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佛藏經講義 第十九輯

佛藏經講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579679
平實導師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2年8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6269579679
  • 規格:平裝 / 339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本經說明為何佛菩提難以實證之原因,都因往昔無數阿僧祇劫前的邪見,引生此世求證時之業障而難以實證。並以諸法實相詳細解說,繼之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說明諸佛與法之實質;然後以淨戒品之說明,期待佛弟子四眾堅持清淨戒而轉化心性,並以往古品的實例說明,教導四眾務必滅除邪見轉入正見中,然後以了戒品的說明和囑累品的咐囑,期望末法時代的佛門四眾弟子皆能清淨知見而得以實證。


     





    序文 …………………………………序 01

    第一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二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三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四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五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念佛品 第二 …………………313

    第六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七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八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念法品 第三 …………………073

    第九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第十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念僧品 第四 …………………025

    第十一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二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三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淨戒品 第五之一 …………175

    第十四輯 淨戒品 第五之一 …………001

    淨戒品 第五之餘 …………091

    第十五輯 淨戒品 第五之餘 …………001

    淨法品 第六 ………………207

    第十六輯 淨法品 第六 ………………001

    往古品 第七 ………………173

    第十七輯 往古品 第七 ………………001

    淨見品 第八 ………………241

    第十八輯 淨見品 第八 ………………001

    了戒品 第九 ………………303

    第十九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第二十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囑累品 第十 ………………291

    第二十一輯 囑累品 第十 ……………001



    ?





    自序



      《佛藏經》之所以名為「佛藏」者,所說主旨即以諸佛之寶藏為要義。諸佛之寶藏即是萬法之本源如來藏,《楞嚴經》中說之為「如來藏妙真如心」,《入楞伽經》卷七〈佛性品〉則說:「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大略解釋其意如下:



      【謂阿梨耶識(通譯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含藏著無明種子與七轉識種子,並與所生之無明及七轉識同時同處、和合相共運行而成為一個五陰有情。七轉識與無明相應而從如來藏中出生,每日運行不斷;意根每天一早促使意識等六心生起之後相續運作,與意識等六心和合似一,看似常而不斷之常住心,其實是從如來藏中種子流注才出現的心,就是一般凡夫大師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早上出生以後就與處處作主的意根和合運作看似一心。這七識心種子及其相應的無明種子,每天同時從如來藏中流注出來,猶如大海波一般「常不斷絕」,因為是與色身共俱而出生的緣故。



      如來藏離無常的過失,是常住法,不曾剎那間斷過;無始而有,盡未來際永無中斷或壞滅之時。如來藏亦離三界我等無常過失,迥無我見我執或我所執;其自性是本來清淨而無染污,無始以來恆自清淨而不與貪等六根本煩惱及其餘隨煩惱相應。其餘七轉識都是心,即是意根、意識與眼等五識,即是面對六塵境界時清楚明白的前六識,及處處作主的意根;這七識心與無明種子都是念念不住的,因為是從如來藏中流注這七識心等種子在身中才有的,當色身出生以後與意根同時和合運作,意識等六識也就跟著現行而與色身同在一起,所以是與色身同時出生而存在的。而種子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以此緣故說意根與意識等七個心是生滅法。若是證阿羅漢果而入無餘涅槃時,由於我見、我執、我所執的煩惱已經斷除的緣故,這七識心的種子便不再從如來藏流注出來,死時就不會有中陰身,不會再受生,便永遠消滅了,亦因此故是生滅法。】



      在三種譯本的《楞伽經》中,都不說此心是第八識(第八識是通俗的說法),而是將此心與七轉識區分成二類,說如來藏一心是常住的,是出生「意」與「意識等」六識者,也說是出生色身者,不同於七識等心。所援引的上開經文,亦已明說如來藏「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而從如來藏中出生的「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都是「念念不住,是生滅法」。這已經很明確將如來藏的主要體性與七轉識的主要體性區分開來:一是能生,一是所生,能生與所生之間互相繫屬;能生者是常住心,沒有三界我的無常過失,沒有我見我執等過失,自性是清淨的;所生的七識心,是念念生滅的,也是可滅的,有無常的過失,也有三界我的我見與我執等過失,是不清淨的,也是生滅法。



      今此《佛藏經》中所說主旨即是說明此心如來藏的自性,名之為「無名相法」或「無分別法」,仍不說之為第八識,而從各方面來說明此心;並且希望後世仍有業障而無法實證佛法的四眾弟子們,未來世中都能滅除業障而證得解脫及實相智慧。以此緣故,先從「諸法實相」的本質來說明如來藏,兼及實證此心者於實證前必須留意避免的過失,才能有實證的因緣;若墮邪見或誤導眾生,並有犯戒不淨等事者,將成就業障;於其業障未滅之前,縱使未來歷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奉侍供養隨學九十九億諸佛以後,仍無實證之可能。以此緣故,釋迦如來大發悲心,首先於〈諸法實相品〉廣釋實相心如來藏之各種自性,隨即教導學人如何了知惡知識與善知識之區別。善於選擇善知識者,於解脫及諸法實相之求證方有可能,是故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中的法義教導,令學人以此為據,得以判知何人為善知識、何人為惡知識,從而得以修學正確的佛法,然後得證解脫果及證入諸法實相,發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智慧,久修之後亦得兼及二乘涅槃,再發十無盡願而起惑潤生得以入地。



      若未慎擇善知識,誤隨惡知識者(惡知識表相上都很像善知識),不免追隨惡知識於無心之中所犯過失,則未來歷經無數阿僧祇劫奉侍九十九億佛之後,於解脫道及實相了義正法仍無順忍之可能,欲求佛法之見道即不可得,遑論入地。以此緣故,世尊隨後又說〈淨戒品〉、〈淨法品〉等法,教導四眾弟子們如何清淨所受戒與所修法。又為杜絕心疑不信者,隨即演說〈往古品〉,舉出過往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 大莊嚴佛座下,苦岸弟子等四人為惡知識,執著邪見而誤導眾生,成為不淨說法者;以此緣故與諸眾生相率流轉生死,於人間及三惡道中往復流轉至今,反復經歷阿鼻地獄等尤重純苦及餓鬼、畜生、人間諸苦,終而復始受苦無量之後終於來到 釋迦如來座下精進修行,然而竟連順忍亦不可得,求證初果仍遙遙無期;至於求證諸法實相而入大乘見道,則無論矣!思之令人悲憐,設欲助其見道終於無可能,對彼諸人助益無門,只能待其未來阿僧祇劫受業滅罪之後始能助之。



      如是警覺邪見者之後,世尊繼以〈淨見品〉、〈了戒品〉而作補救,期望以此二品能轉變諸人的邪見,勸勉諸人清淨往昔熏習所得的邪見,並了知清淨戒之所以施設的緣由而能清淨持戒,未來方有實證解脫果與佛菩提果的可能。如是教導之後,於〈囑累品〉中囑累阿難尊者等諸大弟子,當來之世以善方便攝受諸多弟子,得能清淨知見與戒行,滅除往昔所造謗法破戒所成之業障,而後方有實證之世到來。由此可見 世尊大慈大悲之心,藉著舍利弗尊者之因緣,在與舍利弗對答之時演說此實相法等,期望後世遺法弟子得能滅除業障而得證法。普察如今末法時代眾多遺法弟子精進修行,仍難遠離邪見與邪戒,求證解脫果及佛菩提果仍將難能可得,令人不覺悲切不已,是故將此經之講述錄音整理成書,流通天下,欲以利益佛門四眾。


    佛子? 平 實? 謹誌

    於公元二○一九年 夏初




    其 他 著 作
    1. 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二輯
    2. 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一輯
    3. 成唯識論釋 第二輯
    4. 大法鼓經講義 第六輯
    5. 大法鼓經講義 第五輯
    6. 大法鼓經講義 第四輯
    7. 成唯識論釋 第一輯
    8. 大法鼓經講義 第三輯
    9. 大法鼓經講義 第二輯
    10. 大法鼓經講義 第一輯
    11. 佛藏經講義 第二十一輯
    12. 佛藏經講義 第二十輯
    13. 佛藏經講義 第十八輯
    14. 佛藏經講義 第十七輯
    15. 佛藏經講義 第十六輯
    16. 佛藏經講義 第十五輯
    17. 佛藏經講義 第十四輯
    18. 佛藏經講義 第十三輯
    19. 佛藏經講義 第十二輯
    20. 佛藏經講義 第十一輯
    21. 佛藏經講義 第十輯
    22. 佛藏經講義 第九輯
    23. 佛藏經講義 第八輯
    24. 佛藏經講義 第七輯
    25. 佛藏經講義 第六輯
    26. 佛藏經講義 第五輯
    27. 佛藏經講義 第四輯
    28. 佛藏經講義 第三輯
    29. 佛藏經講義 第二輯
    30. 佛藏經講義 第一輯
    31.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五輯
    32.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三輯
    33.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二輯
    34. 涅槃 上冊
    35.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輯
    36. 法華經講義 第十九輯
    37. 法華經講義 第十八輯
    38. 法華經講義 第十七輯
    39. 法華經講義 第十六輯
    40. 法華經講義 第十五輯
    41. 法華經講義 第十四輯
    42. 法華經講義 第十三輯
    43. 法華經講義 第十二輯
    44. 法華經講義 第十一輯
    45. 法華經講義 第十輯
    46. 法華經講義第九輯
    47. 法華經講義第八輯
    48. 法華經講義第七輯
    49. 法華經講義第六輯
    50. 法華經講義第五輯
    51. 法華經講義第四輯
    52. 法華經講義 第三輯
    53. 法華經講義第二輯
    54. 法華經講義第一輯
    55. 實相經宗通 第八輯
    56. 實相經宗通 第七輯
    57. 實相經宗通 第六輯
    58. 實相經宗通 第五輯
    59. 實相經宗通第四輯
    60. 實相經宗通第三輯
    61. 實相經宗通第二輯
    62. 實相經宗通第一輯
    63. 人間佛教
    64. 金剛經宗通第九輯 Mastering the School Tenets of The Diamond Sutra Vol. 9
    65. 童女迦葉考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Chaste Lady Kasyapa
    66. 金剛經宗通第八輯
    67. 金剛經宗通第七輯
    68. 金剛經宗通第六輯
    69. 金剛經宗通第四輯 Mastering the School Tenets of The Diamond Sutra Vol. 4
    70. 金剛經宗通第三輯 Mastering the School Tenets of The Diamond Sutra Vol. 3
    71. 金剛經宗通第二輯 Mastering the School Tenets of The Diamond Sutra Vol. 2
    72. 金剛經宗通第一輯 Mastering the School Tenets of The Diamond Sutra Vol. 1
    73. 楞嚴經講記第十五輯 A Discourse on the Surangama Sutra Vol. 15
    74. 楞嚴經講記第十四輯 A Discourse on the Surangama Sutra Vol. 14
    75. 楞嚴經講記第十三輯 A Discourse on the Surangama Sutra Vol. 13
    76. 楞嚴經講記第十二輯 A Discourse on the Surangama Sutra Vol. 12
    77. 楞嚴經講記第十一輯 A Discourse on the Surangama Sutra Vol. 11
    78. 楞嚴經講記第十輯
    79. 楞嚴經講記第八輯 A Discourse on the Surangama Sutra Vol. 8
    80. 楞嚴經講記第七輯
    81. 楞嚴經講記第六輯 A Discourse on the Surangama Sutra Vol. 6
    82. 楞嚴經講記第五輯 A Discourse on the Surangama Sutra Vol. 5
    83. 我的菩提路第二輯
    84. 真實如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