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定價217.00元
8
折優惠:
HK$17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增訂三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6485
王泰升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2年11月01日
160.00 元
HK$ 144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06485
叢書系列:
科際整合法學叢書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三版
出版地:台灣
科際整合法學叢書
分
類
人文社科
>
法律
>
法學理論/經典著作
同
類
書
推
薦
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
法學導論的博雅講堂:當代德國法學名家的法律通識課
反對死刑:前法國法務部長 與死刑的直球對決
法學入門(17版)
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增訂三版)
內
容
簡
介
台灣於1895年改由日本統治,過去「去衙門打官司」的台灣人,也開始改口稱「去法院相告」。面臨傳統中國式與近代西方式兩種國家法制的更替,人們的「司法正義觀」是否已被引導至新的方向,或仍延續著舊有觀念?這項法律觀的轉型,會因不同的社經階層、地域、性別等而有差別嗎?
本書先從制度面及其整體運作,指出「現代」的司法裁判相較於「傳統」的斷罪聽訟,存在著判調分立、審辯分立、審檢辯分立,以及行政司法分立等司法正義觀上的差異,但兩者在日治台灣國家法上卻不時相互交織。接著將《日治法院檔案》運用於法實證研究,收集日治時期台北地方法院數萬份民刑事判決所載個案資料,當做變數而為編碼。再藉由上述變數交叉分析的結果,詮釋人們的司法正義觀可能已有怎樣的轉變。
此次改版,更將原本以一章闡述之國家法制上司法正義觀的傳統與現代交織,增訂擴充為四章,並以之為「上篇」;原本的第二至五章則作為「下篇」,即現今的第五至八章。關於民事紛爭「判調分立」觀念的導入及轉譯後法制、民事「審辯分立」的新制度與舊觀念、刑事「審檢辯分立」的模糊化或否定、「行政與司法分立」不受尊重等四項論點,從而大幅增加內容。
日治50年確實開啟了台灣人司法正義觀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路徑,但前進的步伐,亦即轉型的程度,猶相當有限,處處可見傳統司法正義觀的遺緒。
?
目
錄
增訂版序
修訂版序
初版自序
圖次
表次
緒言
上篇 國家法制上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司法正義觀
第一章 民事紛爭「判調分立」觀念的導入及轉譯後法制
第一節 清治台灣並無來自西方的現代法制觀念
第二節 以現代法轉譯成新制但舊有文化觀念猶存
第二章 民事「審辯分立」的新制度與舊觀念
第一節 訴訟代理人資格由存在私密關係走向具備法律專業
第二節 被投射為傳統訟師的現代辯護士
第三節 民眾逐漸但有限的本於審辯分立近用辯護士
第三章 刑事「審檢辯分立」的模糊化或否定
第一節 附加殖民地特別法的審檢辯分立刑事訴訟程序
第二節 以審檢辯不分的犯罪即決處理大多數刑案
第三節 檢察官在新制下的控訴者角色不清晰
第四章 「行政司法分立」不受尊重
第一節 一個人民陌生且執政者不愛的觀念
第二節 在殖民地台灣有限的行政司法分立
下篇 人民近用法院與轉型中的司法正義觀
第五章 以人民的法院活動探究其司法正義觀
第一節 研究上假設
第二節 分析之單元
第三節 變數之說明及其運用
第六章 使用法院而體驗依法審判
第一節 案件類型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住所地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當事人屬性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第七章 使用辯護士而體驗審辯分立
第一節 當事人屬性與使用辯護士之關係
第二節 原告與被告的使用辯護士
第三節 非自然人的各種團體的使用辯護士
第四節 促使當事人使用辯護士的其他因素
第八章 與檢察官對辯而體驗審檢辯分立
第一節 日治時期刑事司法概況
第二節 年代與接觸專業檢察官之關係
第三節 略式命令與審檢辯分立之關係
結論
附錄:《日治法院檔案》的整編及運用
參考文獻
索引
?
序
增訂版序
至感榮幸的是,本書初版於2018年獲頒第七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雖是以單獨的一本專書獲獎,但若無提供基礎知識的台灣法律史這個學術領域,以及在史料及研究方法上給予支援和提攜的研究夥伴,就不會有這本書的發想與完成。謹在第三版問世之際,再次向多位曾參與本研究的好友,尤其是陳若蘭教授在統計分析上的指引與實作,表達由衷的感謝。中央研究院於「得獎簡評」中表示:「本書透過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兼顧量化與質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為司法正義觀在台灣社會如何發展與變遷的問題,提供了十分具有參考價值的學術觀點。本書的意義不僅在於探究法制轉換歷程中,人民是否及如何切身體驗法制轉換的影響,更在於提出司法制度發展之相關社會條件的省思。本書的研究發現及研究成果,除了帶來學術上的貢獻,對於從事司法與法制改革者而言,也能促進一定的啟發。」這般不吝於鼓勵愛尋夢的學術人,恰可持以不斷的自我惕勵,故也一直掛念著應如何精進論述的內涵,以不辜負這個獎項的期許,於是再提出此增訂版。
自成書的2017年迄今,已有不少研究同好發表與本書主題相關、論述精彩的大作,自己也曾為文闡釋傳統的調處如何被轉譯為現代的制度。因此原以1章闡述之國家法制上司法正義觀的傳統與現代交織,有必要增訂而擴充為4章,並以之為「上篇」;原本的第二至五章則作為「下篇」,即現今的第五至八章,基本上仍維持既有的結論,僅第七章就圖7-1和圖7-2的解說稍有修正。增訂版中,關於民事紛爭「判調分立」觀念的導入及轉譯後法制、民事「審辯分立」的新制度與舊觀念、刑事「審檢辯分立」的模糊化或否定、「行政與司法分立」不受尊重等4項論點,從而已大幅增加內容。
非常感謝曾來台留學的宮?加奈子教授,2020年在日本學界發表一篇介紹本書的書評。本書係探究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當時在台日本人於台灣總人口中占比很小,但有其不同於上篇所述漢族法律傳統之特定的歷史傳承,以及較為優越的政經或社會地位,須在台灣人之外,另依其文化和社會脈絡詮釋在殖民地法院的活動,因此出於自身的研究能量有限而予以割捨,僅談及日本人辯護士與台灣人之間的關係。惟無論如何,日治台灣屬於日本帝國一部分,施行與戰前日本近似的法制;關於司法制度及法院的運作實況,及其與社會經濟條件的互動,仍可與當時日本帝國內其他地域社會的情形進行比較。
同樣也期待本書經增訂後,能獲得台灣國內的法學界或史學界更多的指教,一起檢視和省思台灣自身的法律社會史。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建構台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
2.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Ⅰ: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
3.
正義與慈悲【復刻版】:給法律人的一封信
4.
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灣史論叢 法律篇】
5.
台灣法學新課題(十三)
6.
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修訂版)
7.
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
8.
台灣法律史概論(五版)
9.
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3版)
10.
祭祀公業及神明會裁判評析
11.
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
12.
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日治台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
13.
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2版)
14.
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修訂版)
15.
台湾法における日本的要素
16.
立憲國家之課題與挑戰:許志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17.
戰後台灣法學史
18.
台灣法律史概論(三版)
19.
台灣法學會四十年史自由民主法治的推手
20.
台灣法律人的故事
21.
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
22.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1928-2000)
23.
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結合台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證
24.
台灣法律史概論
25.
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
26.
新日本近代法論
27.
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
28.
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