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327170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2年12月01日
197.00 元
HK$ 177.3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327170
叢書系列:
文化藝術
規格:平裝 / 143頁 / 21 x 28 x 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語文:中英對照
文化藝術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文化/藝術
>
藝術欣賞
同
類
書
推
薦
傳藝季刊第143期(111/12):奔跑吧!傳藝
拾鱗:廢棄魚鱗×生質材料×工藝新用
木工基本機具操作工具書
循絲:臺灣蠶絲材料工藝探索
藝脈相傳:林瑞華陶藝創作展
內
容
簡
介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規劃以探究臺灣影像藝術的「創造性」意涵作為「造影」的核心題旨,以及探究自攝影術發明以來,藝術家如何以多種攝影、錄像、擴增實境、影像裝置等影像形式,反思影像本質、擴充影像藝術的在地語境。他們的創作成為體現「當代虛擬敘事」創作手法的具體參照。
目
錄
部長序
006 文化部部長 李永得
館長序
008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廖仁義
策展論述
012 當代虛擬敘事:作為創造性方法的「造影」
專文
024 人的缺席,以及記憶的懸空─「造影:當代虛擬敘事」的影像身後與作者在場
訪談
086 許家維:「網路化敘事」、「非人元素」建構歷史的想像
096 高重黎:那難以被「定影」的
108 陶亞倫:藝術「造假」的最強藝術力
124 王雅慧:在相遇中回應真實
144 袁廣鳴:追問的影像可能
藝術家及作品介紹
166 袁廣鳴 YUAN Goang-Ming
188 陶亞倫 TAO Ya-Lun
200 王雅慧 WANG Ya-Hui
204 許家維 HSU Chia-Wei
208 高重黎 KAO Chung-Li
序
序
攝影術發明前,藝術家便有使用「暗箱」來輔助繪畫創作的紀錄。直到19世紀,法國的尼埃普斯(Joseph Niepce)及達蓋爾(Louis Daguerre)發現具感光性的物質,能以化學作用將針孔成像留存在物體上,終於使得影像可被物質化保存,也成為現代攝影術的濫觴。「造影:當代虛擬敘事」邀請當代影像學者王品驊策展,企圖將關於攝影主體性的討論,拉回到人與影像的關係,以腦醫學名詞「造影」為雙關語提問:「攝影之前,影像如何形成?」。
若攝影蘊含著一系列有意識的畫面建構,攝影成像其實為攝影者內在意識的揀選,當「腦內影像」藉由攝影機器投射到「物質載體」,其畫面、角度、物件編排、光影等,也成為創作者有目的的「影像創造」過程,則影像將不再如紀實攝影,而成為一種介於現實及虛構中的「虛擬敘事」。
展覽邀請袁廣鳴、許家維、陶亞倫、王雅慧、高重黎,五位長期深入討論攝影及影像藝術的當代藝術家,以攝影、錄像、暗箱裝置、即時運算投影裝置等不同類型的影像作品,試圖將攝影的討論,追溯到影像與人類的認知作用,並以虛擬影像的敘事性,探究客觀真實與個人經驗的距離。
本書也收錄五位參展藝術家的訪談,梳理藝術家如何思考影像,回應攝影術、影像與創作者現身及隱身的關係,期待讀者藉由訪談紀錄,進一步理解影像與其創造者之間的詮釋、擾動及精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自2021開館以來,邀集不同攝影及當代藝術學者,以展覽策劃為方法,嘗試梳理當代攝影藝術中,攝影者、觀者、影像載體之間的動機、意義和直覺感受。我們期待「造影」展,從「影像創造」的角度,討論影像創造過程產生的模糊地帶該如何解構及定義,以及觀者對於影像「本真性」應有的懷疑態度,以另一種反向的思考方式,重新看待攝影與藝術生產之間,複雜而充滿想像的視覺領域。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