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春共殉——終極純粹的追求
「死亡」能夠被體驗嗎?生命的淋漓盡致該如何展現?
一生追求極致的三島由紀夫,是如何透過告別作《豐饒之海》立下無可超越的文學標竿,史詩級的龐大四部曲背後有何深厚的創作理念?
▍ 為什麼讀三島由紀夫?
「他相信生命要有意義,不能停留在一般世俗的活法,要找到一個超越的、絕對的權威,成為自己獻身的對象。不過他又明白,那個對象只是看起來在外面,實質上是反映了自我內在的一種純粹性,才能構成生命意義的來源,也就是推到最極端,找到一份最純粹的,徹底超越生活,讓自己願意犧牲一切,在這份純粹之前,沒有任何可以活下去的理由與動機,證明了這份純粹的終極至高價值,無法妥協絕對高於自我生命的權威,沒有雜質,如此淨化了原本庸俗、瑣碎的人生。」——楊照
早慧文學青年絢麗精采的一生
三島由紀夫身為華族之後,自幼受到良好的菁英教育與藝文薰陶,秀逸的文學才華在青年時期便展露鋒芒,自一九四八年帶有自傳《假面的告白》正式推出後,長達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寫下《金閣寺》、《潮騷》、《禁色》、《午後曳航》、《豐饒之海》等質量並重、文學價值深厚的作品,幾乎本本經典又暢銷,更是當時少數能在國際文壇立足的日本作家。同時間三島也發展戲劇表演的長才,主演多部電影、撰寫舞台劇腳本,在鍛鍊出精實體魄後還曾拍攝寫真書。被川端康成以「兩三百年才出現一次的才能」來形容的早慧文學青年三島由紀夫,卻選擇在攀峰之際,以戲劇化的方式切腹自殺,結束燦爛炫目的一生。
與生命綑綁的雙重藝術——《豐饒之海》
一九六五年三島由紀夫用最後餘生書寫的《豐饒之海》,不僅要挑戰超長篇幅的四部曲,還要創造出四種風格迥異的文體,最終有機串聯成一部長篇小說。包含了帶著和魂色彩的戀愛小說《春雪》、象徵荒魂的昭和小說《奔馬》、異國情調的心靈小說《曉寺》及邁向衰敗幻滅的最終章《天人五衰》。
一九七?年,三島由紀夫將《豐饒之海》第四部《天人五衰》完稿交付出版社後,便前往東京市谷陸上自衛隊發表演說並發動切腹自殺的驚人之舉,同一天,他的生命與小說同時邁向終局。《豐饒之海》可說是三島生命思想與小說緊密結合的雙重藝術,將他一生的追求與終極的思想,全部濃縮凝結在這五年間的創作、一百萬字的書海中,成為最後的遺書,留待後世讀者思索探詢。
三島由紀夫如何從日本戰後派文學摸索、走出一條絕無僅有的文學路徑?
過程中又是哪些事物啟發了他的思想蛻變?
最終他精心打造史詩級長篇《豐饒之海》與這場超越真實的自殺劇場,背後所蘊含的理念與野心是什麼?他的終極追求到底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