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
〔台灣@南洋〕書系,與您訴說屬於台灣的南洋故事。
透過歷史田野、文化踏查、文學故事的接引,
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
〔台灣@南洋〕書系,由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主編,主要出版跟台灣有連結對話的南洋文化人文書。
〔台灣@南洋〕書系,與您訴說屬於台灣的南洋故事。
透過歷史田野、文化踏查、文學故事的接引,
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
〔台灣@南洋〕書系,由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主編,主要出版跟台灣有連結對話的南洋文化人文書。
=書系精神=
〔台灣@南洋〕書系,透過台灣的知識平台建立一個望向南海,探索島嶼、半島、海峽等海洋視野的人文視窗,連結南洋的歷史文化與政經線索,締造一個帶有田野現場,結合廣大歷史視角的跨域視野。台灣從遠古南島民族的跨洋遷徙,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的占據,明鄭政權的南海貿易,締造了十七世紀以降台灣在海洋世界跟南洋的連結。爾後金門人落番南洋,日治台灣曾作為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在南洋作戰、受俘的台籍日本兵和戰犯台灣人,冷戰時代台灣作為第一島鏈往南延伸的反共陣線,這林林總總跟大時代脈動相連的遷徙和移動,使得跨境南方,既是地緣政治議題,也是歷史敘述、地域文化的線索。換言之,台灣其實早已擁有自己的南洋故事。那個帶有家國歷史想像,但也不乏人類學、地理學意義的族群遷徙和文化傳播,帶我們回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現場。
跨足田野,回到歷史線索裡的小故事,我們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擴建一個知識生產的園地。書系的精神標舉「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在兩個地域傳遞聲音,透過文學故事、歷史田野、文化踏查的接引,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時代變遷裡形塑的文化元素,人文地理的地方風土。〔台灣@南洋〕書系,藉此為讀者指引路徑,展開南方旅程,在大歷史與小故事裡建立我們的軌跡,識別自我與他者,讓讀者獲得橫向跨界的知識洞見和靈光。
——主編高嘉謙
=關於本書=
第一本以「跨域」的角度,
結合地理學田野誌的踏察方式,
扣連文化地景,多元的輻射視角,
回望過去、專注現在、眺望未來,
深刻書寫馬來半島、台灣及世界華人關係的大歷史
▲
「誰是馬來西亞的先住民?誰是外來者?」
台灣和馬來半島之間,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連結?
作者藉由田野踏查,輔以專業知識,敘寫歷史人物事蹟掌故,勾連經貿、政治、物產、文教、風土的交織平台,梳理箇中清晰的歷史、地理脈絡,既有宏觀視野,又不乏微觀細究。作者的知識引導像是說書人娓娓道來,為讀者建立大歷史視野下的小故事,兼顧趣味之餘,也不忘建立讀者的知識門檻。作者嘗試提醒我們,文章內的人物與事件,背後彰顯的局部視點都有其不可略過的勾連脈絡。這是由點及面的一種寫作嘗試,引入台灣接軌南洋的知識線索,試圖告訴讀者,從台灣認識東南亞,或從東南亞想像台灣的必要。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強調的是地理意義的「發現」,因此帶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視角:人物與地方的關聯,如何置於大歷史的體系裡觀照?這些跨域的地方菁英,在地方的影響力與效應,其背後的交遊、交際網絡,觸及了一個跳脫單一地方脈絡的歷史語境。換言之,歷史的瑣細、片段的細節與線索,往往重構了地理意義上的一個歷史視角。
——高嘉謙(本書主編•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宋鎮照|成大政治系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阿潑|轉角國際 專欄作者
房慧真|作家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陳國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名譽教授
康培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貴興|作家
張錦忠|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小說家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各界好讀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跨域視角,綜觀多面:
結合東南亞國家,展望全世界,討論廣義與狹義的族群、文化、經濟、地理等領域,並以台灣的角度書寫,讀者更易進入馬來西亞的田野調查現場。
▲圖文相襯,文獻扎實:
以具備故事性並且文獻資料充沛的內容,搭配且考究的圖照,引領讀者走入馬來半島的大歷史洪流中,挖掘出你我不曾瞭解的南洋地誌。
▲地緣政治,過去未來: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馬來半島,台灣人真的都瞭解嗎?從源頭梳理馬來西亞和台灣的雙向連結,從中延伸觸角至全世界。
馬來半島的過去從來就是一部講述季風、貿易與移民的歷史。來自東亞、南亞、歐洲等不同文明圈的移民、航海者、貿易商,因為季風的關係,經常會來到這塊熱帶土地進行停留、交易……這裡是物產豐富的,前來這裡的人都能找到各種農、礦及山林資源。——白偉權
▲▲▲▲▲▲
位於海上要塞的馬來西亞,夾在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之間,擁有絕佳的戰略位置;族群、文化和語言繁雜,幾種元素相互交融之下,構成精采豐富的歷史內涵。
本書議題包含殖民政治、移民與政經局勢、產業變遷與歷史事件等面向,分成三大部分,從歷史、人物、家族和地景入手——
第一部分以全覽式視觀看馬來半島的歷史圖譜。這裡因為季風的緣故,引來許多人的駐足停留,開頭由族群經濟活動談起,從「農業南馬、礦業北馬」到甘蜜、胡椒、橡膠,以及園丘畜牧業。而馬來西亞族群繁多,為了搶奪重要資源錫礦,更發生了關鍵的戰役——「拿律戰爭」,這是馬來西亞華人史上歷時最長、死傷最慘重的一場械鬥,這場戰爭也徹底改變馬來亞的命運,並就此開啟馬來亞英治時期的新篇章。
第二部分選擇十九世紀為近代馬新締造歷史的人物為主角。包括畢麒麟、李仙得、康有為、蘇門答臘客家張氏兄弟、鄭景貴、虎標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等人,探討當時社會菁英的跨域、跨國經驗,且看這些人如何從台灣、中國或西方,千里迢迢來到馬來半島,對當地政經環境產生何種影響。在這些人之中,對馬新華人社會最有影響力的,莫屬《斯卡羅》中的畢麒麟,他運用在台灣累積的經驗,逐步成為深獲各路人馬敬重的南洋大佬,而這些歷史人物看似只局限某在地,具有濃厚地方標籤,但他們之間也有某種程度的社會關連。
第三部分講述台灣人熟悉或似曾相識的事件,但它們發生的地點卻是在馬來亞。例如台灣有天地會,大馬也有;台灣有三五公司開發農場,馬來西亞也有三五公司;台灣有國父,新馬也有國父以及他的革命夥伴。此部分聚焦在人與人的互動,從地方首領、會黨,在馬來西亞公司化的天地會組織,所造成的歷史現狀,或特殊的歷史結果。
全書以詳實的田野地景調查,探討跨「族群,國家,地域」的人文現象,是目前有關馬來半島議題書寫中,最具獨特的觀看視角。
=精選段落=
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為了爭奪礦區的拿律戰爭
拿律是十九世紀馬來半島最重要的錫礦產區,這裡自1840年代開始便因錫礦資源的發現而吸引大量華人湧入,逐漸形成以礦業為基礎的華人社會。
1860年代開始,當地兩個具有會黨性質的採礦集團:義興和海山兩黨,前者由惠州客家人和新寧、新會、肇慶的廣府人所組成,後者則是以增城客家人為首,加上番禺、南海、順德、東莞的移民所組成。兩大集團開始因為錫礦資源的爭奪,而各自擁立不同的馬來領袖,爆發了長達十年的「拿律戰爭」。該衝突在英國的介入下結束,拿律華人社會也在英國的治理中朝向穩定發展,華人幫群間逐漸呈現相對整合的狀態。
拿律戰爭是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這場衝突導致英殖民勢力全面介入馬來半島,在馬來西亞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
馬來版的土地公——華夷交融的拿督公信仰
走在馬來西亞的街道或是華人住宅區,經常能夠在街頭巷尾、住宅前、大樹下,抑或是大樓後方的角落見到類似台灣鄉間的小土地公廟。這些小土地公廟設計簡單,與其說它是小廟,倒不如說它是簡單的小神龕。它的屋頂沒有過於華麗的龍雕,較多的是像馬來西亞普通平房的那種倒「V」字型的屋頂。沒錯,它確實是為了供奉土地神而設的神龕。然而走近一看,裡面所供奉的神祇雖然看起來與我們一般所見的土地公相似,但在穿著打扮,甚至長相上,卻與我們熟知的土地公有些許出入。這尊神明便是馬來版的土地神—「拿督公」。
拿督公源於馬來語的Datuk或Dato, 為爺爺之意,馬來人會用以稱呼祖父以及尊稱男性長者。此外,Datuk也是馬來貴族及領導階層中的一種尊稱……
在現今,Datuk(拿督)也成為一種勳銜,擁有拿督頭銜的人,多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每年馬來西亞各州蘇丹華誕時,也會冊封勳銜予州內的有功人士,而拿督便是其中一個冊封的項目。當然,在拿督之上,還有拿督斯里(Datuk Sri)、丹斯里(Tan Sri)、敦(Tun)等等。拿督之下,也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目。
郭雪湖《南街殷賑》裡的南洋猛虎——永安堂
畫家郭雪湖所繪製的《南街殷賑》,描繪日治昭和時期台北大稻埕繁華景象的寫實作品,裡面人頭攢動,招牌林立,街屋樓上晾曬的衣服也還隨風飄動,十分生動。然而,若是有仔細閱讀裡面的招牌和商號,便會發現左邊建築上有個熟悉的招牌,那就是今天廣為人知的虎標萬金油了。換句話說,來自南洋的虎標萬金油,竟然也出現在昭和時期的台灣。
看到萬金油之所以會讓筆者感到驚奇,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在清代時,雖然與南洋一樣是個移民社會,但卻仍處於清廷治下。而進入日治之後,台灣雖然轉化為「海外」,但卻與華人所在的「南洋」屬於不一樣的政治氛圍。總體而言,在筆者腦海中,台灣和南洋始終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南洋萬金油的猛虎招牌成為了台北街頭上的特殊風景。本章就來梳理虎標萬金油如何在永安堂主人胡文虎的經營下,成為南洋第一藥品,以及日治時期它在台灣的發展。
畢麒麟:從台灣實習生到南洋大佬
畢麒麟在台灣雖然僅僅7年,但這裡卻是他人生經驗的試煉場,畢麒麟在台灣不僅習得閩南語,還在擔任稅務司、買辦以及處理羅妹號事件通譯時期,培養出能夠利用本身的語言天分,而穿梭於華、洋、原住民之間,運籌帷幄的本事。另一方面,沃德總督所治理的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 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算是本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當地在人口上又以閩粵地區的華人移民為大宗。特別是,福建人(閩南人),他們又是其中的優勢族群。當時的海峽殖民地社會浮動,華人會黨林立,其紛亂程度與清代台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何與華人共處,如何治理華人社會,一直是英殖民政府所關心的重大議題。因此畢麒麟的才華備受賞識,很快便被當成知華派,而被延攬到海峽殖民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