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三】2022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三】2022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470326
賴雯淑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2年6月06日
150.00  元
HK$ 135  






ISBN:9789865470326
  • 叢書系列:藝術思潮系列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9 x 26 x 1.7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術思潮系列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博物館 > 歷史文物











    唯有真實回應歷史、人民的生活與當代的意義,

    六燃才能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與其說六燃文件展是為了研究六燃本身,

      不如說是為了理解其意義如何在時間中消失與重新被建構,

      是關於我們要如何記得六燃,治理六燃,建構六燃。」

      ——賴雯淑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



      「移動的六燃」給出了「移動的博物館」之想像,也是 2022 年六燃文件展的命題。與其說移動是打破定點,不如說是移置自我,超越框架。是認知、思想、典範的移轉,是歷史、行動、言說的挺進。六燃文件展將透過保溫的六燃、屹立的六燃、移動的六燃、分散式博物館四個特色分項,逐一探討永續生活、在地紋理、文資詮釋、治理策略、歷史書寫、博物館典範的六種移動,思考六燃去中心、分散式博物館的可能性。以藝術跨域實踐、永續生活設計、智慧科技保育、田野走讀漫遊、六燃地方學講座、博物館焦點團體訪談等行動,逐步建構六燃地方學的知識系統與六燃生博物館架構,明晰六燃文史的脈絡,揭示六燃二戰工業遺構的當代價值與定位,連結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與臺灣高科技的臍帶關係,將全球語境下的六燃生活、生命與生產之新意義帶至光亮處,給出六燃活隱喻?活博物館的文化路徑與動態系統。

    ?


     





    【序】Preface

    新竹六燃的文化創生與實踐�李永得

    走進移動的六燃�林奇宏

    新竹六燃讓歷史活在日常�王文基



    【策展論述】Curatorial Statement

    2022 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賴雯淑



    【保溫的六燃】The Good-Neighboring Sixth Fuel Factory

    從「藝術實踐」到「生活實踐」的六燃保溫�賴雯淑

    大煙囪下的保溫日常:移動的六燃實驗劇場�沈致軒

    遨遊夜精靈�黃?翔、鄭任翔、葉韋鉦

    重構歷史記憶的六燃國際互動劇場�賴雯淑

    《六燃劇外劇》手機微電影�賴雯淑

    《幽靈記憶》多媒體光桌說故事表演�賴雯淑

    《遇�預見六燃》紀錄片�賴雯淑

    六燃迎風而起:從王坤玉、陳明章、黃子軒到曙光之女�賴雯淑

    慢設計�賴雯淑

    千層派、大象與披薩:一串群策群力的博物館製作想像�施承毅

    燃後,然後?出版作為社會與藝術實踐�賴雯淑

    活的歷史.消逝的地景�趙家麟、陳宣城

    二戰產業遺產的價值與意義�布萊恩˙ 古迪(Brian Goodey)、趙家麟

    應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技術於六燃保溫計畫�林一平、鄭昌杰

    與蝙蝠和平共存的後疫情時代�陳怡寧

    霜十回顧�張鈞



    【屹立的六燃】The Towering Sixth Fuel Factory

    臺灣半導體產業由0 到1 的風城奇蹟�史欽泰

    屏山下的六燃:高雄煉油廠產業文化資產脈絡初探�郭中端、堀?憲二、林子博、高綺蔓

    我書故我在:圖書章中的燃料故事�王俊秀

    高雄六燃宿舍區之空間變遷與建築型態初探�陳?仁



    【移動的六燃】The Mobile Sixth Fuel Factory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對新竹與高雄兩個城市戰後七十五年之變遷影響�趙家麟、林冠吟、梁信鈞

    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的文化資產保存與詮釋�林雅萍、何黛雯、鄧詠嫣

    眷村與城市:環境涵構的形成與演化�劉為光

    新竹六燃活化再利用的芻議:從遺產詮釋與管理的觀點�榮芳杰

    煙囪下的記憶倉庫:戰爭長影中的六燃襲產詮釋�黃舒楣



    【分散式博物館】A Decentralized Museum

    行動代號:「地方感千層派」——六燃博物館行動與推測計畫�施承毅

    從戰爭紀念博物館之敘事觀點談新竹生博物館�陳佳利

    移動的六燃散步地圖�邱筠穎

    臺北機廠的活化保存與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建構�洪致文

    文化路徑的觀點探究與對新竹六燃的想像�林曉薇

    新竹六燃全區遺存設施(含大煙囪廠房、異辛烷合成工廠與觸媒工廠區)整體城市發展原則與願景�趙家麟、蔡乙慈、林冠吟





    ?









    「再造歷史現場」:新竹六燃的文化在地創生與實踐

    李永得 文化部長




      新竹六燃作為「再造歷史現場」的據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治時期二戰工業 軍事生產的歷史場域,同時疊加了 1949 年之後的眷村聚落文化,並與工研院、交通大學(現陽明交大)、清華大學及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息息相關,至今已交織成一個縱貫多重歷史,交疊多元族群文化的所在,此處即是臺灣科技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現場。所以聚焦在新竹六燃「再造歷史現場」的實踐時,其保存與活化的理念與路徑,需要一個由政府、社區、學校一起合作,充分發揮在地力量,具有系統性的思維,以及宏觀的視野與高,才能全面展現其歷史文化的價值。



      自鄭麗君部長任內,陽明交通大學六燃團隊就已投入這個重要的歷史現場場域,並持續努力至今,實屬不易。我上任文化部長一職後,曾到新竹六燃保溫基地訪察,看到陽明交大團隊努力營運的成果;在陽明交大博雅書苑的支持下,賴雯淑副教授親自規劃了「新竹六燃地方學」課程,邀請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來舉辦講座,透過教學與在地實踐,讓修課的大學生轉化為新竹在地的一分子。我也看見陽明交通大學和中原大學、清華大學、高雄大學,以及 2021 年甫榮獲國家文藝獎的郭中端景觀建築師團隊,南北聯手串起新竹六燃與高雄六燃,為保存臺灣的六燃而努力不懈。還有國際藝術團體德國柏林後劇場,於 2018 到 2019 年期間參與陽明交大所製作執行和演出的六燃國際互動劇場,這些大學、景觀建築團隊、國際友人,都無私地貢獻心力,以期擴大再造六燃歷史現場的效能,實在令人非常感動。



      今年,陽明交大舉辦第二屆的「2022 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進一步推進六燃的工作,這不僅是在為臺灣的再造歷史現場而努力,更是在為全體人類文明的保存與活化盡一份心力與貢獻,令人非常期待!







    新竹六燃讓歷史活在日常

    王文基 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新竹六燃是非常獨特的文化資產:不僅是眷村聚落疊加在二戰建築遺構上的豐富歷史遺跡,同時也是保育類霜毛蝙蝠的棲地,因此受到各界矚目。此外,六燃在日治時期合成異辛烷的高科技戰爭工業,與新竹科學園區的建立密切相關。在此脈絡下,新竹市政府目前所規劃推動的「新竹 X 基地」、「眷村廊帶」,以及在六燃大煙囪廠房準備建置的「大煙囪科技藝術村落」,皆座落於同一個帶狀區塊,將以創新研發為主,同時串聯周邊的國際展演中心及兒童探索館及中油基地,成為結合藝術、人文、科技、生態的帶狀產業園區。這個富涵人文歷史和未來科技的現場,離本校光復校區不到三公里的距離,即將在我們的眼前發生。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自 2018 年起執行高教深耕的「新竹六燃博物館計畫」與文化局的「大煙囪廠房保溫睦鄰駐站計畫」至今,為落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一開始便運用前瞻智慧科技與永續生活設計,引領大眾走入多元的歷史記憶與生活場域,使六燃的保存和活化進入另一層次的思考與實踐。再造六燃的歷史現場,必然需要在「歷史」、「現場」和「再造」三個面向上提出觀點。2019年陽明交大六燃團隊透過第一屆的「六燃文件展」和「六燃國際互動劇場」,提出「誰的歷史、誰的現場、如何再造」三個深刻的問題意識,「不僅探問這個城市的自我定義或身分認取,更是在思考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意義」。今年的六燃文件展,本院應用藝術研究所的賴雯淑老師提出「移動的六燃,移動的博物館」的策展概念,扣問六燃博物館的前進策略,企圖超越框架,轉移典範,以異域結盟的方式形成保存活化六燃的路徑。這次文件展所給出的「分散式博物館」之想像與願景,相信會是六燃「活隱喻?活博物館」的進一步精湛詮釋與思想挺進。



      1980 年代末期至 1990 年代,本人在新竹求學七年。赤土崎是當時日常生活的範圍之一,但對當時旅居於此的我而言,意義僅此而已。賴老師及其團隊近年的研究與在地實踐,讓我重新認識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期待透過此次展覽,無論是本校師生或各界先進都能更深入了解新竹及六燃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生態,一同構思我們生活的地方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