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來回攀登之間:在極限中誕生的照片

來回攀登之間:在極限中誕生的照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562700
金國威
張國威
大家出版
2022年8月03日
400.00  元
HK$ 340  






ISBN:9789865562700
  • 叢書系列:Art
  • 規格:精裝 / 324頁 / 24.6 x 31 x 4.5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t


  • 藝術設計 > 攝影 > 攝影作品集











    恐懼,更加強烈;敬畏,更加深切。



      憑《赤手登峰》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導演金國威,身兼世界頂級的攀登者,把攝影與攀登結合成一門學問,將眾多杳無人跡之地,生死攸關之時,以及當今世上最傑出的一批攀登者,呈現到我們面前,並以文字分享他如何在不可能的條件下捕捉到驚人畫面的幕後細節。



      從未有人爬上的冰岩險峰、

      地球上最純淨的雪原、

      在大岩壁上用不可能的方式克服地心引力,

      遠征最深及最遠的沙漠……



      近二十年來,他在這些荒野中邊攀邊拍,在不斷超越之中塑造了自己。每張照片,都成為他堅毅、刻苦成長的見證,揭示他如何從僅僅只是熱愛登山的人,躍身成攀登界與電影界的巨星。



      在極限之高海拔按下快門,要考慮和承受的與平地截然不同。拍攝連同探險裝備可達九十公斤,期間要設法保持行進速度;當同伴在危險的岩壁上攀登,爭分奪秒的拍攝還伴隨著可能目擊死亡的壓力;再往上六十公尺足以見證人類踏入未知之境時,卻要想著怎麼活著回去。



      掀開書頁,有觸目驚心的陡壁、如異星的地景,還可以看到當代最傑出的攀登者,如何尋找世界上最蠻荒的地方,並奉獻自己的生命,拓展人類意志及生理的極限。



      這些故事,是關於人類的潛能,也關於友誼、夥伴關係,有時甚至關於失敗,以及不盡然總能成功登頂的行動。



      我們去冒險,是在力圖定義生命。

      平安回來時,我們將領會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這股力量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希望從旅程中得到一絲絲的自我認識。

      ── 康拉德.安克(Conrad Anker)




    本書特色



      ★《紐約時報》暢銷書。

      ★ 全攝影集超過三萬字,供讀者一窺各照片背後的驚險幕後細節。

      ★ 書內有多位鼎鼎大名的極限運動家,照片有他們調皮、叛逆的一面,也有認真、沉靜的一面,兩種極矛盾的綜合,隱約體現著這群人的共同生命特質。



    登山界、冒險界、影視界,共同推薦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沈紘煬�戶外攝影師

      易思婷�攀登探險者

      張元植�新生代登山家

      陳彥博�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麥覺明�《MIT台灣誌》導演

      曾格爾�新生代登山家

      程紀皓�導演

      楊礎豪�攀登者

      (按筆畫排列)



      ■ 在《來回攀登之間》裡,金國威精選了一系列激動人心的照片,來訴說他那不尋常的人生故事,伴隨著一段段精闢的文字。最終產生了一件非凡的藝術作品。──作家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著有《阿拉斯加之死》、《聖母峰之死》



      ■ 金國威是地球上遊歷最廣,經驗最豐富的冒險攝影師之一,而這本攝影集無疑是一本傑作。我坐下後一口氣就看完整本書,讀完後覺得自己受到鼓舞,能夠去迎接全世界所有挑戰。──攀岩家艾力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電影《赤手登峰》的主角



      ■ 我們之中許多人永遠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看金國威所看過的事,但在書頁之間,他的攝影作品將帶你到如鋒刃般的險境,挑戰你對於人類所能到達之境的認知。──演員布麗.拉森(Brie Larson),憑電影《不存在的房間》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


     





    推薦序?? ?

    前言?? ?

    拍攝過的地方?? ?



    1999年 克拉庫薩CHARAKUSA?? ??? ?

    遠征禁區中的塔峰FORBIDDEN TOWERS EXPEDITION?? ?

    2001年 K7?? ??? ?

    巴塔哥尼亞PATAGONIA

    2002年 羌塘CHANG TANG?? ?

    提頓TETONS?? ?

    2003年 聖母峰單板滑雪EVEREST SNOWBOARD?? ?67

    迪恩.波特DEAN POTTER?? ??? ?

    拍攝聖母峰的電影FILMING EVEREST?? ??? ?

    2004年 馬利MALI?? ?

    史蒂芙.戴維斯STEPH DAVIS?? ?

    2006年 聖母峰雙板滑雪EVEREST SKI?? ??? ?

    2008年 180度向南180 SOUTH?? ??? ?

    2008年 梅魯峰MERU?? ??? ?

    婆羅洲大岩壁BORNEO BIG WALL?? ??? ?

    遠征香格里拉SHANGRI-LA EXPEDITION

    2010年 優勝美地YOSEMITE

    2010年 查德CHAD?? ?

    迪納利峰滑雪SKIING DENALI?? ??? ?

    2011年 梅魯峰MERU?? ??? ?

    阿曼OMAN?? ??? ?

    巴嘎布BUGABOOS?? ?

    崔維斯.萊斯TRAVIS RICE?? ?

    2016年 赤手登峰FREE SOLO?? ?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ONE WORLD TRADE CENTER?? ??? ?

    史考特.施密特SCOT SCHMIDT?? ?

    2017年 南極洲ANTARCTICA?? ?



    致謝?? ?

    關於作者?? ?



    ?





    導讀



    探索星辰間的黑暗——當代攀登的意義(摘選)

    張元植�臺灣新生代登山家——文 ?




      在這脈絡下,再去看《來回攀登之間》,就更容易明瞭這些攀登的意義,以及這類攀登者與那些受主流媒體及贊助商注目的「山峰收集者」之間的區別。



      對真正具有開拓性格的先行者而言,追逐已知的、由數字堆疊成的桂冠,比如完攀七大洲最高峰、十四座八千,都只是在重複先人踏出的足跡。說穿了,了無新意。



      但,同樣是聖母峰,能不能有新的玩法?於是,金國威與北美的菁英滑雪者嘗試由聖母峰的不同方向攀登,並滑雪下山。單板沒有成功,那試試看雙板。



      荒遠的喀喇崑崙山脈有個人跡未至的山谷,那裡頭的塔峰從未有人涉足,這其中藏有什麼神秘謎題?又會譜出什麼精彩的攀登?於是他們去了康杜斯山谷。



      梅魯峰的鯊魚鰭,擊敗了數個世代的菁英登山者。它到底是否存在攀登的可能?於是他們鍥而不捨地追尋這從未有人給出的答案。



      看到這,應該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要去首登那些荒漠角落的無名岩塔。這些一絲一縷的積累,都是拓展攀登世界版圖的一環。



      有趣的是,當探索成為核心驅力,對一座未知山峰的試探,前進的每一步,都意味著既有疆界的延伸。此時,無論登頂與否,過程本身才是重點。



      1985年,波蘭登山大師克提卡(Voytek Kurtyka)完成了夢幻壯麗的迦舒布魯IV峰西壁。彈盡糧絕、極度飢渴,伴隨著暴風雪及接踵而至的幻覺中,他們在最後距離頂峰二十五公尺的平緩稜脊決定下撤。雖然沒有獲得普世意義的成功──登頂,登山界卻譽為「世紀之攀」(the climb of the century)。



      事後克提卡談及此事,認為「這其實暗示了,登山是種藝術而非競技。只有在藝術中,殘缺才完滿了作品的意義」。



      由此,金國威透過攝影,自攀登的世界邊緣帶回的畫面及故事,有了更鮮明的意義。



      原文書副標中的「Edge」,除了指涉外在環境、攀登者身心狀態的「極限」,同時還象徵了攀登領域中,關於認知、創造與可能性的疆界。



      唯有跳脫以數字歸類世界與定義山峰的思維,凝視繁星之間的黑暗之處,才能發現,那裡正是廣袤宇宙的所在。



      當有一天,我們聽聞某座山峰,會問道「是怎樣的美感,將你吸引而來?」而非「它多高?是百岳嗎?」那時,我們將擁有更遼闊的山之世界,對山的理解將由扁平的「第X高峰」,轉而玩味出萬花筒般的多重興味。



      也正是在這意義上,登山才具備探索、開拓,甚至藝術性的多重層次。這也是登山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譯者序



    到達極限邊緣前的道路(摘選) ?

    張國威�臺灣新生代登山家——文 ?




      透過本書才更認識金國威一路以來的經歷,但讓我最驚訝的其實不是那些遠征故事。而是他並不如我想像中那樣,是完全自由的美國人,原來從小也被華人社會的傳統價值觀所綁住,可能類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金國威小時候生活在離山區很遠的明尼蘇達州平地城市曼卡托(Mankato),什麼滑雪、攀岩之類的,都是不存在的活動。在父母的嚴格教導下,從小在成績與各方面都被要求得去跟人競爭,還要學習拉小提琴,參加游泳比賽、武術比賽。他在專訪中談過:「如果今天在學校我拿到A-成績,父母會認為為什麼你拿不到A呢?」



      就像台灣許多戶外從業人士多半是在大學接觸到戶外活動,從此踏上戶外產業這條不歸路,他也是在大學才接觸到攀岩,也許因此受到啟發,才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要的是什麼。畢業後並沒有遵循父母的期望繼續讀研究所,而是選擇當攀岩流浪漢(dirtbag),住在後車廂中,全心全意地在優勝美地過著只有攀岩的生活。當然一開始並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因為他所做的所有事情,攀岩登山滑雪這些,都不存在於傳統華人社會的職業選項之中。雖然如此,他父親從小教導他武俠故事,「你必須在少林寺的門口打掃多年,大師才可能注意到你一眼。」這些故事隱含努力工作與謙虛的美德,潛移默化地讓他在戶外領域投入努力與時間,慢慢建構出一條自己要走的道路。



      跟著金國威的遠征故事前進,就能了解他是如何經過多年的默默學習、慢慢累積經驗,才能擁有現在這麼棒的工作,並得到那麼多大師級人物賞識,去那麼多國家。



      《赤手攀登》的主角艾力克斯不用繩子自由獨攀了酋長岩。看得觀眾手心冒汗、坐立不安,無法想像他如何敢這樣做,同時你應該也無法想像他這八年來做了多少練習,累積了多少經驗,才造就這一刻。或是康拉德.安克在書中展現出來的沉穩老練與堅強,背後必定也是長期經驗與練習所累積出來的。



      十幾年前的我,覺得在這些高山之中攀登、滑雪或攀岩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大概只能在家看看影片。經過十幾年來的累積,漸漸發現其實目標並不是那麼遙遠,前進的道路也越來越清晰。正如書中金國威的導師之一瑞克鼓勵他的話:「先做出承諾,然後想辦法搞定。」(“Commit, and figure it out.”)幾歲開始、出生在什麼國家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立下決定開始了沒。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