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42602
江婉琦
木馬文化
2022年10月05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3142602
  • 叢書系列:新火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1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火


  •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勞工/移工











    二?二?年願景工程點閱率冠軍報導

    榮獲二?二一年國藝會創作補助

    誠品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當月選書



    「當我們回到個人與日常,

    最後會發現啊!那也是我。」



      「當移工直播的時候,他可以說話,表達自己。那一刻才終於不是一枚勞動力,而是個完整的人。」—〈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為什麼喜歡改車?

      在臺灣怎麼交朋友?為什麼移工都在臺北車站圍圈圈?

      照顧臺灣長輩的看護不能休假?移工來臺灣都是為了賺錢?



      工廠到漁船上,從臺東部落到屏東東港,在今日全臺灣各行各業都少不了移工朋友協助與支持。作者江婉琦,以多年的田野訪談,腳踏實地走入移工日常生活中。一起聽移工朋友們的笑與淚,一同感受那些真實的情緒與渴望。



      難得休假時與朋友相聚,想說話時開直播、喜歡流星花園、渴望談戀愛、唱臺語歌、跳舞、趁著倒垃圾的十五分鐘交同鄉朋友、與照護的臺灣阿嬤情感深厚,參加臺灣的民俗祭典……當然也會想家、懷念在故鄉的小孩,這些需求並不特別,只是過去我們缺少機會好好聽移工說自己的情感與故事。



      本書不激憤血淚也不艱澀理論,像是聽移工朋友聊天,說說自己來臺灣發生的故事。

    當放下成見與刻板印象,會發覺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邊。



      「最後,這是一本看了不會令人憤慨的移工書,卻讓人進入移工的日常,那些好的、不壞的、普普通通的生命裡,一同晃遊轉移與生活著。」—林楷倫(真心純情好魚販)



    專文推薦



      方念萱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林楷倫《偽魚販指南》作者



    各界推薦



      吳庭寬 Trans/Voices Project主持人

      巫彥德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李岳軒 獨立媒體《移人》總編輯

      洪申翰 立法委員

      陳如珍 人類學家

      藍佩嘉 《跨國灰姑娘》作者

      蘇美智 作家

      顧玉玲 作家、北藝大文跨所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


     





    推薦序—方念萱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推薦序:移工生活的內面 ,普通與好的生活日常:讀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林楷倫(真心純情好魚販)

    ?

    輯一:熟悉的空間,不同的面貌

    臺北車站:某個人生路口

    移工與地方

    交朋友

    聽說開齋節要到了

    移動

    ?

    輯二:擁有相同情緒的靈魂

    在蓮池潭唱臺語歌的外勞

    關於雇主

    身障者與移工

    部落裡的看護:臺東都蘭

    廟會裡的漁工:屏東東港

    ?

    【特別篇】

    關於移工,向神明爺爺問問題

    ?

    輯三:生命中不知道為什麼的事件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在直播的世界裡,還有聲音

    跳舞的一天

    流星花園

    關於愛情

    ?

    輯四:幸福快樂的結局

    芬蒂:關於幸福快樂的結局

    ?

    附錄

    島內移工:一位臺灣工廠女工與她的日常生活,我的媽媽

    後記

    感謝

    參考書目

    ?

    ?





    推薦序



    移工生活的內面 ,普通與好的生活日常:讀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林楷倫(真心純情好魚販)




      每週日,我的手機跳出本週使用螢幕時間,平均一日六小時。



      時時刻刻直播的移工,平均一週幾個小時呢?搭火車時,移工常會開著手機鏡頭直播,卻不看螢幕,睡覺說話都隨意。如果是臺灣人,我們可能會想有沒有開濾鏡,怎麼直播不停想紅嗎?



      臺灣人的臉書十大嫌惡行為一定有太常直播或太常發動態消息,不是因為我們不喜歡暴露日常生活,是生活太日常了,沒什麼好說。報憂怕別人憐憫,報喜怕別人覺得炫耀,社交軟體的我們都有「偶包」,低調的偶包(甚至把按讚數隱藏),太在意別人了,反而不要讓人在意。



      移工不是想紅,就算開了濾鏡、化了妝,一旁車廂中的人也不顯華麗,回到他們的家中,有明亮、有灰暗,更常是工廠的吵雜或是病褟旁的一張小床獨自無聲。多久沒放假了?每個移工直播的觀眾群,不太會這些問題,大家都沒放假變成日常。遠方的家人看他們工作,想起已實現的現在與未來,問辛不辛苦只有前一兩次會讓人感到窩心,多次變成冗贅。



      安靜、小聲、生活照常播出。



      忽然明亮,放假了,妝有些不同。去北車「死掉的火車」前某個位置,去臺中第一廣場一中街逢甲。臺灣是熱鬧之處,臺灣是工作之處。



      第一次看到江婉琦的文章即是講移工的直播文化。轉載那篇文章的臉友寫上自己家中移工的生活,酸民寫起移工直播時與身上香水味。我那時也想起前後照顧我阿嬤的里達與希娣,他們跨境移動來臺灣,卻無法跨進臺灣隨意移動。婉琦的書寫不常以學者來幫自己增添可信度,寫移工吃飯玩樂談戀愛,如同素描的畫作,讓讀者看到當下那些人物的眼神。讀者帶著自己的眼睛而來,社會系出身的我本以為江婉琦要寫些批判的文字,她不留痕跡,我必須這樣說甚至讓人認為最重要的不是那些不公,而是生活如何不方便,但那些不方便就是不公。書中提及當居家照護移工拿出自家垃圾,在巷口等待垃圾車與丟垃圾的過程中,形塑了十五分鐘的社群交流,又或是推照護者去公園的時光,看起來像是放風,卻有個她鄉其外的同鄉圈。我曾驚訝照顧我阿嬤的里達比我還熟周遭的事,她住在霧峰七年,對我說過幾位老人的身世,我問她為什麼聽了這些,她說無聊呀大哥。如同一場無聊了七年才做的田調,來自於垃圾車的交流時光。

      

      那是拘束下小小的自由,額外珍貴。



      再讓我講一點與里達的往事,一次阿公榮總住院里達相陪,她問我要不要回霧峰,我開車載她進入臺中市區,她說她要買衣服給家人。我們找遍附近服裝店,她都說不是那家。開到臺中火車站附近,她興奮地叫我停下,她進入沒什麼人的Giordano。我跟妻子說怎不去Uniqlo。看了婉琦的書,我才知道為什麼不。跨境移動的他們,移動完便困住了。放假時最方便的點必然是火車與公車能到達的地方。里達離開時,她所知的臺灣,只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霧峰的家,另一個是臺灣七年去過不到十次的臺中火車站。



      「工作嘛,不來玩。」她說。



      「改天回來臺灣玩呀?」我問,她搖頭說很貴,我笑著說我出錢呀。



      在臉書看里達的近況,她開了人生的加速器,住在自己花錢蓋的房子,抱起孩子,還會來臺灣嗎?



      外國夢的其他樣貌



      臺灣只是她們的夢想轉運站。



      買地蓋房、供弟妹念書,出國打工為了家族的階級流動。要放棄的是兒時的夢想,來臺之後,甚至連興趣都得壓抑。屬於自己的時間好少好少,有多一點自由,不如戀愛。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討論移工的戀愛路徑,從已經沒落的紙媒到交友軟體,從酒吧到醫院,書中看起來特殊的案例,反身設想與臺灣年輕人毫無差異。戀愛不是夢想,是生活的另種寄託,少有談論婚嫁,更多只是萍水相逢,不是速食戀愛,而是臺菜戀愛。移工的戀情,沒多少職業差別,更不用說階級,況且跨境了,別太在意故鄉的模樣。愛,很簡單。長久的喜歡,就算十年二十年的分隔兩地仍然有愛。短暫的喜歡,像是契約般,說聲我該走了,得換個地方也行。



      過去的夢想呢?忘掉就好。那有什麼可以從這裡開始?



      江婉琦書中記錄一位常在蓮池潭唱歌的移工吳咪,來臺灣賺過一次錢,回去印尼又家道中落,又回來臺灣。這次來臺灣的雇主住在蓮池潭旁,抓雇主午覺的時間去那唱一兩小時的卡拉OK,吳咪唱起臺語歌,婉琦問她如何學習臺語。本書常見移工如何學習中文、臺語,靠戲劇自學或是雇主教學,日常用語大概一年左右便能學起。而唱歌呢?吳咪想當不一樣的移工,她愛唱歌,愛到去比賽。所謂「不一樣」是吳咪想過自己要的模樣,上節目、上網紅雇主的直播,為了讓人看到她,看到她的不一樣。



      在臺灣的夢開始不一樣了。



      在臺灣的夢回想起故鄉。江婉琦用Uters舞團,討論一群移工運用自己原本陌生的印尼傳統舞蹈如何圓自己故鄉的夢。她們練舞不能像大學生每天聚在中正紀念堂或北車地下街,只能一個月聚會一次,平常練習則是看Youtube。我想像起夜深在狹小的房間,被照護者熟眠鼾聲,戴著耳機或是切靜音的照護移工跳起舞來,腦中幻想自己穿起傳統服飾,有點暴露怎好意思給阿公阿嬤看呢,擺臀置手微笑,耳邊的印尼噹啷樂,能換成臺灣流行樂也不覺得怪異。雖然每個月的聚會,都先吃東西聊天,才開始跳舞,但除了工作之外,這一群在家鄉互為異鄉人的移工們,在臺灣成為真正的同鄉,同的是興趣,同的是舞姿,還有一起開始對舞蹈有所興趣。



      那是臺灣人想像不到的他們,他們生活的內面,臺灣人在其外難以見得。



      進入研究者的其內



      隨江婉琦的眼睛,我重新進入阿嬤家的照護現場,也進入了漁工的世界。然而,好想問婉琦為何有這般眼睛可以看到那些細語,不曾質疑自己的研究者身分與移工生活間的衝突嗎?江婉琦用臺灣經濟的小跨境解釋這些衝突的理解,早年阿美族男性去跑船,女性則往北部工地做「拉丁女孩」,回到自身家族史,江婉琦也看到生命的小跨境不是國度而已,更可能是南北城鄉。



      若回到臺灣經濟史的脈絡,江婉琦沒有提問,卻給出觀察。



      書中對神明的Q&A給出了許多有趣的答案,關於跨族衝突、歧視等。但我常說發問者必有自己的答案,我想江婉琦的千歲爺爺講出江婉琦想說的:



      「自己做防範,阻隔外來,預防他們會發生什麼侵害到我們,都是預防的心態。我先做防禦工作,我防著你,慢慢相處,大家融合了,沒事了,大家就能和平相處,是這樣的。」



      我們如何其外,又如何將其化為內。



      最後,這是一本看了不會令人憤慨的移工書,卻讓人進入移工的日常,那些好的、不壞的、普普通通的生命裡,一同晃遊轉移與生活著。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