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文史浮羅:東南亞文學、文化與歷史研究論集

文史浮羅:東南亞文學、文化與歷史研究論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558322
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2022年11月21日
117.00  元
HK$ 105.3  






ISBN:9786269558322
  • 叢書系列:離散�現代性叢書
  • 規格:平裝 / 420頁 / 15.6 x 22.4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離散�現代性叢書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教育學習 > 大學出版中心









    i? 人文南向的因緣與賡續:《文史序羅》序 / 高嘉謙



    01緒論 / 陳志豪、黃國華、劉雯慧



    ◎卷壹、跨域流動:身份政治、詩的越境與經典譯寫

    13 沈國明 / 身份之禍?── 一九四一年「臺灣戲」「日籍臺僑」劇員在馬來亞被捕事件始末

    39 吳佳鴻 / 冷戰、旅行與歷史邊頁:覃子豪、紀弦六○年代旅菲詩文中的域外啟示

    63 洪敬清 / 中譯本《馬來紀年》初探

    85 林文心 / 林文慶《離騷》的翻譯策略與知識建構



    ◎卷貳、文學南方:國族認同、戰爭書寫與空間敘事

    107 劉泀? / 青春,樂土與曇花:論苗芒《銅鑼聲中》的國族憂患書寫

    127 葉福炎 / 語言、認同與國家:一九七二年「文化回歸」爭論及馬華現代詩寫作問題

    147 陳濟舟 / 石油、野豬和帕朗刀:張貴興的「暗南洋」

    181 汪卉婕 / 戰爭與性剝削:論李永平與張貴興小說中的「南洋姐」及「慰安婦」書寫

    213 吳道順 / 鍾怡雯散文的空間場景與敘事之關係



    ◎卷參、文化展演:物質生活、聲音記憶與書法美學

    243 賴芷儀 / 金鑲鳳凰:談《娘惹回憶錄》中土生華人珠寶與穿搭

    275 廖聖捷 / 重探星馬脈絡:二十世紀中葉南洋「國語歌曲」研究之新面向

    317 張斯翔 / 書寫即意義:從沈慕羽楷書看馬華書法的另類「存在型」表述



    ◎卷肆、史地踏查:文教建制、經濟活動與民間信仰

    345 廖筱紋 / 政治博弈與商業網絡:略論十九世紀新、柔華人椒蜜業者的游離角色

    363 黃欣怡 / 馬來亞書報社的開辦、遣散與「轉型」:以大山腳書報社為例

    383 連慧茵 / 華人社區中的公家廟宇與地頭老爺初探:以霹靂州吉輦縣為研究個案



    405後記 / 陳志豪、黃國華、劉雯慧



    407 作者簡介



    ?









      近年來隨著新南向政策的推動,臺灣人文學科積極展開一系列放眼東南亞的學術活動,包括開設東南亞語言、文化相關的課程、舉辦檳城文史研習營、出版政經史地主題的東南亞專書,以及翻譯東南亞文學等。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來當南向的人文視野逐漸擴展,我們看見了甚麼?還沒看見甚麼?來自不同領域和背景的新生代學者,能否提呈有別以往的東南亞文史風景?本書的十五位青年作者,來自中文所、臺文所、音樂所、區域研究、大馬劇坊和故宮博物院等,他們大多嘗試從「跨地域」、「跨領域」和「跨語際」的路向,重探「南方�熱帶」文學與文化的生產,更引入不少過去東南亞研究(尤其在臺灣學術場域)罕見的材料,例如華人書法、華語音樂、土生華人的文物等,這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縱觀(聽)本書所有文章發出「喧『華』的『新』聲」,我們可從青年學者們的學術背景與發聲位置,簡單歸納出幾種論述傾向:



      (一)來自臺灣的吳佳鴻、林文心和賴芷儀,所開展的東南亞文史論述,似乎特別關注跟「臺灣」或「民國」息息相關的跨地移動現象。他們的研究對象有二十世紀初往返於南洋和臺灣、中國的峇峇娘惹,以及冷戰時期南遊菲律賓的臺灣詩人,對於研究個案在身體移動和華夷接觸的過程中,所呈現混雜、多重、不穩定的身份認同,表現出高度興趣,透過追?這一連串域外流動的文史動態,填補近現代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歷史邊頁;



      (二)至於本書作者群佔最多數的留臺馬華同學,多作出「憂傷的」論述。像汪卉婕與吳道順,選擇同樣有留臺經驗的馬華作家作為研究對象;如張貴興和鍾怡雯,檢視作品中傷痕累累的歷史敘事,以及顛沛流離的漂泊經驗。而張斯翔、葉福炎和劉泀?處理發生在本地的文學和文化個案時,特別重現馬來(西)亞華人被「國家」壓抑的歷史情境,捕捉當地文人應對劣勢處境的悲壯姿態。站在家國之外,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彰顯大馬華人個人與集體的憂患意識;



      (三)本書有另一批作者來自星馬本地學院,如廖筱紋、連慧茵、黃欣怡。由於具有蒐集和解讀當地史料的地利之便,並有機會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因此可作出具有歷史向度的研究,向讀者還原早期至今東南亞華人經濟、出版、宗教的活動現場。對比上一組,他們更側重於考察華人南來後的在地生活風貌,不特別放大華人的國族焦慮與民族創傷;



      (四)而來自中國,目前在哈佛大學就讀的陳濟舟,是本書唯一旅美的青年學者,雖看似離東南亞現場最遠(曾留學新加坡),卻可能為東南亞文史論述帶來意想不到的新論點。因嫻熟於歐美文學與文化理論,促使他參照了張灝的「幽暗意識」和蒂莫西.莫頓(Timothy Morton)的「黑暗生態學」(dark ecology)概念,重建一個觀察馬華文學的詮釋框架──「暗南洋」,試圖改變馬華文學研究過去偏重討論華族、移民、馬共等以「人」為主的創傷敘事之趨勢,打開馬華文學新的解讀視域。



      作為「文」「史」研究專書,本書主要根據論文討論對象的類型劃分主題,主題二至主題四分別是文學、文化、史地的相關研究。至於主題一的四篇文章,則因共同聚焦處理「跨域」議題,而被單獨劃分一組,研究對象包含日籍臺僑在南洋的新聞事件、旅菲的臺灣詩人,還有中國與馬來經典的翻譯。若讀者同步對照目次和作者簡介,可發現除了主題四的史地研究皆由馬來西亞本地學人所撰寫,主題一至主題三各有留臺、留美或本地學者的文章。易言之,我們可以嘗試觀察當不同學思歷程的學者,處理相似的議題方向或者同一類型的文本(甚至同一文本),各有怎樣的關懷點和切入點,讓不同觀點、角度與立場得以交錯交鋒。「新聲」並非各自「喧華」,彼此有或近或遠的呼應。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