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臺灣美術兩百年(上下冊套書)

臺灣美術兩百年(上下冊套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563982
顏娟英等23人
春山出版
2022年4月06日
833.00  元
HK$ 708.05  






ISBN:9786269563982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624頁 / 19 x 26 x 4.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之聲Voice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史











      臺灣是天然物產相當豐饒的土地,有稻米、茶葉、砂糖等,實在是無盡的寶藏。一旦踏入山地,到處都是千古未曾開發的處女林。真是發揮著山紫水明,與天然之美。

      我覺得在富有如此自然美的臺灣,沒有誕生固有的藝術,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親近並成長於這自然美的人們,腦海中不會沒有愛美的心理。

      ──黃土水(〈甘露水〉、〈少女胸像〉創作者)



      不只要療癒,我們更需要國民美育!

      「不朽的青春」展覽研究團隊再出擊,用120件作品,講臺灣200年的藝術與藝術家故事




      「你有喜歡的臺灣藝術家嗎?」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往往不知如何回答。這背後當然有許多從教育到歷史上的原因,但其中最關鍵的可能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臺灣美術史上有過哪些精采作品和人物。



      鑒於一般大眾長期對於臺灣美術史非常陌生,「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研究團隊決定再出擊,集結兩年多來的研究成果,化身為親切熱忱的美術館導覽員,向來訪觀眾(讀者)述說一個又一個屬於臺灣自己的「藝術的故事」。《臺灣美術兩百年》猶如一場紙上特展,讀者只需翻開書頁便能飽覽從清代到當代,因臺灣而發生的豐富藝術傑作。



      然而光是「看見」作品並不足夠,讀者還必須對於作品產生的脈絡有所認識,才能真正「看懂」作品。因此,本書不同於常見的藝術史著重在解析藝術表現形式,更重視描繪藝術家的個人生命歷程與身處時代背景,供讀者參照,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臺灣美術兩百年》也是一個主題性的策展,它不單純依據年代呈現臺灣美術史,而是美術史學者帶著歷史意識與問題意識重新觀看臺灣藝術史上的許多經典作品,使之向外延伸,觸及了傳統與現代、政治與社會、本土與西化、性別、家國想像等多元課題。



      透過上述面向,相信讀者閱畢本書後,當再有人問起:「你有喜歡的臺灣藝術家嗎?」你不只可以輕易給出好幾個答案,還能興高采烈與之分享你喜歡他們的種種理由!



      全書上下兩冊分成十二章,選件共一百二十件(另有補充附圖數十餘),獨立介紹了一百零八位藝術家。各章開頭均有長文導讀,引導讀者進入該章主題。上冊「摩登時代」六章主題依序為:傳統的新生、現代美術與展覽會、描繪地方色彩、都會摩登、戰爭與戒嚴、新時代男與女;下冊「島嶼呼喚」六章則是:山與海的呼喚、冷戰下的藝術弈局、鄉土的回歸、風景與社會、主體性的開展、創造新家園。



      ■上冊「摩登時代」以日治時期最早的現代藝術家為核心,往前追溯清代書畫傳統,往後從殖民現代性,銜接到二戰結束後政權的再次變化。我們會看到黃土水1920年成為首位入選帝展的臺灣創作者,而臺灣在沒有專門美術學校的情況下,一代代美術青年如何藉由留學與參加官方美術展覽會追求夢想。他們的舞臺遍布日本、中國甚至法國,吸取世界與東亞的風潮,展現專屬於臺灣的色彩。然而到了戰後,日治時期的東洋畫與傳統國畫陷入長達三十年的正統之爭,政治的壓迫也使臺灣美術頻受頓挫,走過摩登時代的臺灣美術就此進入另一個階段。(獨家收錄首次翻譯的黃土水1923年〈過渡期的臺灣美術〉一文。)



      ■下冊「島嶼呼喚」以藝術家對山海國土的探索開啟視野,回顧日治時期並鳥瞰戰後至當代,從觀音山到太魯閣、中央山脈與玉山、屏東大武山,從花蓮港口海岸到臺東金樽海岸,島嶼的山海意象逐漸拓展的過程。接著下山離海來到冷戰現場,看50、60年代的臺灣「抽象畫」,為何竟會被現實政治貼上「共黨」標籤。70年代畫風又是一變,從抽象轉為具象寫實,如此急遽轉變的原因及其意義,將透過藝術家的理念與作品實踐來闡釋。80年代民主運動風雲動盪,深刻刺激藝術家,他們把對社會的批判與關懷貫注在作品之中。解嚴後的90年代,針對本土文化內涵,藝術界以作品乃至文字展開激烈交鋒,急切探問「我是誰」、「何謂臺灣」。自我與家國、本土與西化,難道總是二元對立無法調和?問題沒有終極答案,全書最末給予了藝術的獨特回答。



    本書特色



      一、結合臺灣不同世代的美術研究者群體之力,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匯整至今的美術研究成果,是奠基在扎實史料基礎上的美術史。



      二、以公共機構典藏的作品為主,但亦選入重要且不易取得的私人藏品。



      三、重視藝術家生平、師承與往來關係,把作品與創作者放回當時的時空背景。不只對單一作品與藝術家進行詮釋,更呈現藝術家的群像與時代。


     





    【上冊】

    序言|蔡家丘

    總論:臺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顏娟英 ?



    第一章 傳統的新生

    導論|黃琪惠

    林朝英,〈觀音菩薩夢授真經〉(林柏亭)?? ?

    周凱,〈青鐙課讀圖〉(黃琪惠)?? ?

    林覺,〈四季山水(四屏)〉(黃琪惠)

    謝琯樵,〈牡丹〉(黃琪惠)?? ?

    洪以南,〈蘭石圖〉(黃琪惠)?? ?

    呂璧松,〈山水〉(黃琪惠)

    蔡九五,〈九如圖〉(黃琪惠)?? ?

    溥心畬,〈鳳皇閣秋景寫生〉(謝世英)

    張大千,〈廬山圖〉(謝世英)

    余承堯,〈孤峰獨挺〉(李柏黎)

    傅狷夫,〈奔濤捲雪〉(林以珞)

    鄭善禧,〈出牧迎喜〉(黃琪惠)

    陳其寬,〈陰陽2〉(蔡家丘)

    董陽孜,〈臨江仙〉(石守謙)



    第二章 現代美術與展覽會

    導論|蔡家丘

    黃土水,〈甘露水〉(鈴木惠可)

    石川欽一郎,〈福爾摩沙〉(顏娟英)?? ?

    鹽月桃甫,〈萌芽〉(呂采芷)?? ?

    廖繼春,〈有香蕉樹的院子〉(蔡家丘)

    倪蔣懷,〈臺北李春生紀念館(裏通)〉(林育淳)?? ?

    呂鐵州,〈後庭〉(林育淳)?? ?

    陳進,〈合奏〉(謝世英)

    盧雲生,〈梨子棚〉(高穗坪)

    立石鐵臣,〈蓮池日輪〉(邱函妮)?? ?



    第三章 描繪地方色彩

    導論|蔡家丘

    村上無羅,〈基隆燃放水燈圖〉(郭懿萱)

    蔡雪溪,〈扒龍船〉(黃琪惠)

    郭雪湖,〈南街殷賑〉(邱函妮)

    陳植棋,〈真人廟〉(邱函妮)

    黃土水,〈南國(水牛群像)〉(鈴木惠可)

    林玉山,〈故園追憶〉(顏娟英)?? ?

    陳澄波,〈岡〉(邱函妮)

    李石樵,〈楊肇嘉氏之家族〉(林以珞)

    木下靜涯,〈江山自有情〉(林育淳)



    第四章 都會摩登

    導論|蔡家丘

    陳清汾,〈巴黎的屋頂〉(顏娟英)

    林之助,〈冬日〉(蔡家丘)

    劉啟祥,〈畫室〉(顏娟英)

    張啟華,〈旗后福聚樓〉(蔡家丘)

    張萬傳,〈鼓浪嶼風景〉(林育淳)

    楊三郎,〈六館茶行〉(蔡家丘)

    許武勇,〈十字路(臺灣)〉(蔡家丘)

    郭柏川,〈故宮(鐘鼓樓大街)〉(蔡家丘)



    第五章 戰爭與戒嚴

    導論|黃琪惠

    石原紫山,〈達魯拉克的難民(比島作戰從軍紀念)〉(黃琪惠)?? ?

    蔡雲巖,〈男孩節〉(黃琪惠)?? ?

    李石樵,〈市場口〉(顏娟英)?? ?

    蒲添生,〈詩人(魯迅)〉(林以珞)?? ?

    黃榮燦,〈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黃琪惠)?? ?

    陳春德,〈北投春色〉(黃琪惠)?? ?

    陳慧坤,〈古美術研究室〉(曾資涵)?? ?

    鄭世璠,〈三等車內〉(張閔俞)?? ?

    廖德政,〈清秋〉(顏娟英)



    第六章 新時代男與女

    導論|顏娟英

    陳植棋,〈夫人像〉(顏娟英)?? ?

    劉錦堂,〈自畫像〉(李柏黎)?? ?

    陳澄波,〈我的家庭〉(邱函妮)?? ?

    李梅樹,〈自畫像〉(張閔俞)?? ?

    陳進,〈悠閒〉(謝世英)?? ?

    孫多慈,〈沉思者〉(楊淳嫻)?? ?

    陳夏雨,〈裸女之六(醒)〉(鈴木惠可)?? ?

    席德進,〈紅衣少年〉(蔡家丘)?? ?

    陳敬輝,〈少女〉(游閏雅)?? ?

    嚴明惠,〈男與女〉(楊淳嫻)

    吳瑪?,〈墓誌銘〉(魏竹君)?? ?

    袁旃,〈我七十歲了〉(顏娟英)



    致謝辭|顏娟英

    作品清單(含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



    【下冊】

    序言|蔡家丘

    總論:臺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顏娟英????????????????? ?



    第七章 山與海的呼喚

    導論|顏娟英

    鄉原古統,〈臺灣山海屏風-內太魯閣〉(林育淳)?? ?

    許深州,〈山路〉(黃琪惠)

    劉啟祥,〈太魯閣峽谷〉(顏娟英)

    陳德旺,〈觀音山〉(顏娟英)

    呂基正,〈南山雄姿〉(顏娟英)

    呂基正,〈椰子鄉村〉(邱函妮)

    馬白水,〈玉山積雪〉(郭懿萱)

    江兆申,〈八通關〉(顏娟英)

    林玉山,〈龜山遙望〉(黃琪惠)

    許郭璜,〈蒼巖磊犖〉(顏娟英)

    拉黑子.達立夫,〈Atomo的女兒〉(顏娟英)

    吳繼濤,〈瞬逝的時光II〉(王淑津)

    李賢文,〈臺灣雲豹三部曲〉(顏娟英) ?



    第八章 冷戰下的藝術弈局

    導論|楊淳嫻

    莊世和,〈阿里山之春〉(蔡家丘)

    張義雄,〈吉他〉(楊淳嫻)

    夏 陽,〈繪畫BC-3〉(蔡家丘)

    廖繼春,〈港〉(蔡家丘)

    何德來,〈五十五首歌〉(王淑津)

    呂璞石,〈有花的靜物〉(楊淳嫻)

    劉國松,〈寒山平遠〉(王淑津)

    陳庭詩,〈蟄#1〉(楊淳嫻)

    楊英風,〈鳳凰來儀(一)〉(林以珞)

    賴傳鑑,〈湖畔〉(蔡家丘)

    蕭如松,〈門口〉(顏娟英)

    李仲生,〈NO.028〉(楊淳嫻)

    王攀元,〈歸向何方〉(謝世英)

    陳景容,〈沉思〉(楊淳嫻)

    李 德,〈空相.XII〉(林聖智)



    第九章 鄉土的回歸

    導論|黃琪惠

    藍蔭鼎,〈農家秋日〉(張閔俞)

    林克恭,〈金礦-九份〉(林育淳)

    洪瑞麟,〈礦工頌〉(楊淳嫻)?? ?

    顏水龍,〈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顏娟英)

    朱 銘,〈太極系列-單鞭下勢〉(林以珞)

    廖修平,〈朝聖〉(郭懿萱)

    席德進,〈民房(燕尾建築)〉(黃琪惠)

    李梅樹,〈清溪浣衣〉(張閔俞)

    黃銘昌,〈綠光(水稻田系列之29)〉(張閔俞)

    林惺嶽,〈歸鄉〉(林以珞)



    第十章 風景與社會

    導論|顏娟英

    李澤藩,〈社教館懷古〉(張閔俞)

    顏水龍,〈蘭嶼所見〉(饒祖賢)

    劉其偉,〈憤怒的蘭嶼〉(饒祖賢)

    劉耿一,〈莊嚴的死〉(顏娟英)

    連建興,〈陷於思緒中的母獅〉(魏竹君)

    袁廣鳴,〈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城市失格-西門町夜晚〉(徐蘊康)?? ?



    第十一章 主體性的開展

    導論|魏竹君

    梅丁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魏竹君)

    吳天章,〈再會吧!春秋閣〉(徐蘊康)

    陳界仁,〈加工廠〉(魏竹君)

    姚瑞中,〈反共大陸行動-行動篇〉(魏竹君)

    侯俊明,《搜神》(魏竹君)

    楊茂林,〈封神之前戲III-請眾仙〉(魏竹君)

    楊成愿,〈新舊交替臺灣總督府〉(楊淳嫻)

    李明則,〈臺灣頭臺灣尾〉(魏竹君)



    第十二章 創造新家園

    導論|魏竹君

    李明維,〈魚雁計畫〉(魏竹君)

    陳順築,〈集會.家庭遊行系列:澎湖屋I、II〉(魏竹君)

    林明弘,〈枕頭七號+家〉(魏竹君)

    賴安淋(安力.給怒),〈我的十字架〉(徐蘊康)

    尤瑪.達陸,〈生命的迴旋(I)〉(徐蘊康)

    宜德思.盧信,〈Hongi〉(徐蘊康)

    江賢二,《金樽�春夏秋冬》(王淑津)



    致謝辭|顏娟英

    作品清單(含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





    序言



    蔡家丘




      如果說與研究團隊進行田野調查,並策劃「不朽的青春」展覽,像是完成了一場華麗的冒險;那麼,投入這套書的構思、編寫,則宛如是一次反覆沉思,與潛心觀想的修練。



      2019年起,筆者參與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兩年多的田野調查,探訪臺灣美術作品,共計四十五個公私單位與藏家,超過五百多件作品。第一年的調查、研究成果,呈現在與北師美術館合作策劃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中。白天進行的田調過程往往充滿變數,有時摸索路途趕赴收藏處,也有過不得其門而入的挫折。若是發現從未見過的作品,或是盼得傳聞中的名作,猶如雲開見月。回來後的研究與策展的工作仍然充滿挑戰。記得夜深人靜埋首於資料如大海撈針後,終於為作品驗明正身的悸動。或是思考策展內容與展名,反覆斟酌,以及因為編排圖錄內容各持己見,終夜輾轉難眠。



      本書《臺灣美術兩百年》的誕生,來自團隊第二年的計畫構想,希望出版一套介紹臺灣美術史與作品的大眾讀物。這個構想看似簡單,執行起來卻更具挑戰。



      首先是對選件的思考。「不朽的青春」展覽雖然努力聚集散落民間、難得一見的作品,但展後物歸原主,參商難遇。本書作品以公立美術館藏品為主,理由在於,如果說臺灣美術史應該是大家共享的記憶,那麼選件便盡量以「公共財」優先,讀者可以也值得再到美術館親臨作品。其次,本書並不有意為任何藝術家或時代定義經典或名品,因為這個時代的人不迷信任何權威。研究團隊檢視選擇的是──「有好故事可說」的作品,甚至交由邀稿作者的慧眼決定。故事性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作品的構成趣味,更重要的是與臺灣歷史、土地的連結。所設想的讀者範圍,則希望如同看展覽的社會大眾,來自四面八方,以及筆者在講臺上面對的年輕學生──出生於90後至2000年以後的新世代。



      課堂講義、學術論文的集結品,過於生澀僵硬。虛構性的演繹文體,流於渲染失真。如何書寫臺灣美術史?成為本書建構章節與撰述內容時隱含的命題。本書匯集二十三位作者,撰寫十二篇章節導論、一百二十件作品圖說,作者均有研究臺灣美術史的背景,許多位更是資深的專家學者。以扎實的研究為基礎,抱持對美術史、臺灣史的關懷下筆,無疑是隱然的文脈。導論串聯作品,述說一個臺灣美術史的主題,相當考驗我們是否章節架構得宜、視野宏觀、行文流暢。圖說以簡短篇幅介紹作品中的一個故事、一項值得觀察之處,需要畫龍點睛的精準文筆。現今對「大眾史學」簡明定義的三個面向是:「大眾的歷史、寫給大眾的歷史、大眾寫的歷史」。 那麼本書期待與讀者共享臺灣美術記憶,為求文章深入淺出,有從作者的生命經驗出發、引述藝術家的自白,或帶有詩意等等的寫法,可說是為充實大眾史學的前兩個面向付出不少努力。



      傳統論述以政治變遷史來編寫的單線段落式演進,在現今具東亞乃至全球視野的時代,往往造成思考上的困擾。 於是參照臺灣史研究,其多年來思索島史觀點的建立,探討人與山、海、平原如何相互作用, 以及十年前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其關注不同族群、性別與價值的書寫方式,乃至藝術創作跨世代、跨國界的繼承與累積; 這些關於寫史的討論,都帶來很好的啟示。儘管關於寫史的種種問題,不是設定為大眾讀物的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完美方案來解決的;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本書的章節架構、導論內容,都呼應著這些問題與討論。其中有以水墨材質為縱軸,貫穿臺灣兩百年歷史,或以性別為角度、以山與海為視野,來認識臺灣美術。雖然多數的篇章脈絡,仍是以時代性、政局變化來編排,因為這的確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不過,各章中也屢屢觀照臺灣美術和東亞、西方世界的互動關係,或是更細究藝術家的抉擇與社會意識,以及在地風土、城市性格等所造成的差異性,乃至當代關心的文資、環保等議題。甚至同一位藝術家與其作品,會出現在不同作者執筆的導論中,加上圖說,衍生出更多重的敘事角度。在一套書中保持複數交錯和對話的空間,這份閱讀上的豐富趣味,同時顯示建構臺灣美術史所需的複雜意涵,對於這個時代不相信單一觀點、不滿足於現有教科書或網路資訊的讀者與學生來說,很值得參考。



      在誕生本書上述的內容之前,研究團隊其實經歷相當多回「陣痛」的過程。從選件、章節安排,到文章寫作,都經過反覆地討論、設定、推翻、擴充、再推翻……的陣痛期。也向美術館等處申請調件,和原以為已很熟悉的作品對坐,從頭靜靜觀想。這個修練的過程,挑戰自我沉著的思考和文筆,也需要團隊合作的互信和體諒。



      筆者加入「不朽的青春」展覽工作之初,翻譯陳植棋書信時,讀到「世間的俗人拚命稱讚使人輕忽大意,接著落井下石的壞人很多。只能夠自重執著,努力堅持地工作」,彷彿為那時正顛簸啟程的冒險,注入一劑強心針。編寫本書接近後期時,伴隨著〈甘露水〉出土,因緣際會獲得黃土水的新文章〈過渡期的臺灣美術〉,將其編譯入本書時,又讀到:



      我想以自己的力量,向後世傳達,能深刻感動社會的美術。……就算只是一件雕刻,鑿入自己的真實生命打造而成的作品,會向未來永恆地流傳吧。這樣的話,儘管自己的肉體滅亡,靈魂仍與作品一同不朽。



      猶如再次聽到藝術家的呼喚,要同樣審慎地打造書中的每一句話,並且該是將這份修練臺灣美術史的成果,交還給社會的時候。是為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