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苦弱中彰顯的恩寵:試論一種現象學向度的恩寵神學模型

苦弱中彰顯的恩寵:試論一種現象學向度的恩寵神學模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469832
劉晉平
光啟文化
2022年11月01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9575469832
  • 叢書系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316頁 / 15 x 21 x 1.5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輔大神學叢書


  • 宗教命理 > 天主教

















      本書有別於傳統神學「信仰尋求理性」,而採取現象學神學的原理「信仰向著領受那屬於天主的禮物而開放」,從而聚焦於恩寵這一奧秘現象本身的內在辯證性:苦弱中滿溢,且發出召喚。啟示與恩寵發生在天主走出自身,與受造物相遇的每一刻。天主走出自己,即是祂的虛己,亦是天主苦弱的彰顯;然而,天主的禮物卻總是滿溢的和贏足一切的。按此禮物的原則,恩寵便總是一個相遇的事件、是愛的藝術、是道成肉身式的給予、是天主肖像的印入,並總是飽和與過剩的。



      天主一走出自己,恩寵便總是一件超越而內在的禮物。而此恩寵總是在發出信仰的召喚。再者,天主的禮物是恩寵之真理的禮物,履行真理即是對恩寵的回應。


     





    vi???? 鄭序

    viii?? 自序

    ?

    1????? 導 言

    2????? 一、寫作動機與時代危機

    8????? 二、神學使命

    13??? 三、本書方法論與結構

    ?

    第壹部分 從恩寵神學的歷史模型到當代現象學模型

    19??? 第一章 恩寵神學的六個歷史模型

    19??? 一、聖經敘事模型的恩寵

    31??? 二、奧斯定「治癒」模型的恩寵觀

    39??? 三、多瑪斯「形上學、本體論」模型的恩寵觀

    45??? 四、近代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成義神學」模型

    52??? 五、當代以拉內為代表的「人類學」模型

    60??? 六、以席昆度為代表的「解放神學」模型

    67??? 結語

    ?

    69??? 第二章 嘗試一種現象學向度的恩寵神學

    70??? 一、現象學與神學:天主教的脈絡

    104? 二、本書新探索:苦弱中滿溢而發出召喚的恩寵觀

    121? 結語

    ?

    第貳部分 現象學向度的恩寵神學

    125? 第三章 恩寵彰顯在天主的苦弱中

    125? 一、哲學基礎

    135? 二、聖經基礎

    147? 三、現象學幅度的詮釋

    160? 結語

    ?

    162? 第四章 苦弱天主的恩寵卻贏足一切

    162? 一、哲學基礎

    168? 二、聖經基礎

    177? 三、現象學幅度的詮釋

    186? 結語

    ?

    188? 第五章 恩寵的滿溢召喚人的回應

    189? 一、哲學基礎

    196? 二、聖經基礎

    203? 三、現象學幅度的詮釋

    214? 結語

    ?

    第參部分 對話與開展:對現象學之無限可能性的回應

    217? 第六章 神學語言:「真理與方法」的對話

    217? 一、法爾克的擴展:現象學神學

    224? 二、與奧特對話:關於奧秘的「不可言說的言說」

    228? 三、與斯坦茵對話:顯隱之間的恩寵對話

    232? 四、由對話而至超越

    234? 結語

    ?

    236? 第七章 文化相遇:「真理與歷史」的對話

    237? 一、與道家的道之「柔弱」、「不可名」和「無」對話

    244? 二、與佛教的「空」對話

    254? 結語

    ?

    258? 第八章 靈修經驗:「真理與愛德」的對話

    259? 一、與埃克哈的密契思想對話

    268? 二、與小德蘭的「神嬰小道」對話

    284? 結語

    ?

    289? 全書總結

    289? 一、總結與回應

    292? 二、強化使命

    296? 三、兩點展望

    ?

    299? 主要參考書目





    導讀



      拉內(Karl Rahner, 1904~1984)曾言:「恩寵的經驗是基督宗教的本質,也是基本神學的起點。」? 當基督徒被問及「何謂恩寵」時,可能有很多答案:愛、美好、禮物、寬恕……等,不一而足。因為經驗和語言的差異,亦因著歷史的演進、方法和系統的演繹,使得恩寵神學在信理神學領域,總是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本書題名「在苦弱中彰顯的恩寵」,便是希望經過尋芳探古之後,能意有所指於當代人。但此書名點出兩個矛盾:一向「有力」的恩寵怎會在苦弱中彰顯?現象學怎能言說「超性」的恩寵?



      本書寫作靈感源於聖保祿從主耶穌而來的啟示:「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才全顯出來」(格後十二9)。既是聖經的啟示,必定有其默感的基礎;本書希望在同一聖神的默感下,對「苦弱中彰顯的恩寵」 予以時代性的詮釋,以期能為恩寵神學之玫瑰花雨增加馨香一瓣。

    ?

      一、寫作動機與時代危機



      恩寵既是包圍著基督徒生命的救恩現實,亦可稱作天主創造的美好,及對一切受造物的祝福。但今之教會似乎過於「廉價」地處理天主的恩寵,對「寶貴」的恩寵似已司空見慣 ;而今之世界則處在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的兩極化意識形態間,把一位守約施恩的神邊緣化為政治家們博弈的籌碼。

    ?

      (一)今日教會對天主慈悲認識的偏差



      從教會內部而言,對恩寵認知的主要問題是出自信友對天主慈悲認識的偏差,且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

      1. 沒有產痛的重生與沒有痛悔的皈依



      慈悲敬禮在天主教會內興起已有廿餘年 ,其精神旨在邀請信友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經歷從罪過到恩寵的生命皈依,以激發更堅強的信德。「慈悲(misericordia)」 的本意是表達天主母親般的「牽腸掛肚(visceralis amor)」 ,它呼喚一種如「產痛」般的重生。慈悲,特別表達在聖體聖事與和好聖事的治癒性奧蹟中。但今天信友們多半追求聖事與敬禮形式的完成,忽略了真正經驗慈悲是「皈依(metanoia)」這一心靈的轉變。缺乏產痛的重生、痛悔的皈依,是視天主的慈悲和恩寵為廉價商品。教宗方濟各因而呼籲整個教會向著天主的慈悲實踐「整體的皈依」,包括個人與團體、牧靈與福傳,以及生態的皈依。整體皈依的特點,是從邊緣開始,向著中心邁進,即從天主的苦弱與人的貧乏開始,向著充盈一切的恩寵皈依。基督曾是邊緣猶太人,但在十字架上成為世界與人類的中心,祂一直在以天主的慈悲之愛召喚全人類進入祂奇妙的救恩中。

    ?

      2. 對動情的天主及「不可能」天主的陌生



      傳統信理神學的天主觀大都停留在對天主不變性、單一性和位格性的認識,或者把天主視為存有學的「最高存有」,將天主哲學化;或是像自然神學一樣,理性地把天主稱為「創造者與眷顧者」,而實際上更像一位工程師;關於至聖聖三,雖強調在愛的共融中互動,卻很少從受苦和動情的角度來理解。如此,信友對天主的經驗很難從神學認識上突破;尤其《天主教教理》強調:「恩寵既然屬於超性界,因而超越我們的經驗,只能透過信德才能認識」 ,以致信友的恩寵經驗只留停在超性界。但縱觀舊約,天主是一位生活的、動情的(passible)、甚至受苦的神:祂一直以父母般的愛,妒愛著以色列人;更以先知性的悲憫(pathos),召喚犯罪的以色列人。而降生成人的天主子,更是時常「動了憐憫之心」,並度著與人同樣的生活,只是沒有罪(參:希四15)。



      後現代的宗教哲學更願以解構與現象學的、而非邏輯的「不可能性(impossibility)」來指稱被邊緣化的天主,或指稱處於時代悖論中的信仰,或把天國、正義、禮物等解構為「不可能者(the impossible)」,然後重構其現象學的可能性。? 何謂解構與現象學的「不可能」?如何理解不可能的天主?傳統信理神學對此似乎有些陌生。其實聖經提示,經驗到「不可能」正是信德的呼喚:「在人不可能的,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谷十27)。本書將試以當代天主教神學家卡普托(John Caputo, 1940~)的「不可能的詩學」來詮釋現象學幅度的恩寵。

    ?

      (二)今日人類的生存處境與信仰狀況



      廿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哲學也開始思考新的生存模式。人們為數字化、人工智能與生物工程的成就而喝彩,也對新的人文主義所開拓的虛擬空間及其生命狀態充滿著好奇,同時也有諸多焦慮和恐懼 。同樣,神學也朝著多元的處境化神學發展 ,以期實踐福音的現實化與信仰的本地化。

    ?

      1. 後現代與現代性矛盾中的人類處境



      今之人類在全球化與多邊合作上受到極大的衝擊。整個世界正趨向新一輪意識形態的兩極化,南北經濟差距與東西文化差異依然存在。在大國之間的經濟與軍備博弈中,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被迫處於貧窮與不義中,有的流離失所、亡走異地。他們經驗不到正義與仁愛,更無法從宗教得到在痛苦中的超越。而發達國家的人民則受到後現代思潮的衝擊,一邊享受著現代性及城市化帶來的文明成果,一邊又飽受著現代科技對人的奴役。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背景中,當代人承受著各種「主義」的衝擊:世俗主義 、消費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虛無主義、自由主義等等。其結果是:天主被邊緣化、信仰被邊緣化,更鮮有人談及恩寵。



      而早在1960年代,神學家郭蒂尼(Romano Guardini, 1885~ 1968)就提醒世人:自由與恩寵的互動,產生真正的人類命運,而人的智慧在於:主動地與啟示這一包圍在我們周圍的恩寵事實相遇 。本書試從後驗的現象學向度來詮釋恩寵的經驗,即為能使當代人可以理解並經驗到:恩寵就是天主給人自由的禮物,恩寵就是最直接的實存經驗---愛。雖然天主和信仰皆被邊緣化,但苦弱中彰顯其力量的天主恩寵,正是要把被彼此邊緣化的人類,拉近到這救恩的中心。

    ?

      2. 當代人偏差的神觀:無神論和強力神觀



      雖然天主教神學努力地進行神學處境化與本地化研究,但人類生存環境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神學似乎難以與時俱進;而當代人的信仰,亦偏離了導向正統實踐的神觀。其實,當代偏差的神觀主要有兩類:「只有在隱暗處說話的神」和「不可言說的神」,這樣的神觀本來出自聖經,但如果將其極端化,便會成為兩種否定神學和兩種無神論 的淵藪。



      但當代神學家卡斯培(Walter Kasper, 1933~)則指出:近代神學對話的夥伴是啟蒙的非信徒,即無神論者;而當今神學的對話夥伴則是受苦的人。天主是啟示的天主、向人說話的天主,但有時會隱藏祂的聲音或面容。基督在十字架上呈現為一位受苦僕人的天主形象。祂拯救人,不是以全能,而是出於自願的愛而接受軟弱和苦難。這是基督宗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特殊性所在 。今日無神論的夢魘仍在,好多人不相信天主和其恩寵,更難以相信天主是一個以苦弱彰顯其恩寵的神。



      而當代基督徒真實的信仰狀況是:許多人處於痛苦與罪惡中,還被無情和麻木所羈絆;又被每日紛雜反覆的傳媒和資訊的大浪,拍打在思想和感覺的邊緣。功利主義的宗教觀寧可相信強力的神,而只關注恩寵向著光榮回歸的一面;對於這些受苦的人們,「光榮的神學」難以謙卑直視。「十字架神學」雖然將希望定錨於將來復活的勝利,但人們更需要切實地經驗到與人共苦的天主,以「苦難的肖似(imitatio passionis)」結合於受苦僕人基督的生命。



      於是,卡普托提出「苦弱的天主觀」,邀請當代人注目這位被邊緣化的受苦的神。祂被強調名號、全能、光榮和強力的「本體論神學」所遮蔽,因此需要在「事件神學」與「神學詩學」的語境中被經驗。恩寵作為事件,出自天主本成(Ereignis)之存有,是天主向人類發出的「歸屬事件」,其結構本身包含呼召與回應。但此恩寵事件卻是在苦弱中彰顯其力量,不但啟發信德的服從,更激發虛己的愛德,也邀請人在祈禱中喚起望德。本書便是以此為出發點,試從現象學方法來詮釋「在苦弱與滿溢的辯證中發出召喚的恩寵」。

    ?

      二、神學使命



      (一)以公教神學的固有家風回應後現代的神學危機



      《今日神學》(2011年)強調天主教神學的固有家風,應包括恆定的常數與合理的多元。但該文獻也指出今日神學的危機。文獻反覆強調神學的多元來自對啟示不同的「信仰領悟(intellectus fidei)」:它一方面指出,在傳統神學中呈現的具體的多元,「今天在天主教神學的核心領域,同時兼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例如:在神學上兼有先驗思維和救恩史思維、新士林的辨析及形上學的綜合、政治神學和解放神學等」 ;另一方面也指出對「後現代」的擔憂:「如今有新的挑戰出現,與後現代有關,理性的古典概念遇到危機,嚴重影響了信仰的領悟,天主教神學必須正視這危機」 。



      當代天主教恩寵神學處於三個頂點:一是在恩寵與本性之間老生常談;二是糾結於戴上神學人學的冠冕後,是否會滑向人類中心主義;三是總也脫離不了從啟蒙時代以來,強調歷史的窠臼。? 因此,恩寵需要用新生命的經驗來詮釋;恩寵神學也必須回應今日時代的要求,以安慰和激勵因思想被碎片化和虛擬化,而使生命與信仰失真的當代人。當然,本書不意推陳出新,而是願意在傳統的基礎上嘗試創出新猷。本書以信仰的直觀 來詮釋現象性和事件性的恩寵,為的是強調非受造的恩寵本身,無意在人學的回應上多加發揮。

    ?

      (二)在神學人學的高峰處,試論一種恩寵的新模型



      1. 廿世紀恩寵論在人學向度上碩果累累



      廿世紀可謂是恩寵神學在人學向度百花齊放的世紀。? 呂巴克(Henri de Lubac, 1896~1991)的「恩寵作為人心之渴望」的超性觀;拉內以「超性存在的基本狀況」來解釋恩寵邀請人回應的意向性;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 1905~1988)則從由上而下的路徑強調恩寵的絕對恩賜性;阿爾法羅(Juan Alfaro, 1914~1993)和席勒貝克斯(Edward Schillebeeckx, 1914~2009)則以位際關係來表達恩寵。不過,斯蒂芬•達斐(Stephen J. Duffy, 1931~2007)則綜合過程神學與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的神導進化的思想,來批判拉內的內在論傾向的恩寵觀,從而指出恩寵的運作應當呈現在「人化(humanization)」的幅度中。最後,達斐樂觀地指出未來恩寵神學的美好願景:一種強調人性與恩寵合一、天地人合一的「共融的恩寵學」 。



      達斐的共融恩寵學很具前瞻性 ,但本書無意在神學人學向度深入發揮,而是願意回應當代世界與今日教會的處境,嘗試用時代性的語言,從現象學向度來解釋恩寵力量的這般神奇:竟能在苦弱中以其滿溢來召喚與惠及人類。雖然現象學與神學的界限還有待釐清,但現象學在其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呈現給信仰的直觀以事件性和現象性的禮物;因此,本書站在廿世紀神學人學的高峰處,嘗試以現象學的直觀來說明苦弱中彰顯的恩寵,並願把這一作為現象和事件的恩寵作為禮物,獻給當代人。

    ?

      2. 以模型理論和典範轉移理論總結前人的恩寵思想



      嘗試一種具有系統、歷史、批判的新的恩寵神學模型,不能存在思想的懸空。因此,本書將在羅傑•海特(Roger Haight, 1936~)的思想基礎上,結合漢斯•昆(Hans Kung, 1928~2021)對模型理論和典範轉移理論在神學上引用的提示,以及埃弗里•杜勒斯(Avery Dulles, 1918~2008)在其《啟示的模型》中具體的應用方式,來總結有關恩寵的六種神學模型。它們是聖經敘事模型、奧斯定的「治癒」模型、多瑪斯「形上學、本體」模型、近代「成義神學」模型、當代人類學模型和解放神學模型。本書將分別對每一模型予以肯定和批判,也指出它們在後現代語境中表達或翻譯的困難,從中得出一些啟發,為指向一種適應當代處境的新的恩寵模型:在苦弱而滿溢的辯證中發出召喚的恩寵。而極具靈感的是,聖經敘事模型中已經包含著「在苦弱中滿溢,並發出召喚」的這一恩寵模型的根源隱喻;而在歷史中呈現的其他五種模型,也共同形塑了這一基本的恩寵模型。

    ?

      3. 嘗試一種現象學向度的的恩寵神學



      本書選擇現象學這一帶有濃郁後現代特色的方法來論述恩寵,一方面不敢奢望建立新的恩寵神學典範,只是試論一種適合當代人經驗和理解恩寵的新模型;另一方面也避免用實體形上學的語言來討論恩寵,而是嘗試以後驗與直觀的現象學語言來表達恩寵作為現象性、事件性與辯證性真理的自我開顯。



      從現象學向度來討論啟示和恩寵,天主教神學從巴爾塔薩的「神劇」就已經開始,但還不是顯學。馬里翁(Jean-Luc Marion, 1946~)「啟示的現象學」、法爾克(Emmanuel Falque, 1963~)「逾越奧蹟的哲學」和卡普托有關天主苦弱的「事件神學」,在廿一世紀可謂現象學的淵圖深猶。在他們向神學開放的現象學的基礎上,本書將發揮突顯「作為事件的恩寵」和「以苦弱為面容的」恩寵觀。

    ?

      三、本書方法論與結構



      (一)方法論:模型理論和典範轉移



      研究神學思想的歷史演變,較適合的方法是模型理論和由模型理論發展而出的典範轉移理論。但神學中的典範轉移不同於科學上的典範轉換,後者屬於全新的質變和創新,神學中的典範轉移強調在連續中的新穎、多元中的恆數 ,及新模型的歷史意義。

    ?

      1. 神學模型理論



      模型理論的基礎是類比,模型是類比的系統化 。神學模型作為宗教的理論模型,有三個特徵 :辯證性(類比式的);開放性(有助於理論拓展);象徵性(一種模型是一個可理解的單元)。而這三者也正是每一系統神學當有的特徵。



      神學模型具有四個功能:詮釋經驗,表達態度,引起披露和建構形上系統。其中,引起披露(evocation of disclosures)是指模型具有披露主體創造性想像的功能,也有使模型本身自我核實的功能。斯蒂芬•佩珀(Stephen Pepper, 1891~1972)把形上學的模型幾乎等同於根源隱喻(root metaphor) 。

    ?

      2. 典範轉移理論



      漢斯•昆接受多瑪斯•庫恩(Thomas Kuhn, 1922~1996)對新科學典範的歷史性及科學理論自身內在發展的強調 。但他不同於庫恩把「轉移」理解為變革和進化,而是以詮釋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新典範。他認為:關於神學典範的改變,還必須兼顧神學傳統的連續與新穎的辯證、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辯證、關注時代的變化與危機、發現其大公與對話的精神 。



      可以說,典範轉移理論綜合真理的歷史與方法。真理顯示的兩種方式是歷史與方法。真理的歷史也是救恩史,真理顯示的方法也是啟示的方式。歷史與方法構成了真理自我開顯的經與緯。而典範轉移理論恰恰能把這二者統合在一起,但典範轉移理論所呈現出的三度詮釋空間,使之更加具有綜合功能 。



      最後,典範轉移理論是一個進行中仍未完成的系統。它需要等待真理的圓滿,也呼喚時代的先知先覺者;它是一個經過批判洗禮的、開放的系統神學模式。它更需要典範團體內與典範之間的神學工作者(古今之間、今人之間)展開對談。

    ?

      3. 綜合應用



      在綜合應用模型理論及典範轉移理論時,根據漢斯•昆、貝文斯(Stephen B. Bevans, 1944~)和杜勒斯三位公教神學家,應特別強調以下三點:(1)留意典範轉移呈現的歷史危機與新典範的大公性。(2)留意模型的整體,及各模型所固有的根源隱喻,及實踐動力 。(3)新模型當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 。



      本書將遵循模型理論中的原則與方法,並以三位神學家應用的典範,來總結、批判恩寵神學的各歷史模型,並嘗試建構一種新的現象學向度的恩寵神學模型。

    ?

      (二)本書結構:發現、求證、應用



      至於本書結構,將遵循建立神學學說的三進路:發現、求證(演繹)、應用 ,即沿著神學思想的發現之路鋪篇。首先證明新模型的可能性(第壹部分),然後循著恩寵之真理的確證之路:由哲學、聖經和現象學證明並詮釋新模型的辯證內涵「苦弱、滿溢、召喚」(第貳部分),最後按著合理多元的原則:彰顯新模型當有的大公與可普性(第參部分)。

    ?

      本書結論部分,將強化說明:現象學為神學是可能的、有力的恩寵可以在苦弱中彰顯;然後指明本書可能的挑戰,以強化神學使命:保持公教神學的固有家風與合理的多元並存;最後指出本書的兩點展望:一是共融之恩寵的現象學;二是恩寵之真理的現象學。

    ?




    其 他 著 作
    1. 載言載行:將臨期主日�平日讀經及答唱詠釋義(卷1)
    2. 載言載行(2):聖誕期主日�平日讀經及答唱詠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