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部書是《孟學思想史論》第3 卷(韓日篇),完稿之日上距1997 年問世的第2 卷(中研院文哲所初版,2022 年增訂新版)實在稽延太久,慚愧何似!第3 卷之所以拖延如此之久,主要原因當然是我自己學殖荒落,力不從心,韓日孟子學第一手史料數量龐大、浩如煙海,研究過程常有綆短汲深之嘆!自從第2卷出版後,我常常想到孟子以孔子私淑弟子自任,所以必須再溯源深入孔學與《論語》。錢穆(1895-1990)先生說:「學者仍當潛心論語,確乎有得,然後治孟子之書,乃可以無病。此義不可不知。」(《論語新解》,香港:新亞研究所,1964 年,頁159),我深受錢先生這句話的啟發,深感在研究韓日孟子學之
前,必須再回到孔學的思想世界,所以窮數年之力完成了一部《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大出版中心,2007 年,2015年二版),後來我的研究興趣又延伸到東亞思想交流史以及東亞儒家仁學等領域,興味盎然,流連忘返,以致這部書的研究工作進度受到稽延,直到去年(2020)年初開始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危疑惶恐的日子裡,我自己也困於病苦,遂閉門整理過去長期積累的資料,奮力寫完這部書,也算是完成了當年自己對自己的約定。
在過去長期研究韓日孟子學的過程裡,40 幾年前向先師蕭公權(1897-1981)先生問學的情景,時時湧上心頭。蕭先生曾回憶他1925 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撰寫博士論文時的工作原則說:「研讀直接資料應力求精悉,參考間接資料宜致其廣博」,並拈出「以學心讀,以平心取,以公心述」12 字,作為撰寫學ii 孟學思想史論(卷三)上冊術性著作的座右銘(見蕭公權師:《問學諫往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年,頁40)。我慚愧未能窺蕭先生學問殿堂之縫隙,但在寫作這部書時,都盡力搜羅第一手史料,廣泛參考當代相關研究文獻,並遵照蕭先生指示的12 字原則進行研究工作,希能免於隕越。
在「躲進小樓成一統」(魯迅詩),與中朝日儒學者親切對話,寫作這一本書時,我常常感受到思想史與哲學之間的互補性及其張力。誠如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所說,包括思想史事實在內的歷史事實之「內在統一性」(inner unity)與「邏輯一致性」(logical homogeneity)(Ernst Cassirer, An Essay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New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4, p. 176)的建立,都有賴於史學家的「主觀性」的照映,思想史的「古今之變」的客觀意義,只有通過史學家主觀的「一家之言」才能被彰顯、被解讀。
我寫作這部書,一方面從數量可觀的韓日孟子學第一手資料,選擇我主觀認定具有思想史意義的文件,又將這些文件中與本書論述內容具有直接關係者,選編成為2 篇附錄,並加詳細註釋及評議;我又從孟子學立場出發,衡量這些文本的理論意趣。劉述先(1934-2016)先生曾說他做研究時,「用思想史的觀?去校正哲學的觀?,也要用哲學的觀?去校正思想史的觀?,這才不至於陷入一偏之見,而能維持比較全面而平情的觀?。〔……〕我們要研究思想本身的理論效果,釐清其本義;也要檢討思想所引生的實際效果,觀察其作用乃至流弊」(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允晨文化公司,1986 年,頁198),劉先生所揭櫫的研究方法極具啟發性,我寫這部書時依循劉先生的方法,勉力以赴,希望從對第一手資料的主觀性篩選與解自序 iii釋之中,體現主客平衡的效果。馬一浮(1883-1967)先生嘗懸「通而不局」、「精而不雜」、「密而不煩」、「專而不固」四項,以為讀書之要道。我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懸為鵠的,黽勉從事。
本書寫作過程中,李欣庭同學與陳芝吟同學協助我借書、查核資料、打字校對等工作;金葉明女士協助本書排版、校對並製作索引;詹巧燕小姐對本書出版事宜,貢獻諸多心力,我非常感謝他們的鼎力相助。書稿第7 章承蒙蔡振豐先生審閱,提出諸多意見;全書承蒙陳立勝先生、張崑將先生、姜智恩先生、陳威?先生與呂政倚先生閱讀乙過,提出諸多高見,均惠我良多,謹敬申謝意。立勝與崑將二位畏友對全書提出諸多意見,對於我修改書稿助益極大。文哲所所送2 份匿名審查人撰寫的審查意見書,對我改稿極有裨益,衷心感謝。這部書是我從韓日孟子學資料之中,選擇其特具孟學思想史之意義與理論意趣者,試作探討,所謂「以管窺豹」,所見不免斑文一點,所論不免拘於一隅,未及全貌,讀者諸君子其有憫我之所不足,匡我之所不逮者,則幸甚焉。
黃俊傑
2021 年10 月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