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修訂版)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修訂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430099
皮國立
五南
2022年8月25日
143.00  元
HK$ 135.85  






ISBN:9786263430099
  • 規格:平裝 / 350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文史哲類 > 歷史 > 史學導論

















      肝病要看中醫還是西醫好?



      國學大師梁啟超的「失腎記」,竟為西醫「擺烏龍」割錯腎臟?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自幼身體不好,出國竟必備中醫的成藥「六神丸」與「痧藥」?蔣介石怎麼應對牙痛、失眠的老毛病?他為什麼痛恨國人隨意吐痰、放屁?



      這些近代的政治人物及知識分子是如何面對及看待自身的疾病?如何擇醫,尋求健康之道?又如何擴大自己的患病經歷,在中西醫論爭的年代,來思考整個國族的衛生與健康?



      本書從「病人歷史」出發,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近代中國人物,包括孫中山、胡適、魯迅、梁啟超、蔣介石等人。他們受著大病小痛之苦,都曾經表達對傳統中醫和身體觀的各種看法。書中對這些歷史人物的醫療觀點進行深入剖析,以期讀者對近代中西醫的醫療史有更寬廣的認識。作者深入淺出的詮釋中醫與中國文化轉型之困境,在人物故事中尋找國族發展之路,讀起來意義深遠卻又趣味盎然。


     





    再版序

    序 十年磨一劍



    緒論 民國時期中西醫論爭下的國族與病人再思考

    一、前言

    二、近代中國的身體與國族

    三、從病人出發的醫療史

    四、從病人的言論與視角出發



    壹 略論胡適的醫學觀

    一、前言

    二、在掙扎中的傳統中醫

    三、胡適的身體與醫療

    四、國故中醫、科學西醫:再探知識分子擇醫觀

    五、醫療、身體與國族:醫療化下的國民性再造

    六、小結



    貳 民初醫療、醫生與病人之一隅:

    孫中山之死與中西醫論爭

    一、前言

    二、病人的經歷

    三、早年為學與發現罹患肝癌始末

    四、中西醫對肝癌的認識

    五、更換中醫治療始末

    六、中醫治療的轉機與困境

    七、孫的最後時日

    八、小結



    參 「國醫」的誕生:中國醫學之近代轉型與再造

    一、前言

    二、重省中西醫匯通史:正視中西差異

    三、國醫建構之初:國學與國粹之形象

    四、國醫轉型的關鍵年代

    五、形塑科學國醫之困境

    六、面對國家與民族:國醫責任之再造

    七、小結:一次失敗的「成功」轉型



    肆 醫療與近代社會:試析魯迅的反中醫情結

    一、前言

    二、緣起:反中醫幼苗誕生

    三、至死不渝的迷信:偏方與秘方

    四、騙人的把戲?中醫辨病與診斷

    五、科學與國粹

    六、略論當時中國西醫的問題

    七、小結



    伍 醫療疏失與「中西醫匯通」擇醫觀:梁啟超之死與「腎病」公案新考

    一、前言

    二、「失腎記」前因後果

    三、此案所反映之中西醫技術與醫療環境

    四、餘波盪漾:中西醫論戰與最後的真相

    五、小結



    陸 國家與身體的公與私:抗戰前蔣介石的日常醫療與國族衛生觀

    一、前言

    二、個人生活經驗:1924年前的蔣介石

    三、軍校校長與北伐時期

    四、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蔣的「私」領域日常衛生與醫療

    五、西安事變後:蔣的疾病醫療史

    六、國家衛生和「公領域」身體之現代性實踐

    七、小結



    柒?? 結論



    徵引書目

    中英文摘要



    ?





    再版序



      約莫有一年多的時間,學生常常問我,他們已買不到這本書了,該怎麼辦?我因為諸事繁忙,也一直在寫新的東西,所以就不太在意。直到經歷了一些故事,方知生產過的文字,日積月累而成書,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不可不花心力看顧的。我打電話給編輯,他很熱心的幫我查了庫存,確實只剩最後一本,而各圖書網上已完全買不到了。



      這本書在初版時,有位老師見到我,除了恭喜之外,也舉出書內的一些錯誤,很感謝她,因為那代表她真的很仔細讀完了這本書。藉著這次再版的機緣,我又好好讀了自己的書,除了校對與增補外,也試圖尋找該書和現實世界連結之意義。刻下新冠肺炎疫情雖逐漸趨緩,但和兩年前比較起來,依舊熾盛。相信每天更新病例數字是絕對正確的民眾,已逐漸減少。我們從2020年的防疫模範生,一天感染不到一個,到二年後幾萬幾萬人的感染;從一天沒有一個病例,到一天死幾十個到幾百個人,似乎大家也慢慢習慣了。有個極為合理的新詮釋,叫做「與病毒共存」,疫苗該打的也都打了吧,可憐的是因慢性病、老化而染疫死亡的人,他們的棺材上,有著「合理死亡」四個字。可惜了,活著的人慶幸活著,死去的人倒也無聲抗議,就這樣慢慢被忘記。這些人就是「病人」,他們沒有歷史,終將被經濟發展和正常生活的呼聲掩蓋過去。我今年也同樣染疫,還好採用了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癒了,這本書內有很多對中西醫結合治病的討論,是一項值得思考的前瞻議題。如果那幾天,我因染疫而離開這個世界,應該會被認為體重過重且有慢性病,不意外的又是一例「合理死亡」吧。不是要發牢騷怪罪任何人,面對疾病,我們都只能軟弱下來,縱使人類做了許多舉措,還是有人不敵病魔。那麼,誰又能去撰寫和理解那些生病和苦痛的大眾呢?



      身為一位人文學者,我不敢奢求幫歷史中的底層病患發聲,要依據史料,才能說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多數的歷史人物沒有記錄自己的病痛,就已離世,書寫這個面向的歷史,本身就是有難度的。所幸,經過選取,這本書中的每一位主角,都有著無數的光輝歲月,正如封面的孫中山先生,昂然而立,從醫人到醫國,但最終仍免不了成為病人,必須接受西醫與中醫的各種治療。後來的史家會用文字書寫他們各方面的歷史,但卻很少有學者關切他們的疾病和醫療觀念,而這本書正是要書寫這樣的歷史。當然,若只做到這樣,很多著作也喜歡用現代醫學去推測古人疾病,我認為完全是可行的,因為若不用現代醫學的眼光,根本無法對疾病史進行解析。此外,有沒有可能從這些人的經歷、言論、遭遇等過往,去思考更大的一種醫學技術或國族發展的歷史呢?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對各種醫療技術、身體觀之批判;不過,現今的人們或知識分子卻很少對醫療或健康事務進行反思,甚至已無論述能力,來對健康的促進提出一己之見解。我們只能默默接受各種可能不合理的醫療,人民(病人)的聲音呢?歷史使人聰明,這本書將使讀者見識到當時的人如何對醫藥、衛生事務進行論述,表達自己的看法。



      很多書內的意涵,已經在原序文內交代,此處不用再說一次,我只想在此刻談一些歷史與現實意義的結合,讓讀者更能理解這本書的寫作意義。這本書所敘述的時代背景,是晚清到民國時期,這段期間所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西力東漸與中國民族主義之勃興,也是中國近代史的基調。由於中國在當時積弱不振,由專制王朝一轉而為民主共和,諸多政制、經濟有待在新時代中轉換,但偏偏中國體質不良兼西洋外力打擊,其發展的歷史可謂跌跌撞撞。多數知識分子又急於學習西方、全盤西化,遂對傳統文化進行破壞打擊之能事。當然,我們不能苛求當時的知識分子,有時他們痛罵中醫,其實背後是希望國家因此能夠變得更強大。在這段時期的中醫藥,還有本書沒談到的戲曲、武術、藝術等等,這些作為傳統老玩意兒、舊文化的表徵,與中國之衰弱是相伴同行的,當然應該都被打倒,其命途多舛,可以預知。不過,正如本書所指出的,當大部份傳統的科技事物、思想都被批判,甚至現在都已經消失了,中醫藥依舊存在。儘管他長得和過去傳統面容不太一樣,但,又有什麼事物在經過歷史洗禮後,還是一模一樣的呢?歷史有趣之處就在此處。這段洗滌蛻變的歷程,令人感到好奇,中醫是怎麼挺過來的?我也持續編纂論文集,試圖釐清這段歷史的全貌。



      更令人驚訝的是,正當新冠肺炎疫情於全球肆虐時,百年前被認為是拖累國族健康發展的中醫藥,竟然一躍而成為眾所矚目的新星。像是臺灣的「清冠一號」,中國大陸的「蓮花清瘟膠囊」與「清肺排毒湯」等等,都成了對抗新冠肺炎的法寶。這些新聞,後面還有一個更大的歷史背景,就是百年來中醫藥的發展,從幾乎要被廢除,到現今反倒成了國族興盛、自信心的「利器」,其歷程與背後意義之轉變,值得思考。可以從幾個地方進行觀察,首先,此次抗疫成績,在美國死亡超過百萬人以後,中國人開始擁有了無比的信心,從輿論的變化中可以清楚看出;雖仍有嚴格管理、動態清零之政策爭議,但不少民眾認為國家權力的積極介入管控,發揮了無比的效力,染疫而死的人數在中國被有效的降低;而且因為有中醫參與而達成的中西醫結合,成了全世界抗疫歷史中最有成效的一種組合。中醫與國族的連結,已不再是恥辱、過時的國族印記。



      而中醫在臺灣呢?也同樣具有峰迴路轉的發展脈絡。從歷次抗疫史中的沉默不語,到這次民眾搶買清冠一號,政府還用公費來支持中藥之發放,這都是百年前所無法想像的發展。有意思的是,大家都搶買「清冠一號」,我自己也吃了不少,其實它的全名是「臺灣清冠一號」(NRICM101)。「臺灣」一詞冠在藥名之前,其實抹去了它多是一個中國文化的產物,無論是概念、藥材來源,其實都與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英文藥名,不單是為了國際化而已,其中的「N」,即是National的意思,標記了它是由臺灣「國家」或「國家級」研究機構所生產,這些發展都極大的淡化了它的生命史,而賦予了這個新藥全新且符合臺灣目前政治局勢之意義。百年中醫藥的發展還未停歇,它仍處在變動當中,歷史學者有幸從旁觀、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這樣的發展。



      這些歷程,值得持續關注與探究,但本書並非要釐清爭議,而是要提醒讀者,必須將本書所談及的歷史過程,放在時代脈絡中來思考。歷史學的工作畢竟還是要回到過去,我們不是政治人物、更非醫者,歷史學者要溝通的現在與過去的連結,讓讀者有更深層的人文思考,訴說一個讀者想像不到的時代,那個中醫藥幾乎要被打趴的年代;所有國家未來之發展,都儘量與中醫藥或傳統文化脫勾,而中醫界則是努力要將國家興盛、國族發展等意義,灌入在傳統醫藥的新發展中,以避免被「科學」和「西化」滅頂。希望讀者能在這本書中明瞭這樣的發展,書中主角們的言論與作為,恐怕不僅是醫療疾病史,更是不同視角的思想史和政治史。



      在學術書的市場中,能夠再版的機會不算多,既然已出版一次,再版的話題性與新穎性更是少了許多,若無特別經費支持,很難再次問世。但學術就是如此,不能只追求新穎,要不斷能與當代意義對話,才是具有新穎性的展現,我期許這本書有如此之意義,更感謝出版社願意讓這本書重新問世。此次增補,除校正、補充文字外,也加了一些新的二手研究,原想再大規模增加篇幅,但由於字數已近25萬字,似不宜再增加新的章節,編輯建議或可再寫一本,也比較不會破壞原書架構。很謝謝蘇美嬌主編,促成了這一切,還應允設計一個煥然一新的封面。而第一版的封面(詳見下頁)還是很有意義,病人躺的那張床上,寫著「中華民國」四字,象徵國族已成病入膏肓之病患;而開藥方的醫者,正是本書主角之一的蔣介石。這張1934年的漫畫,充分顯示了當時的政治環境與國族危機,很切中當時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情勢, 也在此給老讀者留個紀念,書中再現分曉。本次校對,還要特別感謝中央歷史所碩專班畢業的周明秀小姐不計酬勞的細心校對,她說不是為校對而校對,而是真的想好好讀這本書。但願那些發不出聲音的病人,都藉由這本書而精神於紙上重生,訴說過去不被重視的個人疾病史。


    序於????????? 中央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大樓210室

    2022年7月10日




    其 他 著 作
    1. 華人壯陽史:從情慾詮釋到藥品文化,近代中西醫學的滋補之道(二版)
    2. 做人做事做學問.中西醫結合之父:林昭庚的學思歷程
    3. 做人做事做學問.中西醫結合之父:林昭庚的學思歷程【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
    4. 最「潮」中醫史:以形補形行不行,古人醫病智慧超展開
    5. 物種與人類世:20世紀的動植物知識
    6. 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
    7. 走過「廢除中醫」的時代:近代傳統醫學知識的變與常
    8. 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限量精裝版)
    9. 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
    10. 1930年代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