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史官不提的中國文明史:正史不記載,但決定人怎麼活的大事!文獻搜尋、出土文物佐證,最有感的歷史是生活。

史官不提的中國文明史:正史不記載,但決定人怎麼活的大事!文獻搜尋、出土文物佐證,最有感的歷史是生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192818
侯印國
大是文化
2023年1月3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192818
  • 叢書系列:TELL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ELL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秦始皇焚書坑儒,燒的其實是竹子;紙本的書,什麼時候出現的,你知道嗎?

      ◎中原人本來不穿褲。古人本是上衣下裳,直到秦國採納胡服,才變成上衣下褲。

      ◎隨著火藥發明,唐初人們把火藥裝入竹筒,成了真正的「爆竹聲中一歲除」。

      ◎古人也看報。民間辦報始於北宋,盛行南宋,但都是非法刊物,所以常有假新聞。



      我們熟知的歷史,都是從史官所編撰的「正史」而來,

      像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等二十四史。

      但正史只會記錄帝王將相、國家大事,不會寫國民、消費者的生活樣態。

    ?? ?

      戰國不只七國、五胡不只五族、清朝簽多少條約……你可能從沒背熟,

      但哪個朝代開始過春節、涮火鍋、吃螃蟹、用廁紙、穿褲子……

      人怎麼活,過日子──文明的樣貌,決定了你我今天的生活,史書記載卻相對稀少。

      

      本書作者侯印國,為中國文獻學、文化傳播學專家,

      他從出土文物、文獻記載中,重新梳理史官不記載的中國文明史。

      當這些描述日常生活的文獻和文物一一出土後,

      歷史真相也慢慢浮現,我們才驚訝的發現,歷史課本多處需要勘誤。



      ◎現代人食衣日常,跟古人差多少?

      火鍋二字,最早出現在康熙千叟宴菜單裡,算是官方記載;

      但火鍋的吃法,涮,據傳戰國就這麼吃了,而且《呂氏春秋》的吃法很驚悚。



      課本寫吃月餅、殺韃子,讓我們以為吃月餅始於元末,其實月餅在南宋就有,

      而且和中秋沒關係。到了明朝時,月餅竟大到跟自行車輪子一樣大!

      (可能真的會砸死韃子)



      吃螃蟹需要勇氣。戰國時就有螃蟹的記載,但直到魏晉南北朝才成為普及的美食。

      晉朝名士畢卓的傳記說,他一生願望就是邊喝酒、邊拿蟹螯,「唼嗍」(吸)蟹黃。

      我們對螃蟹從怕到愛,連蘇東坡都在詩作當中提到吃螃蟹。



      我們都知道,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但廁所用紙呢?卻是元代以後才有,

      不禁讓人好奇,李白、杜甫或楊貴妃,上完廁所怎麼辦?

      他們用「廁籌」:可重複使用的竹片、木片。(好環保還是好髒?)



      ◎我們認為一以貫之的風俗,其實經過多次變遷

      中國情人節,牛郎、織女年年七夕相會?

      根據秦墓出土竹簡記載,他們在一起3年就分開了。

      直到明清以後,故事才變成人與神相戀卻不得相見。



      臘月拜「灶王」是中國歷史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習俗,

      但從早期《禮記》的記載,灶神的雛型應該是一位老婦人,

      後來男性地位提升,灶神竟變男的,元代之後還變成了大鬍子與黑臉。



      ◎古人傳播資訊的速度,超乎你想像

      紙雖然在東漢發明,但書的雛型直到宋代才出現,

      流傳至今價值上億,北宋刻本《禮部韻略》以新臺幣1億5千萬元售出。

      中國文明史,就是與疫病對抗的歷史,依文獻來統計,平均每7年就有一次大疫;

      《紅樓夢》就有對抗傳染病的策略:拜神、用藥、清潔、隔離。



      正史不記載,但決定人怎麼活的大事!文獻搜尋、出土文物佐證,

      最有感的歷史是「生活」。



    推薦者



      「歷史說書人」團隊�柯睿信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胡其瑞



    ?


     





    推薦序 深入尋常百姓家,看見歷史的細節與轉折�柯睿信

    前言 從邊緣史,看見文化碰撞的火花

    ?

    章 現代人食衣日常,跟古人差多少?

    1 火鍋之名起於清,但更早以前就有人這麼吃

    2 中秋節吃月餅?其實明代才有

    3 1500年前,就有吃蟹專家

    4 想知道一個人多有錢?看他家廁所

    5 垃圾掩埋、回收,古人早就這麼做

    6 唐代真的以胖為美?可能是錯讀文獻

    7 褲子,本來是胡服,中國古代不穿褲

    ?

    章 以為尋常的風俗,何時開始?

    8 古代就有Cosplay,三國美男子何晏排第一

    9 女詞人李清照,反家暴先鋒

    10 追星,古人也瘋狂

    11 清明不只祭祖,還會郊遊、逛市集

    12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魏晉才出現

    13 東漢,玉兔就已在月亮上搗藥了

    14 哪吒(三太子),其實是外來神

    15 灶神的原型,居然是隻蟑螂

    16 中國第一個「春節」,在1914年

    ?

    章 古人傳播資訊的速度,超乎你想像

    17 考試規定嚴,字太醜罰飲墨水一升

    18 宋代已有八卦小報,記者是政府密探

    19 「一騎紅塵妃子笑」,古代快遞有多快?

    20 書的雛型在宋代出現,流傳至今價值上億

    21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閱兵」,是曹操

    22 中國文明史,就是與疫病對抗的歷史

    ?





    前言



    從邊緣史,看見文化碰撞的火花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極具特色,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的規模,遠遠超過歷朝歷代。在經濟與文化的廣泛交流合作中,也不乏文明衝突的論調。這種論爭絕不僅是學者和思想家之間的紙上戰爭,也深刻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實際上被視為劃分一個人思想傾向的重要指標。



      沒有人能否認全球文化的相互影響,而爭議的關鍵在於碰撞,而非融合:不同文化之間,是否可能真正平等?如果不能,文化的交流應該以何種文化為主體?不同文化之間有無優劣之分,換句話說,何者更適合未來人類?是否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文化模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是否應該堅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在何種程度上實現相容並蓄?



      這些哲學家們曾反覆爭辯的問題,現在也成為一般人的話題,伴隨著一個個新聞事件,引發廣泛的爭論。



      「八方雄起」的文明發源



      在中國,文化的交融有縱、橫兩個尺度。從橫向來說,是其他地區外來思潮的影響,這一方面,許多學者已有論述,中國文化發展本身融合了不少其他地域的文化,例如佛教的中國化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就是一個經典的例證。



      當前社會如何看待外來思潮,已經有不少學者的精彩討論。而本書關注的重點,是縱向的歷程,即中國古代文化變遷中的文化融合與碰撞問題。我選擇了兩個少人問津的細節領域,展示中國文化發展的兩個切面。



      中華文明經歷漫長的發展演變,也始終面臨著文化的交融與衝突。現今考古研究已經確定,中華文明的起源並非一地一端,而是「八方雄起」,這些如群星一樣的文明,經過交融合流,最終依附於同一個主流。



      在傳世文獻中,「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按:音同「綠避」,順從之意)。」意思是說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偏遠地區的民族,都對武王表示順從臣服。這種順從並非簡單的武力征服,同時也伴隨「王道教化」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競起,諸家思想在碰撞交融中綻放火花,並持續影響著中國文化。而在漫長的時間演變中,儒家思想的地位日漸提升,最終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影響著古代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本書中,將討論古人日常生活中一些細節的歷史變遷,藉此觀察中國文化觀念和習俗的變化。不同於以往學者的宏大敘述,我選擇了一批特別瑣碎、甚至邊緣的細節,我稱之為「邊緣文化史」,例如古人使用廁所的歷史變遷、吃火鍋的演變、對某個神靈形象的信仰等。

      以其中一篇關於哪吒的討論為例,這個被設定在周代的神祇,實際上在唐代隨著佛教密宗經典被引介到中國,並持續被中國化改造,故事日漸豐滿,到了元明時期,正式成為橫跨三教的神靈。又因為話劇和《封神演義》等通俗文藝的改造和推廣,成為「全民偶像」,在明代末期開始出現廣泛的信仰。



      再舉一例,如關於報紙演變的一節,談到古代不同時期的審查和假新聞,其實和現今我們面臨的問題,有著類似的文化背景。



      從文化變遷的細節觀察歷史,關注的重點是文化交融、碰撞產生的景觀。雖是歷史,仍可以當作我們觀察當代文化的參考。



      本書的主要內容源自隨筆,文風淺近,難免缺乏厚重之感,但考慮到本書是一部文化隨筆集,而非學術論文集,沒有再改寫為嚴肅的書面語,敬請讀者海涵。書中難免錯舛,懇請方家批評指正。



    推薦序



    深入尋常百姓家,看見歷史的細節與轉折

    「歷史說書人」團隊�柯睿信




      近代歷史學界裡,常規的史學觀點通常以書寫王侯將相,或歷史舞臺的大人物為出發點,讀起來雖有流暢且酣暢淋漓之感,但假設稍加留意,即能發現該種史觀其實難以解釋歷史上曾發生諸多從民間社會文化瑣碎、微觀的小事,而延伸出的歷史重大轉折。



      因此,自1970年代以降,新興的「微觀歷史」(Microhistory)史觀出現。這種史觀主張「從小地方問大問題」,提倡應以常民文化為起點,書寫屬於百姓的文化視角。此種史學論述在學界逐漸受到肯定,各國書寫微觀史的史普書籍也應運而生。



      相較於其他國家,中國微觀史的文化背景更加複雜,因為中國文化並非源於一時一地,且又受到各地的文化交流影響,在不斷的融合變化下,成為可謂是「龐然大物」的存在。



      又由於中國歷史悠久的特性,偶爾也會導致「錯置文化形成時間」的烏龍,例如中國史上第一個「春節」,其實是民國年間才出現的產物;而我們今日在動漫文化圈所流行的角色扮演(Cosplay),其實從古籍裡就能找到相關記載。以文化史的角度觀之,這兩項事實已足夠令人意外,但這本《史官不提的中國文明史》,裡面卻寫出了更多令人咋舌的真實歷史。



      從漢代時,懶惰的人們發明出能迅速解決便溺問題的移動馬桶「虎子」;乃至唐朝,人們往往藉著清明期間長達7天的連假,以祭祖之名行出城玩樂之實;再到明清期間訂報行業的興盛。本書中,作者所探討的範圍,涵蓋食衣住行育樂,並對這些事物背後的歷史脈絡,做了深入且完整的梳理。



      由於本書的內容皆是我們不曾注意到的「邊角料」,這也就導致了蒐集這些「邊緣史」書寫難度較高,不僅得保證史料的取材新穎,又得維護主題的有趣性。然而,文化學者出身、現於南京大學執教的侯印國教授,以其傑出的史學與文化學造詣,證明了這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總括而言,本書的22篇文章內容「深入尋常百姓家」,能讓人了解時代下的生活形式,且文風非常淺顯易懂,就好似一則則故事般,讀著讀著很快就進到下一篇了。以一本史普書籍來說,文字的淺白與否的確對知識傳播影響甚深,在此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在歷史寫作上的深厚功底。



      自微觀歷史的概念提出以來,這派論述就在史學界中遭遇過不少挑戰。如今,關於微觀史的批評,大多圍繞著歷史的碎片化展開。但必須澄清的是,這並不代表微觀史一無是處,從常民的生活角度切入,不但能更全面的重構古人生活,使之更加有血有肉,更甚者也能藉此見微知著,探討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與融合。



      這本書寫的是中國文化的全部嗎?明顯不是,但從這本《史官不提的中國文明史》,我們可以看出歷史這門學問,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因為,古人說到底也終究是人,他們會做的事,有時也正是我們這些現代人會做的事情呀!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