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眾生雖萬類不齊,而有同具之情焉,其情為何?曰:「離苦得樂是也。」佛之成佛,與菩薩之為菩薩,其出發點亦不外是情。此釋迦世尊,既先以事行教化吾人矣。試觀其為悉達太子時,豈非因見有老病死苦,而發出家求道之心乎?夫生老病死是眾生皆有之苦,是最普遍而不能免者。而佛法均能了決之,故知佛法者是出於至情,而為人生所本當需要者也。
以方便言之,亦可說:「佛者,成就離苦得樂之事業者也。菩薩者,為此事業者也。」是故我等凡夫欲了生脫死、出離諸苦,非依佛法修行不可。否則任汝有掀天揭地的奇才,隨汝立驚世駭俗的偉業;哲學家,任汝聰明尋求真理;宗教家,任汝熱誠信拜真神,終不能跳出生死苦海的範圍。何以故?根本在迷故。在迷而不自知故。忘本逐末故。妄執顛倒故。認假作真故。以虛為實故。不內返心源,而向外馳求故。佛法是出迷啟悟,證真求實之學也。佛法不使人厭世,亦不使人樂世。惟教人認真識妄,不為世迷而已。而吾人之學佛法,實分內中最重要之事也。今者得在月溪法師座下聽受佛法,此善根未知從何生所種也。
法師講經在未開講之前,或先講人生的真義,以示此重要的切身的大問題,最值吾人之研究,而孔老莊墨諸先哲、程朱陸王等學派、耶回婆羅門各宗教,乃至一般文人傑士、歐西哲學所不能完全答覆者,而佛法可以美滿解決之。所以引起聽眾研究佛法之興趣,斯法師之善導也。或先講佛教唯心的人生觀,以示吾輩凡夫舉止語默、感覺憶念、思想起伏、清靜煩惱、起居飲食、應酬交際、大小事業、高下品格、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括而言之,全部生活都以吾人虛偽夢幻迷妄心識為樞紐,莫不是妄心的作用,所以不得自在。吾人本有真心,不過為無始根本無明之所蓋覆而不顯露。若依法修行,則無明可破,真心可見。一見真心即得究竟解脫,所以令聽者猛醒覺悟也。其中說明妄心如何構成、真心如何可證、中陰之測驗、無明之境界、學佛易犯之病、外道錯走之途,凡此等等,法師既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詳為開示矣,其為重要可知也。
爰敬述之如左,題為佛教人生觀。學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而法師慈悲度眾之願方不負也歟。至人生真義所示各家學說,前即有翟鏡銘居士筆記。茲故不贅。而各家之所以不究竟,人生觀亦有論及也。
?
弟子葉智尊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