圖書、副刊與雜誌三種。圖書部分,已退役離開職場前線的資深編輯周浩正,在臺灣有《編輯道》(臺北:文經社,二○○六),在對岸有《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北京:金城出版社,二○○八)與《如何提高編輯力》(北京:金城出版社,二○一五),所舉之例從遠流詹宏志到蘋果賈伯斯,且多以書信體形式分享個人出版經驗。還在爾雅出版第一線、年逾八十的隱地(柯青華),所著之《出版圈圈夢》(臺北:爾雅,二○一四)、《清晨的人:爾雅四十周年回憶散章》(臺北:爾雅,二○一五)、《深夜的人:爾雅四十周年回憶續篇》(臺北:爾雅,二○一五)、《一根線:從文壇因緣到出版的故事》(臺北:爾雅,二○二○)等書,皆是以一介文學編輯人,回顧一路走來的出版因緣。



      文學副刊編輯部分,如孫如陵《副刊論:中央副刊實錄》(臺北:文史哲,二○○八)、林黛嫚《推浪的人》(臺北:木蘭文化,二○一六)跟宇文正《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臺北:有鹿,二○一七),三書是《中央日報》與《聯合報》副刊主編的經驗之談,當可一窺三人各自的文學副刊編輯心法。至於雜誌編輯,前有封德屏《荊棘裡的亮光:「文訊」編輯檯的故事》(臺北:爾雅,二○一四)與《我們種字,你收書:「文訊」編輯檯的故事2》(臺北:爾雅,二○一九);後有王聰威《編輯樣》(臺北:聯經,二○一四)與《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臺北:聯經,二○二○)。這些書都是兩位總編輯,分別在《文訊》、《聯合文學》上發表過的「雜誌編輯室報告」精選,從中可以讀到專題如何企畫、視覺怎麼設計、邀稿選稿秘訣等等重要資訊。另一本值得注意的雜誌編輯相關書籍,應為黃威融《雜誌俱樂部,招生中!: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臺北:大塊文化,二○一四)。作者曾任《小日子》等雜誌創刊總編輯,此書就不是編輯室報告精華摘錄,而是雜誌編輯心法的解說傳承,尤其可供學生在「新創雜誌」時作為「自我定位」的參考座標(譬如書中提及,需要設定新雜誌的美術形式、封面主題和修辭手法)。曾任職於《30》、《今周刊》與《財訊》等多份雜誌的康文炳,所著之《一次搞懂標點符號》(臺北:允晨,二○一八)、《編輯七力(修訂本)》(臺北:允晨,二○一九)、《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臺北:允晨,二○二○)也屬於經驗傳承,但其可貴之處在於不僅止於「老編雜憶」,而是以更具系統性的說明,足以增進學生在編輯技術層面的知能需求。



      (三)體制觀察型:



      此類常與前述「經驗傳承型」混合,一時間頗不易辨別。對出版體制(或說體質,似無不可?)的診斷,最常被提及的當屬陳穎青《老貓學出版:編輯的技藝&二十年出版經驗完全彙整》(臺北:時報,二○○七)與《老貓學數位PLUS》(臺北:貓頭鷹,二○一○)。作者長期從事與觀察出版產業,視野跨越紙本,延伸至數位,頗能一新讀者視野。大雁出版基地創辦人蘇拾平從現象推回到本質,以產業經營面來觀照全局,繳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我的120道出版經營練習題》(臺北:如果,二○○七),屬於對臺灣出版體制的全面性反省。類似的產業觀察尚有王乾任《出版產業大未來》(北縣:生活人文,二○○四)、孟樊《臺灣出版文化讀本》(臺北:唐山,二○○七)等,但大多都偏向短篇文章或專欄結集。此處還必須提到傅瑞德《一個人的出版史》(臺北:潑墨數位,二○一三)。它是作者經營、參與、觀察數位出版十年後的產物,問世迄今雖又過十年,其中所論仍頗具參考價值。產業觀察部分尚有楊玲《為什麼書賣這麼貴?:臺灣出版行銷指南》(臺北:新銳文創,二○一一),改編自其國北教大語創系碩士論文(原題「臺灣文學出版行銷策略」),故出版時書名雖拿掉「文學」兩字,內容跟例證仍全是臺灣的文學出版。



      以上三類只是權宜之分,所列書單可供有志者閱讀與參考。坊間尚有一些相關著作,但我以為其中多有「當代性貧弱」、「在地性匱缺」或「類別性不符」之病。雖不擬多提,但仍須解釋:所謂「當代性貧弱」指教材過時,主要是因為出版時間太早,導致於今顯不合用。「在地性匱缺」則多涉及翻譯類書籍,雖可參閱但畢竟離臺灣的出版情境太過遙遠,過往很受歡迎的鷲尾賢也《編輯力:從創意企畫到人際關係》(臺北:先覺,二○○五)、見城徹《編輯這種病》(臺北:時報,二○○九)等皆在此列。至於早期編輯課程中頗多老師選用,Gerald Gross所編之《編輯人的世界》(Editors on Editing: What Writers Need to Know About What Editors Do,臺北:天下文化,一九九八),全書內容固然豐富,但畢竟還是上個世紀的產物,在臺灣也絕版多時了。對岸尚有二○一九年由北京的十月文藝出版社印行之簡體版,譯者同樣是齊若蘭,推測繁、簡體當為同一版本。最後,「類別性不符」是指因屬開設在中文�臺文�華文�語創系之課程,自應聚焦於「文學編輯」,以符合課程教學目標與學習對象設定。



      綜上所述,今日臺灣更需要一部兼具「當代性」、「在地性」與「類別相符」的合適教材,以啟發青年學子願意走向文學編輯之道。我就是帶著這樣的美好想像,架構起這本《話說文學編輯》的基礎骨幹,並邀請中壯世代編輯們一起填充其血肉。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編輯日常」、「職項認知」與「憶昔思今」。第一輯乃是從文學編輯的日常工作出發,再依照媒體各別屬性分類,遂邀得吳鈞堯談文學雜誌、陳逸華談文學圖書、孫梓評談文學副刊(董柏廷訪問)、蘇紹連談文學網站。他們每位在自己所屬的編輯工作領域已有多年經驗,對編務甘苦與心頭點滴,當能做出最誠摯、不矯飾的說明。第二輯則邀請六位現任編輯現身,以各自經驗來敘述工作上應該具備的職項認知。他們的身分涵蓋總編輯、書系主編、美術設計、接案外編、大學學報主編及專業經理人,所言確實可讓讀者認識到「編輯」兩字的裡裡外外、方方面面,但也都沒有超過「文學」的領域及範圍。第三輯「憶昔思今」為我特意安排,欲藉此向曾經黃金般耀眼、如今黯淡且乏力的報紙副刊致敬,也向仍堅守著工作崗位的現任編輯打氣。這是一個紙媒急遽衰退的年代,報紙及轄下的副刊受害尤深;但它並不是沒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刻─《中央副刊》主編梅新、《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聯合副刊》主編?弦、《中華副刊》主編蔡文甫等人,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營構出上個世紀「大副刊時代」的繁花盛景。這幾位在職期間無不積極以編輯行為推動文運,介入社會,影響全民,堪稱是把文學編輯的角色做到最大,也把曾經的冷副刊變成了硝煙滾滾的熱戰場。紙上風雲已歇,笑傲江湖唱罷,但報紙仍在,副刊也仍在。或持守紙本,或兼營數位,日常編務還是需要有「人」繼續努力。作為《話說文學編輯》的主編,很高興全書恰好結束在《人間副刊》現任主編盧美杏的這段話:「我並非中文或新聞系出身,只是從小將報社副刊編輯視為人生志業,並在這多年職業生涯裡樂在其中,把種種酸甜苦樂轉化為成長養分,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有一顆熱誠學習之心,樂於隱身幕後當一名編織者,那麼,你已掌握副刊編輯的入職密碼,打開副刊之門,來玩吧。」──是的,來吧,歡迎走向文學編輯之道。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