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076309
潘小俠
前衛
2022年6月29日
500.00  元
HK$ 400  






ISBN:9786267076309
  • 叢書系列:自然人文系列
  • 規格:精裝 / 180頁 / 29.5 x 30 x 2.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自然人文系列


  • 藝術設計 > 攝影 > 攝影作品集











    蘭嶼最恢弘的影像紀錄史,達悟人最真實的歲月臉譜

    1980∼2022,潘小俠歷時四十二年的攝影紀實與實踐



      是什麼樣的情懷,可以凝視蘭嶼四十二年。



      潘小俠四十多年來紀錄拍攝蘭嶼達悟族,從陌生、熟悉到被接受擁抱,這段漫長生命的過程轉化成作品,展現出強大的影像張力,並跳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真實的臉譜、流動的圖像,潘小俠以鏡頭為畫筆,用42年的光陰捕捉蘭嶼真實動人的面貌,描繪島民與海洋文化交織,以土地、人民、生活、祭儀,斧刻達悟族現代化過程中流動的人文圖像。



    名家好評



      四十多年的影像紀錄,對一位攝影家而言,這並非只是在「紀錄」,在達悟民族的歷史,四十年的流動,傳統文化默默的在現代化,觀光的漩渦裡進入無聲的抗議,小俠默默而認真的記錄了那段的過程,那股流動在達悟老一輩人與大自然直接勞動的優雅臉譜,小俠花了四十

      多年的光陰方抓住臉譜的真實,流動的圖像,也令人感傷現代化無孔不入的無情。——夏曼.藍波安



      如果說,Arayo(鬼頭刀)與Li-Bang-Bang(飛魚)是代表蘭嶼的兩種海洋生物,強悍與自由便是達悟人的信仰與生存標的。小俠在這四十二年之中,斷續地捕捉到島嶼上存活的原始與演化,族人的不馴、勇毅、困惑與惘然。在台灣攝影圈裡,小俠好像一把鬼頭刀,夾雜於邊緣與險惡的環境中橫衝直撞,又悠然自在,酩醉中仍持有一股力道與靈光。——張照堂



      重讀小俠這批歷時四十二年迄今的影像故事,因為他個人特質所映照的畫面,每張畫面無不充滿粗礫般的顆粒感,透過觀景窗率直地取景,粗糙的沖洗手感,甚至還留著斑斑點點的手澤,每一張照片都把觀者對蘭嶼的記憶拉回現場——島上的烈陽與海風的鹹味。——劉振祥

    ?


     





    流動的人文圖像 The Floating Culture Images

    ——夏曼.藍波安 Syaman Rapognan



    鬼頭刀的快門 The Camera Shutter of Arayo

    ——張照堂 Zhang Zhao Tang



    蘭嶼記事二 The Photographic Reportage of Orchid Island

    ——劉振祥Chen-hsiang Liu



    蘭嶼記事 The Photographic Reportage of Orchid Island

    ——潘小俠Pan Hsiao Hsia



    島上的羊 The Goats of Orchid Island

    達悟兒童的生活 Tao Children

    觀光客 Tourists

    造 舟 Building the Canoe

    飛魚祭 Flying Fish Festival

    野銀部落 Yeyin Village

    十人船下水祭與戰舞 Mangegen Festival and Fighting Dance

    驅除惡靈 Anito Banishment

    歲月影像 The Image of Years

    鬼頭刀魚 Arayo

    潘小俠 攝影記事 The Brief Chronology of Pan Hsiao Hsia









    蘭嶼記事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這本攝影集的出版可追溯自1979年,本人閱讀到劉其偉老師所著台灣土著文化藝術書籍,看見蘭嶼雅美族人的丁字褲、獨木舟、飛魚、海洋民族生命的禮儀,自此深受吸引,便一頭掉入蘭嶼影像世界。



      980年我二十六歲,回想那年青春的夏天我與朋友相約「夢幻國度蘭嶼」,從台北出發需先搭乘十個小時的慢速火車到高雄,再換上往台東現已絕跡的公路局金馬號,途經四個多小時蜿蜒的南迴山路後夜宿台東市區一宿,隔日清晨五點多天未亮便趕赴台東富岡漁港好搭上蘭嶼輪貨船,四、五個小時顛簸的航程後終於到達蘭嶼;這一路不計等待的時間,光是舟車勞頓就花費了將近兩個月亮與兩個太陽的時間。



      當時在清晨與我一同從台東搭乘蘭嶼輪的乘客共十多人,我與朋友在橫渡海峽的航程中聊起蘭嶼島上達悟(雅美)族生活情形,甲板上一位皮膚黝黑眼睛很大的年輕人望著我們問:



      「朋友,你們去蘭嶼做什麼?」



      我微笑回答:「我想看看達悟族人的天堂。」



      那年輕人接著說:「如果想看達悟族人的天堂,下船就跟著我們走。」船靠岸後,那年輕人果真就帶領我們從蘭嶼紅頭山一路爬山約四十分鐘抵達天堂部落(野銀部落)。



      在部落體驗達悟族人傳統生活習俗,深受原始、自然、熱情的民族所吸引住。居住在部落的某個夜晚,野銀的朋友從海裡捉些石斑魚、龍蝦、九孔等活海鮮,請我們喝紅標米酒聊天,當我們喝到有點「馬拉尚」(喝醉)時,我彎身欲從書包拿出香菸,忽然落下一顆麵包樹的果實,蘭嶼的朋友齊聲說:「這個東西不吉利,你拿出去丟掉。」我便隨手丟在門外水溝。



      第二天清晨我還在睡夢中,忽然聽到清掃水溝的婦人大叫好幾聲,我開口問發生何事?她們反問:「這東西誰帶來的?」我說這是從朗島海邊麵包樹上摘下的果實,她們說這是魔鬼的果實,於是我撿起這魔鬼果實至海邊丟棄。這次意外觸犯部落禁忌事件之後,蘭嶼朋友對我的熱情不再,不久,我黯然地離開部落回到台北。



      最初至蘭嶼攝影的我是個剛拿起照相機,對報導充滿熱情的青年,追求蘭嶼當地人與部落的影像紀錄。在早期拍攝過程中,傳統達悟族人並不喜歡成為被拍照的對象,當地的老人家說攝影會吞噬人的靈魂,在蘭嶼亂拍照可能會招致辱罵或以石頭丟擊驅離。我在部落會與達悟族人飲酒同歡,彼此認識成為朋友後,才可自然拍攝這些朋友的生活照片。每每酒過三巡才能拍到一張照片,一天從早到晚要喝個五、六回才能拍到五、六張朋友們的照片,四十年來的影像紀錄靠的是米酒+保力達B+相機間的對撞才能完成《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的故事。回憶過去的往事,部落裡生老病死的故事每年都在真實的展演,有時我愛莫能助,啤酒與嘆息往往就是我枯坐在一位耆老的涼台上望夜空聽濤聲的麻醉品,第二天當我醒來,老阿嬤坐在我身邊慈祥的說:「男人應該要早起。」我十分的高興,她把我當達悟人看待,我於是請她幫我拍幾張我穿丁字褲的照片,我知道,當她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她已不再懷疑相機會抓走人的靈魂了。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攝影書籍的誕生,要感激張照堂、夏曼•籃波安、劉振祥為此書撰寫文章,陳嘉仁老師「蘭嶼記事」題字,前衛出版社林君亭與台灣水創意曾文邦鼎力相助出版,黃佩玲、黃燕祺及林恩立英文翻譯工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