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茁壯成長!成功孩子的七大性格力量:揭開孩子卓越出色的關鍵!培養心理韌性、樂觀態度和全人精神

茁壯成長!成功孩子的七大性格力量:揭開孩子卓越出色的關鍵!培養心理韌性、樂觀態度和全人精神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089934
蜜雪兒.玻芭教育博士
陳玫妏
大好書屋
2022年6月02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6267089934
  • 叢書系列:高EQ父母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6.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高EQ父母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前言 空虛世代:我們正在培養的是奮鬥者,而不是成功者!



    Part 1 滋養心靈

    Chapter 1自信

    在競爭激烈的世界,孩子需要相信自己、挖掘內在力量

    ?什麼是自信?

    ?為什麼自信心很難教?

    自信不是自尊

    我們生活在一種膚淺且注重外表的文化中

    父母沒有認識到孩子真正的優勢

    培養「健全發展的孩子」不再重要?!

    ?如何教孩子自信?

    你怎麼看待孩子?

    孩子怎麼看自己?

    孩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信心如何成為孩子的超能力

    ?適齡教導孩子「自信」的做法

    ?

    Chapter2 同理心

    擴大孩子的關愛圈,建立不同觀點,在行動中展現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

    情感同理心

    認知同理心

    行為同理心

    ?為什麼同理心很難教?

    競爭激烈的世界強化了「我vs你」

    科技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過多的讚美會適得其反

    ?如何教孩子同理心?

    學習辨識他人的情緒

    限制螢幕時間&鼓勵面對面交流

    示範同理聆聽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期待你的孩子表示關心

    設想他人的感受

    學習感恩

    將同理心付諸行動

    ?同理心如何成為孩子的超能力

    ?適齡教導孩子「同理心」的做法

    ?

    Part 2 發展中的心智

    Chapter3 自制力

    幫助孩子發展自主性,學會掌控心智和生活

    ?什麼是自制力?

    ?為什麼自制力很難教?

    科技鼓勵我們不間斷地進行多工處理

    我們把孩子逼得太緊、太快

    孩子們睡眠不足

    孩子們不再遊戲了

    ?如何教孩子自制力?

    加強孩子專注於重要事情的能力

    教孩子管理情緒

    教孩子做出健康的決定

    ?自制力如何成為孩子的超能力

    ?適齡教導孩子「自制力」的做法

    ?

    Chapter 4 正直

    建立持續一生的道德感,明辨是非,做正確的事

    ?什麼是正直?

    ?為什麼正直很難教?

    ?成年人表現違反道德的行為

    ?我們以錯誤的方式管教孩子

    ?如何教孩子正直?

    為孩子樹立道德意識的榜樣

    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道德認同

    教導孩子如何表達意見

    ?正直如何成為孩子的超能力

    ?適齡教導孩子「正直」的做法

    ?

    Chapter 5 好奇心

    跳脫框架、大膽思考,勇敢探索新奇、具挑戰性和不確定的事

    同儕

    熱情

    任務

    遊戲

    ?什麼是好奇心?

    ?為什麼好奇心很難教?

    我們過於依賴外部獎勵

    父母太愛微管理

    我們已經沒時間「修補」了

    ?如何教孩子好奇心?

    培養好奇的心態

    腦力激盪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承擔創造性風險

    ?好奇心如何成為孩子的超能力

    ?適齡教導孩子「好奇心」的做法

    ?

    Part 3  培養意志

    Chapter 6 毅力

    培養「成長型心態」和面對逆境的勇氣,一步一步堅持到底

    ?什麼是毅力?

    ?為什麼毅力很難教?

    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刻意練習時間

    我們設定了錯誤的期望

    我們拯救孩子免於失敗

    ?如何教孩子毅力?

    培養「成長型心態」

    設定實際的、可行的目標

    教導孩子錯誤只是尚待解決的問題

    ?毅力如何成為孩子的超能力

    ?適齡教導孩子「毅力」的做法

    ?

    Chapter 7 樂觀

    扭轉負面心態,減少憂慮,提升面對困難的能力

    ?什麼是樂觀?

    ?為什麼樂觀很難教?

    我們生活在基於恐懼的文化中

    積極的「封鎖演習」導致日常壓力和創傷

    孩子們不停地暴露在可怕的媒體圖像中

    ?如何教孩子樂觀?

    示範和教導樂觀思維

    示範如何為自己挺身而出

    保持樂觀的方法

    ?樂觀如何成為孩子的超能力

    ?適齡教導孩子「樂觀」的做法

    ?

    後記_滋養一生的「性格力量」,讓孩子克服逆境、迎向成功!

    附錄 如何開始和組織一個關於《茁壯成長!成功孩子的七大性格力量》的讀書會?

    致謝

    ?

    ?





    前言



    空虛世代:我們正在培養的是奮鬥者,而不是成功者!

    「這就像我們被培養成懂得考試的人一樣。我們欠缺如何成為一個人的教育。」

    ──洛杉磯,十二歲的亞倫




      我們的孩子麻煩大了。



      我在某個週日晚間七點與十六歲的伊娃通電話時,深刻感受到這個清楚且可怕的事實。她的聲音聽起來很緊張,我問她改天聊會不會更好。



      「不會,我的行事曆總是滿滿的,」她說,「而且我很想聊聊現在當一名青少年的感覺。」



      伊娃不是大多數父母會擔心的那種孩子。她住在加州紐波特海灘附近的富裕社區裡,就讀一所高級的私立高中。她意識到自己是特權階級。她的夢想是能進入擁有一級女子游泳隊的一流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德州大學是她的首選。



      因此,伊娃在週間每天凌晨四點鐘起床,凌晨五點與私人教練進行泳訓,然後再去上課。她的成績優異,平均學分績點為四.三,並且參加了四門進階先修課程,以及高階法語和物理榮譽課程。放學後,她還要跟游泳隊進行兩個小時的游泳練習;另外她每週還參加一次校刊和學生會的活動。伊娃在晚上六點半回到家,很快地和家人用完餐後,先做三到四個小時的家庭作業,然後進行三十分鐘的SAT測驗練習題。



      「我上次的得分是一四五○分,我至少得再提高一百分,才有機會進入理想中的大學。」她解釋道。進入午夜後,她終於能上床睡覺了。



      我光是聽著就覺得累了。伊娃每晚平均睡五個小時(專家建議青少年至少要有八到十小時的睡眠時間,但只有百分之十五的青少年做得到),她因此睡眠不足。



      「妳平時有什麼娛樂活動?」我問。



      「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感覺精疲力盡,所以我試著透過社群媒體與朋友保持聯繫。」她笑了,「我知道我很幸運能上一所好學校,我的父母很愛我,但我擔心如果我沒有進入史丹佛大學,會讓他們失望——那是他們希望我去的地方。」她坦承不只她有這種狀況。



      「我所有的朋友都壓力很大、很累。我們每個人幾乎都過勞。」



      這就是所謂的「空虛世代」。伊娃的同齡人(若出生於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後,則稱為Z世代)聰明且深受父母的疼愛;他們更加包容和開放。(「我們是第一代可以擁有男性、女性、無性或雌雄同體的孩子,」伊娃指出,「這一定是件好事,不是嗎?」)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大學和未來抱有遠大的理想。



      但與前幾代人相比,他們也更不開心,壓力更大、孤獨、沮喪,並且有自殺傾向——這些症狀在COVID-19之前就有了,在COVID-19爆發後更加地嚴重。



      我每隔幾個月都會打電話和伊娃聯繫,直到有一天我驚訝地發現她的母親接起電話。從她的聲音中,我知道出事了。



      她一邊啜泣,一邊解釋說,她的女兒因患有嚴重的抑鬱症而住院。



      「我沒有意識到她竟然這麼難受和不知所措,」媽媽啜泣著說,「我以為我已經給了她讓她快樂和成功所需要的一切,但我真是大錯特錯了。我忘了幫助她喜愛自己。」



      我從許多父母那裡聽到很多類似這樣令人心碎的故事,但他們總是在孩子過得不好時才有所察覺。為什麼這些資源豐富的孩子,卻會如此痛苦掙扎?為什麼這一代人很努力,卻無法茁壯成長?我決定深入探索這個問題。



    ★奮鬥者世代

    「我們已經為大學和職涯生活做好了準備,但卻沒有為做好一個『人』而準備。」

    ──南卡羅萊納州,十六歲的艾琳




      幾天後,我來到美國的東岸,到達位於波士頓中產階級社區的一所中學。學校的警衛帶我到圖書館,那裡有十二名中學生正等著分享他們如今成為一個孩子的感受。受訪的孩子都是由生活輔導老師根據我所提供的標準挑選出來的:他們的背景多元、善於表達,並且「跟得上社會脈動」。這是我第二十五個學生焦點小組,所以我知道要期待什麼,但仍然對他們即將告訴我的事深感興趣。這是一個獨特的世代,他們面對著疫情大流行、學校槍擊事件、恐怖主義和自然災害,以及與過去任何世代相比都來得巨大的成功壓力。



      「說說你們這個世代的情況。」我問道。



      我看著眼前的這群學生。我看到了我一向看到的:這些孩子善於思考、態度真誠,對於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意見,打從心底感到驚訝。



      一位名叫阿米莉亞的十二歲金髮女孩率先分享。「我們絕對是壓力最大的一代,而且情況只會越來越糟。」小組同意了。(我還沒聽過有孩子不同意這一點。)



      「你的父母知道你壓力有多大嗎?」每個孩子都搖頭。



      「我們會隱藏我們的焦慮。」一個穿著耐吉襯衫的棕髮男孩解釋道,「告訴我們的父母沒用,因為他們無法了解當孩子的感受。」



      然後我請這些十一、十二、十三歲的孩子描述他們這個年齡的人。聽著他們的描述,我知道該是改變我們的教養方式的時候了。



      「我認識的每個朋友都說他們的壓力很大。」



      「我們很孤獨,因為我們太沉浸在社群媒體中,失去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聯繫。」



      「我們這一代人總是專注於讓一切都完美無缺,這讓我們精疲力盡。」



      「我們不斷地在互相比較,所以永遠感覺自己不夠好。」



      「我們害怕失敗,因為我們的成績好壞很重要,所以我們總是很有壓力。」



      「我們的生活太過忙碌,我們渴望有朋友,但卻沒時間交朋友,所以很孤單。」



      「我們被迫要快點長大,但我們其實需要更多時間當個孩子和交朋友。」



      「因為我們被填塞了一堆東西,導致我們缺乏熱情,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們這一代人從幼兒園開始就在進行封鎖訓練。你在一段時間後會慢慢習慣。然後我們因為新冠疫情而必須一直待在家裡。這真的太可怕了。」



      「我們也許外表上看起來不錯,但其實內心很脆弱。我們有點迷失了。」



      我採訪的每個學生群體——無論住在哪裡——都有類似的描述。這些都是深受父母和身邊親友喜愛的孩子:熱情、聰明、機會無限。他們的父母認為自己做對了──他們正在為孩子做好未來成功的準備。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比過去任何時候的孩子都來得不快樂?他們為什麼會掙扎?只有孩子能說出最好的答案。



      隔壁桌上放著一幅未完成的木製拼圖。盒蓋上繪製著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在世界上一起玩耍的圖樣,但有些拼塊不見了。一位名叫艾登的紅髮男孩一直盯著它,最後他說:「這個拼圖就像我們:我們試圖融入這個世界,但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缺少了一些拼塊。」



      「你缺了哪些拼塊?」我問。



      「關於如何『做人』的部分,比如如何跟人相處、面對錯誤、應對壓力等等——那些可以塑造你的性格並使你成為人的部分。我們現在只是被培養成『產品』,所以我們都感到空虛。」



      突然間,為什麼這一代人會感到如此不快樂、不知所措、有壓力和孤單的謎團完全解開了。我們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努力更多——得到更多的「讚」、更好的成績、更高的榮譽——他們就會快樂。但是這些年輕的「奮鬥者」並不快樂……而且,他們也並沒有茁壯成長。他們發育遲緩、焦慮和不快樂。我們養育了一代擁有更多的孩子,但我們卻忘記給予他們成功最需要的東西:使他們成為一個人的精神和道德品格。



      品格力量能夠培養出孩子內在的韌性、真誠的態度和全人的精神,能幫助努力追求下一個遠大目標的孩子,轉變成能在這個快節奏且變化多端的世界中茁壯成長的年輕人。當孩子們缺少樂觀、好奇、同理心和毅力等品格力量時,他們的發展是不完整的。他們通常無法在學校和教室狹隘定義的成功標準之外取得成功。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迎接等著他們的不確定世界——一個年復一年變得更加不可預測的世界。簡而言之,他們看起來像包裝精美的包裹,但裡面卻少了禮物。



      現在填補我們孩子在發展中缺少的部分還為時不晚,但必須將我們對分數、成績和豐富履歷的執著短視,轉變為認識孩子過有意義的生活所需事物的遠見卓識。目前,我們聰明、可愛、出色的應試者不懂得如何展開和面對他們的生活。他們性格發展中的空白,削弱了他們身為一個人的能力,並降低他們茁壯成長的潛力──品格力量是他們缺失的部分。



      但好消息是:現在還為時不晚。品格不是天生的——它不是與生俱來的。品格力量是可以被教導的。



      事實上,它們必須被教導。



      這本書將為父母、老師和其他類型的教育工作者展示,如何向孩子灌輸他們缺失的性格拼塊,以培養堅強、有韌性,同時具備強大且完整的內心、思想和意志的孩子。



      一個具有品格力量的孩子,就是我所謂的「成功者」——一個做好準備並能夠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人。但首先,讓我告訴你情況到底有多糟糕——以及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加以關注。

    ?

    ★將奮鬥者轉變為成功者

    「我們在一個競爭激烈、學業嚴格的環境中成長,這種環境容易產生壓力並不斷讓我們相互比較。我們感覺自己不是被當作一個孩子,而是一台得分機器來培養。我們都精疲力盡了。」

    ──芝加哥,十七歲的加比




      幫助孩子茁壯成長是我畢生的工作。我在北加州輔導高危青少年,就此展開我的職業生涯。我大多數的學生都生活在貧困中,遭受著不同形式的虐待,有著學習、情緒上的問題,或是患有身體殘疾,我總是努力想方法來幫助他們取得成功。我攻讀教育心理學和諮商博士學位,研究心理韌性(Resilience),並從中學到了重要的一課:成功者並非天生的,而是可以塑造的。孩子們顯然需要安全、充滿愛和有秩序的童年,但他們也需要自主性、自我的能力和主體性才能茁壯成長。他們所習得的技能,是促使其茁壯成長的要素。我發展出如何將這些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方法,並發現他們不僅提高了學習成績,他們的行為表現、自信和樂觀程度也得到了改善。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為學校、教育部門、創傷中心、寄養單位、大學和美國十八個軍事基地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和顧問,以及全美四十八個州和全球十六個國家的數百名父母針對這些策略進行了培訓。(我永遠不會忘記在埃及開羅的一位父親對我的感謝。「我一直認為育兒的工作就像是成為食物鏈中的一員,你基本上要做的是讓你的孩子得到營養和保護。我不知道我實際上可以幫助他成為一個更成功、更有能力的人。」)我意識到人格發展的延遲,不再局限於低收入家庭或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今天,從貧困到享有特權的孩子都無法茁壯成長,但在富裕社區長大的孩子尤其容易承受嚴重的壓力、孤獨、抑鬱和空虛感。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蘇尼婭.盧薩(Suniya Luthar)發現,與其他不同社經地位的年輕人相比,美國來自中上階層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和藥物濫用的情況。「資源豐富的年輕人比前幾個世代的人更脆弱,」盧薩說,「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一個原因:追求高成就的壓力。」孩子們發現他們無法跟上社會對成功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成年人必須承擔造成這個現象的責任。



      造成孩子過勞和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根源於我們對發展孩子認知能力的執迷,因為我們認為這些技能和科目能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表現,是保證他們成功的聖杯。教養工作現在幾乎全變成了促進孩子的智力成長。我們越往孩子的大腦裡塞東西,他們就會變得越聰明——或至少我們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我們撫養孩子的角色從「父母」(名詞)變成了「教養」(動詞)。從孩子還在蹣跚學步時,我們就開始以軍事訓練的強度來規畫他們的教育,並為每個決定的好壞而憂心。每個父母夢寐以求的獎賞是孩子進入好大學,而且學校越有聲望越好。一切都變成提高孩子智商和刺激其認知發展的機會,因為我們相信這樣做,可以提高他們的成績、分數、排名和學歷。這些都讓我們擔心得不得了!



      住在加州謝爾曼奧克斯市的媽媽們,如果她們兩歲的孩子沒有被頂級的幼兒園接受,就會分享彼此的擔憂。一位媽媽說:「我家寶寶的學習生涯基本上完蛋了。」博卡拉頓市的一位顧問告訴我,一位父親來學校把孩子接去參觀哈佛。「你必須早點開始。」這位家長解釋說。他的孩子才五歲。



      威斯康辛州一個小型社區學校的負責人古斯.奈特告訴我,帕迪維爾高中之前的三位畢業生致謝詞代表說,他們對高中的記憶就是學習和考試。(許多教育工作者現在正在改變課程安排的方式,騰出更多時間給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做計畫和相互聯繫。)無論我走到哪裡,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告訴我,他們的孩子很累。孩子無憂無慮地在沙池中隨性玩耍、觀賞天上的雲朵和放風箏的日子,被成人主導的補習、課輔和教學卡片所取代;在這麼做的同時,我們破壞了孩子的童年,讓他們感到精疲力盡。



      「成功者」會感覺「我可以做得到」: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與世界相遇,因為他們知道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因此,儘管面臨挑戰,他們仍會繼續嘗試,並且更有可能從這些挑戰中恢復過來,並充滿信心地克服逆境。「奮鬥者」可能有類似的希望和夢想,但缺乏內在的力量和「我能做到」的心態,因此當遇到困難時,他們往往無法成功。那麼,是什麼讓孩子們成為「成功者」或「奮鬥者」?我們現在知道這個答案了──它源自於科學。



      五十多年前,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家艾美.維爾納(Emmy Werner)開始對居住在夏威夷考艾島(Kauai)的數百名兒童進行為期四十年的開創性調查。近三分之一的兒童出生貧困或面臨家庭不和、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和家族成員有藥物濫用史等問題。維爾納希望研究生活壓力對孩子從出生成長到四十歲階段的影響。三分之二的人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如行為問題、藥物濫用和心理健康問題。但有任何人茁壯成長嗎?甚至連維爾納都對調查結果感到驚訝:其中三分之一的孩子克服困難,成長為「有能力、自信和有愛心」的成年人,儘管遭逢逆境,但他們仍然在學校和生活中茁壯成長。其他先驅性的心理學家研究了無家可歸、受虐、遭受恐怖主義、戰爭和貧困的兒童,他們也驚訝地發現,有相當多的兒童克服了創傷。事實上,「儘管他們在適應上或發展上面臨嚴重威脅,但許多人的發展仍取得了令人驚訝的好結果。」有些人甚至表現出極強的「抗壓性」。 他們是「成功者」,但為什麼?



      維爾納繼續深入探討,並密切關注另外三分之一的人:高危的孩子儘管遭遇重重的困難,但還是能一一克服。她發現,儘管經歷過截然不同的創傷類型,但許多適應力強的孩子都有兩個明顯的優勢:與至少一位支持他們的成年人有著牢固的聯繫,以及一連串透過後天習得的特質,不但在他們的童年時期起到保護作用,也幫助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面對世界。這些孩子們不一定有天賦,也沒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考試成績,但他們「有效地運用他們所擁有的種種技能,」維爾納評論道。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靠自己——而不是他人——來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樣便是他們自己,而不是他們周圍的環境在影響他們的成就。」



      令人驚訝的是,一些孩子苦苦掙扎而另一些孩子發光發熱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基因、平均學分績點、智商高低、特定的運動、樂器、就讀的學校類型或上過什麼壓力管理課程,而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一些「性格力量」,幫助他們引導自己的生活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這些特質和一個充滿愛心、從旁為他加油打氣的成人,都有助於保護孩子面對壓力,讓孩子們可以平靜、自信地追求他們的夢想,克服逆境,並最終取得勝利。最好的是,這些特質可以從我們平日給孩子的教導和練習中培養和獲得。



      教孩子如何保持韌性,有助於所有的孩子茁壯成長──只需要轉換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干預和抱持「修復孩子」的心態,而是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讓他們在不確定、充滿挑戰的時候保持力量,展現自己的最佳狀態。



      本書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孩子之所以會感到壓力、孤獨、不知所措和精疲力竭,是因為我們使用的是一種被誤導的、過時的兒童發展公式,而這種公式無法培養有益於他們在精神、道德和情感上蓬勃發展的特質──有時它們被稱為「非認知技能」、「性格特質」或「美德」,我稱它們為「性格力量」;雖然它們經常被輕看為「柔順、軟弱」,但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性格特質對於孩子的學業成功和最佳表現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也是培養韌性和心理健康的核心。



      我們可以也必須把「性格力量」傳授給我們的孩子。這樣做將能撲滅「孩子倦怠」的流行病,作為抵禦有毒壓力和逆境的保護措施,並幫助孩子不將自己僅僅視為分數,而是努力成為自己最好的版本——簡而言之,一名「成功者」。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