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

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326379
張容嘉
巨流圖書公司
2022年1月24日
133.00  元
HK$ 119.7  






ISBN:9789577326379
  • 叢書系列: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5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社會與心理類 > 社會與社工 > 文化研究











      為什麼一群語言腔調、祖籍地來源、飲食習慣都「不太一樣」的一群人,會想像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祖先、分享共同文化,形成客家群體的想像,在當代跨越民族國家的疆界彼此串連?



      關於客家想像的形成課題,在整個客家知識體系建構裡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近二十年以來學界探討重點已經從過往探究客家是什麼,轉向於關注客家如何形成。



      將近兩百年的客家想像內涵,事實上隨著時間、空間、以及參與者的介入有著很大的變化。空間上更是從中國華南一帶逐漸發展出來,在1920年代影響東南亞,1970年後更擴及於全球。本書認為,透過考察客家想像的形成與內涵變化,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代客家人跨國串連的現象。


     





    代序 「應許之地」在何方?/蕭新煌

    序/張維安




    第 1 章 導論

    一、客家作為一種人群分類的想像

    二、人群分類與集體情感

    三、從族群、族群想像到客家想像

    四、跨國主義與離散

    五、客家想像典範的形成與蛻變

    六、客家想像的脈絡:分析架構與資料來源



    第 2 章 中原客屬想像

    一、反客為主:想像的開端

    二、言必稱中原漢人的客家

    三、人群的遷移與衝突成為萌發客家想像的契機

    四、從他稱到自稱的「客」



    第 3 章 海外客屬想像

    一、想像的重心—香港崇正總會

    二、客商胡文虎與其客家社團

    三、海外客屬想像的形成



    第 4 章 世界客屬想像

    一、崇正總會與海外客家網絡

    二、兩個祖國、一個中心化想像



    第 5 章 全球客家想像

    一、台灣經驗與全球客家想像

    二、全球客家想像的內涵



    第 6 章 以客家之名攜手前行

    一、新馬客家華人跨國網絡的運用策略

    二、當代客家想像的挑戰



    第 7 章 結論

    一、跨越國界的人群想像

    二、客家想像長時段變遷分析

    三、走向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



    參考書目



    ?





    代序



    「應許之地」在何方?

    蕭新煌(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總統府資政)




      我主持的科技部領袖學者助攻方案—沙克爾頓計畫(輔導規劃型)(MOST108-2638-H-008-002-MY2),旨在帶領和協助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六位新、中生代客家研究學者一齊以區域化、國際化策略聚焦和呈現他們已有的研究長項,以提升其學術知名度和聲望。另一附帶功能,即是提攜輔導更年輕的客家研究學者(如博士後),以出版優良著作作為途徑,讓他們盡早進入客家學術研究的殿堂。



      張容嘉博士這本由博士論文改寫的新書,就是本計畫推廣並補助出版的對象。這本以「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為題的好書,論述分析的是從中國原鄉遷移出去他鄉的諸多不同客家族群社團如何透過有效的網路途徑去建構他們身為「全球客家」一分子的想像。其實這就是將他鄉客家的族群意識動員和集結起來的一個全球化集體行為,也就是將「社會的想像」做為基礎的跨國界客家運動。



      環顧海外華人移民(ethnic Chinese diaspora or Chinese overseas)也只有客家人特別這麼好而急於將彼此鏈結在一起。積極的說辭是為了維繫客家精神或擴大客家影響力,消極的說法可能可以追溯在原鄉時代開始客家的少數(弱勢)族群關係處境,藉此以求自保的反應。



      此一族群關係的少數或者被排擠和衝突的情境,讓客家更重視以團結做為防衛自保的途徑。對我來說,後者的此一解釋,恐是比較真實的論述,可以對各種不同的客家族群的自我想像做比較一貫性的解讀。1930年代在中國原鄉的羅香林「言必稱中原漢人論」應是如此;香港和南洋韓客商資支助並擴大羅香林理論,其原始動機是如此;之後再各自發展出「海外客屬意識和網絡」也是如此(如胡文虎);「世界客屬想像和網絡」(黃石華)想必更是如此。



      接著在台灣文化本土化和政治民主化衝擊下,又發展出不同於原先無法或不知如何與原鄉割捨的「世界客屬想像」,而創議出另一種從台灣新故鄉出發的「全球客家想像」。



      它是另一種最新的變形,它的出現一方面與台灣客家的在地化和台灣化有直接關係,企圖與原鄉客家區隔,自成一個新客家典範。另一方面則與1990年以來兩岸開始的外交戰,以爭奪廣大海外客家人認同的宗主國也有關。中國盡全力爭奪此一祖國權,要海外客家「認祖歸宗」。台灣則另闢蹊徑,讓台灣走出去與其他海外客家大家共同建構一個政治開放和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客家網絡」。其意涵是台灣雖不是祖先的老家,但會是未來客家子孫文化認同的樞紐和中心。我認同此一國際文化策略。



      以上是我讀了容嘉這本新書最重要的讀後感和整理。這本書以「走向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做為結語,有點悲壯,又有點淒涼。但它直指此一應許之地早已不在中國原鄉,而在許許多多值得去建立安身立命的新故鄉和新國度,則是善哉斯言。







    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關於海外華人,客家族群的全球分布是有名的,幾乎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有客家人。在我們比較熟悉的東南亞半島和海島,包括婆羅洲島有許多客家。最近變得熱門的加勒比海地區有客家,比較知名的地方有古巴、牙買加、蘇利南、法屬圭亞那等國。南美洲有客家,近年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客家的故事漸漸增多。此外,客家也是大洋中的珍珠,法屬玻里尼西亞、新克里多尼亞島,模里西斯、留尼旺,以及夏威夷等海洋中的島嶼,有著許多19世紀從中國客家原鄉移出的經濟移民和政治移民。美加、歐陸和日本,還有南半球的澳洲也有許多客家移民,這些國家除了早期移民外,也有許多當代的客家移民,而當代客家移民中有許多是台灣客家,和一些從海外客家移居地「再次移民」的現象。



      這些資料所顯示的全球的客家,從19世紀較具規模的移民開始,甚至更早在上一世紀漸漸分布於全球各地。現今我們對這些早期移民習以為常的稱呼其為「客家」,回到歷史中卻不是這麼的理所當然。理由之一是當今許多海外客家移民,在其移出時期,原鄉的客家意識尚未誕生,換句話說這些移民尚無客家族群的認同。早期客家移民在中國原鄉如其他人群一樣,以縣名為自稱,例如蕉嶺人、五華人或豐順人。海外的社團、會館也顯示其地區性認同,如嘉應會館、增城會館、惠州會館,或更跨區域的廣惠肇公會等等。處於贛閩粵交界「客家中心區」的客家意識,或說其客家身分認同的誕生,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今日的客家並不是直接來自於華北的一個客庄或一個客家地區。施添福、林正慧、簡宏逸 、劉鎮發、李毓中諸多學者已有專著分析此事。



      這群原無客家認同的海外客家,如何在全球各地轉化為有客家族群意識的「客家人」?閱讀本書可獲得一個學術的說理。



      今日全球的客家,由於在中國的原鄉之間本來存有不同的地方習俗、語言腔調,甚至地方性的信仰,例如慚愧祖師、東峰公太、民主公王、譚公先聖,並不如關公、觀世音等信仰廣為許多客家所接受,當西方宗教來到客家地區之後,許多客家基督徒在原鄉時已經和周邊的客家人信仰有所不同。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原鄉客家(或海外客家的原鄉),並不是單ㄧ且同質的社區。具有異質性的原鄉客家,其移民海外的理由、時機、移入地的政治、地理環境,又經常有所出入。有些是羅漢腳「賣豬仔」的方式移民,有些是基督福音「家庭式」移民,有些是礦工移民如坤甸的蘭芳公司,有些是蔗糖工人如夏威夷客家。移入地周邊的原住民族也不相同,所處的政治經濟環境也不一樣,即使是來自於同一個家族,日久變化多,常被其他文化所同化。例如,有些客家移入區,周邊只有少量的其他華人,客語仍為地方通行語,如山口洋、大溪地、模里西斯、沙巴等。有些客家移入區,則受周邊較強勢的其他華人文化所影響,許多人改用當地強勢語言,如吉隆坡客家華人從使用使用客語到使用廣府話、台灣客家習慣開口說華語或鶴老話。



      總之,世界各地的客家,可能因原鄉文化本來不同而不同,可能因移入地文化環境不同而更加相異。依此邏輯,世界各地的客家應該越來越不同。因此,全球客家想像的浮現如何可能?這個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的發展是怎樣發生的?容嘉在這本書裡做了細緻的梳理,足以滿足讀者的好奇。



      不論你是不是客家人。只要是對客家好奇、對全球客家好奇、對族群議題好奇的朋友。本書值得細細品賞。


    2021年10月24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