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20年代,一個名叫佛洛伊德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終於揭開了「命運」之謎的一角:人的命運與其性格關係密切。佛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中,清楚地闡述了他的人格結構理論。而後,師從佛洛伊德的榮格(Carl Gustav Jung),在「性格類型」的課題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大多數人想改造這個世界,卻極少有人想改造自己。」偉大睿智的列夫?托爾斯泰如是說。一個巨大的成功,有時僅僅得益於性格深處的一次微小嬗變,這種嬗變就源自於對優良性格的培養和拙劣性格的擯棄。翻閱那些成功人士的奮鬥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成功的過程,恰恰是一個人克服自身性格缺陷的過程。亞歷山大、拿破崙曾因身材矮小而一度自卑,可是他們最終戰勝了自己,在政治上獲得輝煌成就;蘇格拉底、伏爾泰曾為失敗自暴自棄,不過他們後來走出低谷,在學術領域大放光芒;希區考克(Sir Alfred Hitchcock)和卡夫卡(Franz Kafka)經常和怯懦焦慮的性格抗衡,最後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方向——摘取了電影和文學藝術殿堂上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