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我的薄伽梵歌:一位印度神話學家的超凡生命智慧

我的薄伽梵歌:一位印度神話學家的超凡生命智慧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508488
德杜特.帕塔納克
江信慧
地平線文化
2022年3月21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9508488
  • 叢書系列:Aum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um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給現代人最具體而微的人生智慧,

    也是我們面對困頓迷障時,最好的指引與滋養──《薄伽梵歌》

    ?

    ◆◆◆

    ?

    我們如何做到不「批判」,消除人我之間的分別心?

    人生最大的恐懼,是來自於什麼呢?

    我們該如何穿越心念的動盪,找到內心更深處的平靜?

    又該怎麼在「輪迴」的世界裡追求真正的「解脫」?

    ?

    ◆◆◆

    ?

      印度知名神話學家德杜特.帕塔納克規劃了18個主題,

      帶領我們與他對話,看見他的《薄伽梵歌》,

      也試著讓我們在吠陀智慧的引領下,

      領略出屬於自己的《薄伽梵歌》。

    ?

      最崇高的人生解脫經典,《薄伽梵歌》

      在奉行印度教的國度裡,《薄伽梵歌》被譽為印度三大聖典之一,同時也是公認最具影響力,最崇高的「人生解脫經典」。《薄伽梵歌》出自印度最長史詩《摩訶婆羅多》第六篇,描寫俱盧大戰開打之前,由奎師那向阿周那所傳述的內容。

    ?

      自史詩孕生的人生智慧

      戰爭一觸即發,悲劇無可避免。般度族王子阿周那剎時意識到,戰場上對立的兩方,都有自己的至親好友,於是轉而向毗濕奴化身的奎師那求助:「為什麼必須參與一場兩邊都是親人的戰爭?」

    ?

      接著,奎師那在一場又一場的對話裡,為阿周那悉心講解了作為一名武士和王子應盡的責任,破除困頓,也指引他通往人生最高理想——「解脫」的三個方法:行動瑜伽、知識瑜伽、奉愛瑜伽。這些對話,蘊含著印度教的根基與吠陀智慧的精髓,因而讓《薄伽梵歌》成為印度最著名的宗教哲學詩。

    ?

      《薄伽梵歌》與其他印度經典最大的不同,在於奎師那話語中蘊含的人生智慧與哲理,已超越了宗教信仰的範疇,不僅僅適用於阿周那遭遇的難題,也適用於現代社會的諸多情境,直至今日,這部經典仍然為許多人帶來深刻影響,甚至成為現代溝通技巧的參考。

    ?

      打破線性閱讀順序,提煉18精選主題

      傳統上,靈性導師一次只講解《薄伽梵歌》的某一特定詩節或某一章。因為《薄伽梵歌》的寫作方式不同於現代:有些同樣的觀念分散在不同的章節裡,有很多觀念則不斷重複,還有些則假定讀者已擁有早期吠陀經典和奧義諸書的知識。

    ?

      有別於《薄伽梵歌》多數譯本採用逐句翻譯詩文,再加上註釋評論,研究印度神話的專家德杜特.帕塔納克則是以他自己的理解,提煉出這部經典的精要,以「同理心」、「自省」、「信任」、「財產」、「執著」、「業力」等題目,安排了18個主題。同時,作者還把複雜的概念化為大量的圖表,讓讀者可以更快理解《薄伽梵歌》蘊含的各種觀念,也成了《我的薄伽梵歌》一大特色。

    ?

      我的《薄伽梵歌》,你的《薄伽梵歌》 

      國際薄伽梵歌協會(International Gita Society)創辦人摩南達•普拉薩德(Ramananda Prasad)曾說道:「《薄伽梵歌》的最佳翻譯,就是你自己的翻譯。」借用這個說法,這本書包含了作者對《薄伽梵歌》的理解,是他個人主觀上的真理,因此命名為《我的薄伽梵歌》。

    ?

      他也提到,對主觀真理的追求會帶來「對話」,你我可以欣賞彼此的觀點,並拓展各自的真理。如此一來,人人都可以藉由聆聽各種版本的《薄伽梵歌》,按照自己的節奏、方式來持續探索這部經典。最後,你會帶走的,將會是「你的薄伽梵歌」。

    ?

    版本特色

    ?

      ◆作者為印度知名神話學家,對神話與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與見解

      ◆精煉18個主題,幫助讀者快速理解《薄伽梵歌》要義

      ◆收錄近150張圖表,快速歸納文義,總結重點

    ?

    名人推薦

    ?

      《情緒食療》作者�謝無愁

      「元宇宙共好空間」創辦人�劉柳樺



     





    【第一部】導論



    前言|書名緣起——《我的薄伽梵歌》

    導讀|在時間長河裡的《薄伽梵歌》



    【第二部】我的薄伽梵歌



    第一章 不要批判、要看見


    在「看見」之時, 就不會有批判,因為界線、規則、對錯、「我的」和「不是我的」之分別都不存在了。一有批判,我們就看不到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第二章 舊地重遊

    在身體之內的「真我」是不死的,因此,它不尋求安全感,也不在乎界線。所有的努力都被記錄下來,都會影響未來的人生。過去所獲得的知識在未來生命的智慧中會發揮作用。



    第三章 人生體驗大不同

    有能力去構想出一個概念上的真實,不同於情感經驗或感官經驗,這是人類獨有的,也是每一個人獨有的。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是不同的,因為你的身體不同,你的濾鏡不同,你的經驗不同,你的知識也不同。



    第四章 尋找意義

    正如動物為生存而尋找食物一樣,人類也為了自己的「清明」而尋求意義。一旦我們領悟到讓這個世界有意義的正是我們「自己」之時,便能因這個「自己」而得到解脫。



    第五章 面對結果

    「原因」是一種行動(業),「報應」也是一種行動。行動既是「業因」,也是「業果」。每一個現狀都來自於過去的業報(業果),也是塑造未來的業因(業種)。



    第六章 同理心

    「法性」講求的是同理心而非道德感,是「意圖」而非「結果」。我關心你在物質上、情緒上或知識上的飢渴時,我就是在遵循「法性」而活。



    第七章 交換

    交換可以用來滿足我們的願望,或償還債務。交換可以困住我們,同樣也可以讓我們解脫。然而,真正的關鍵並不在於行動表面,而是取決於行動背後的想法。



    第八章 因恐懼而收攝

    儘管瑜伽一詞本身的意思即為「連結」,但是探索為何與源頭切斷連結的過程也稱為瑜伽。瑜伽是一個向內看,為了找到「體內永生者」,而從構成身體的許多層面中不斷穿越的過程。



    第九章 能否相信

    必須先了解「神眾」,才能進入與「神」相關的對話。神眾和阿修羅並不是存在於外在世界「那裡」,而更多是在我們內心「這裡」。



    第十章 潛能

    《薄伽梵歌》的不凡之處,在於為印度教引入了「薄伽梵」的概念,把過去相當抽象的神性概念如「梵、至上意識、靈性個體」,加以合併,並予以人格化。



    第十一章 涵蓋

    為了找到內在的神,我們必須超越自己這一小部分現實的範圍,並去理解身邊的人所感受到的飢餓和恐懼。透過《薄伽梵歌》裡的猴神哈努曼,我們可以好好探究此一觀念。



    第十二章 包容

    不斷擴展的心念有能力縮小自己,以包容他人有限的視野。一段健康的關係就像是火祭,總是雙向的。而神的化身不會單單只出現一位導師或救世主,正如故事裡的「蘭妲」。



    第十三章 無奈

    我們並非能夠改變世界的英雄,只不過是變化萬千的世界的工具而已。而我們自身的資質與能力,全都取決於天生的「物質屬性」。在本章要探討的,就是「物質三重屬性」。



    第十四章 財產

    財產是看得見、可衡量的,所以社會上更看重的是財產的持有者,而非體內的永生者。結果也導致了「我的」比「我」重要多了,人們的目光也從內在轉移到外在去了。



    第十五章 比較

    人類會計算財產,從而進行比較。這種能力稱為「假象」,用以建立起社會的結構和階級,我們就在其中認定自己的身分,並在與自己進行比較之,後認定別人的身分。



    第十六章 執著

    本章探討的癡,是執著於「我的」與「不是我的」之間的界線。癡讓暴力升高成為「侵犯」,當我們賦予事物意義,並從中獲取自我身分認同時,就會發生侵犯行為。



    第十七章 慷慨

    「靈性個體」會帶來解脫,讓我們放下執著的恐懼。認同靈性個體,人就不會執著,不會想盡辦法要控制,就能放手,也會變得慷慨,可以容許。



    第十八章 你我對彼此很重要

    你我可以在不設法控制對方行為的情況下經營彼此的關係嗎?我們可以互相幫助以消除飢餓和恐懼嗎?如果可以,我們便是走在「梵涅槃」的道路上。當我們是從內在而不是外在獲得喜悅時,我們就走在「靈之喜樂」的道路上了。



    結語|寫在本書之後:奎師那的另一篇講道

    推薦書目

    英中譯名對照表

    中英譯名對照表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