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留白工作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擺脫瞎忙,做真正重要的事

留白工作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擺脫瞎忙,做真正重要的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533769
茱麗葉.方特
許恬寧
時報出版
2023年2月21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3533769
  • 叢書系列:BIG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IG


  • 商業理財 > 成功法 > 自我成長











    ???你不需要更多時間,而是需要更多空間。???



    比爾.蓋茲等企業領袖都在親身實踐──

    利用策略性停頓,減去一天中的瞎忙,

    挪出空間給有意義的工作。



    當你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窒息,

    就為自己保留白色空間,

    替過度忙碌的人生注入氧氣。



      ◤我們急切地點燃自己,卻沒有足夠的氧氣燃燒。◢



      你生過火嗎?在生火時,木柴之間需要空隙,若沒有空間,就沒有足夠的氧氣,也就無法點燃火花;但我們在人生每一個領域,卻忘了這項自然法則。



      身處過勞時代,我們永遠忙個不停,終日疲於奔命。諷刺的是,我們忙到沒時間想辦法降低忙碌程度,卻在凌晨三點焦慮到失眠,獲得一天之中唯一沒安排行程的思考時間。



      我們的行事曆密密麻麻,腦中的事多到滿出來;我們劃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急切地想要點燃自己;我們帶著自己獨特的火苗去工作,卻沒有足夠的氧氣能夠餵養火苗。



      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一丁點的喘息空間。每個人都需要一分鐘的時間思考、呼吸,以點燃洞見與創造力。幸好,我們仍能主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在喘不過氣的工作與生活中,策略性地停下腳步,給自己白色空間。



      ?「白色空間」是什麼?

      人們整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但只要嘗試策略性停頓,便能進入「白色空間」;

      作法是在一天之中挪出一段時間,好好思考、反省、休息與發揮創意。



      ?跨國企業知名領袖都在用的「留白工作法」──

      .比爾.蓋茲每年前往與世隔絕的森林小木屋,度過他著名的「思考週」。

      .奇異公司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每天會安排一小時「看著窗外的時間」。

      .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在自家客廳裡,會指定一張專門用來做白日夢的椅子。

      .LinkedIn執行長傑夫.韋納刻意安排「沒事」的時間,他認為行事曆上的這件事是絕對必要的。



      ?「白色空間」能為窒息的你補充氧氣──

      .多項研究證實,暫停有利於表現、創意與耐力。

      .許多成功的領袖認為,「思考時間」是他們能成功的要素。

      .策略性停頓可以恢復精神、做減法、反思或增加建設性。

      .在任務與活動之間插進白色空間,能有效保持鎮定,想好了再做。



      ?如何創造「白色空間」?

      .見縫插針:在兩個活動之間插進白色空間,便能爭取到一瞬間的思考與計畫時間。

      .揪出時間小偷:幹勁、卓越、資訊與行動力是四大時間小偷,你必須從自動回應變成想好再做。

      .簡化大哉問:利用四個問題去蕪存菁,便能掙脫情緒束縛,奪回時間與專注力。

      .校準緊急程度:在「黃名單」暫存待辦事項,以控制衝動,大幅減少不必要的通訊。

      .決策沙漏:沙漏能溫和但堅定地帶你走過決策流程,明白何時要拒絕、何時可以答應。



      無論你是想建立有意義且人性化的工作流程,或是想要創建高效率的團隊,又或是要為組織打造深思熟慮的企業文化,本書都能引導你運用留白工作法,經由白色空間走到終點。



      ◤你一輩子只會活這麼一次,每個今天也只有一次,記得把握真正重要的事。◢



    齊聲推薦



      Esor�《防彈筆記法》作者、電腦玩物站長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林怡辰�國小教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劉宥彤�新創與職涯專家、永齡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國際讚譽



      「你一定會想把這本書借給朋友和同事,但在你這樣做之前,請先花點時間自己閱讀。方特在創造空間這方面的智慧是無價之寶。」 ──賽斯.高汀,《重點不是創意》作者



      「茱麗葉.方特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證明了一種至關重要、卻又經常令人痛苦地忽視的策略:策略性停頓。如果你時常對工作感到不知所措,請讀這本書!」──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紐約時報》暢銷書《沒有Email的世界》和《深度工作力》作者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關於該如何解決過度忙碌,這是我讀過最引人入勝、最切題的方法。在接下來十年的混合工作模式中,我們會渴望暫停,也想變得更有效率、更富創造力,而茱麗葉充滿活力的風格和實用的洞察力將發揮關鍵作用。」──安吉拉.阿倫茨(Angela Ahrendts),Apple零售部前任資深副總裁、Burberry執行長



      「很少有作家能寫出如此直接切題、至關重要的事,這平衡了我的生活和日常工作實踐。閱讀本書是一項投資,能夠最大化地利用我們最寶貴的商品──時間。太棒了。」──尼可拉斯.德雷克(Nicholas Drake),Google全球行銷部副總裁



      「這本聰明有趣的商業書充滿了實際可行的工具。這必定會讓任何團隊變得更強大。」──派屈克.蘭奇歐尼(Patrick Lencioni),The Table Group總裁、《紐約時報》暢銷書《克服團隊領導的5大障礙》作者



      「本書不僅是一流指南,有助於你完成更多、更好的工作;對於忙碌的虛假誘惑和暫停的持久力量來說,這也是十分強大的冥想。本書是瘋狂時代的必備讀物。」──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根據我在生產力領域數十年的經驗,我會說,你不需要更多的時間──你需要更多的空間。你需要有創意、有策略性的空間,以及當你在做任何事時,都能騰出來的空間。茱麗葉帶來了明確且易於遵循的指南,說明我們要如何到達那裡。太棒了。」 ──大衛.艾倫(David Allen),國際暢銷書《搞定!》作者



      「像許多人一樣,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堅信忙碌等於有效率,這就是我多年來餵養自尊的方式。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終於完全理解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生活的品質取決於其活動。』」──布萊德利.普雷伯(Bradley J. Preber),正大聯合會計師事務所(Grant Thornton LLP)執行長



      「許多人都被消耗、埋沒,我們忙碌且不知所措。本書將使我們自由,進而把每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對現代職場文化來說,本書是必要且深入的進階工具。 」──羅利.魏登(Rory Vaden),《贏在拖延術》作者、爆紅TEDx演講「如何加乘時間」(How to Multiply Time)的創作者



      「茱麗葉.方特是時間管理大師,她認識到有必要以報復的方式應對忙碌。我很高興你能探索她關於這個主題的書,這樣你就可以重新評估你的思考方式、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你能做。」──克雷格.葛洛契爾(Craig Groeschel),《紐約時報》暢銷作家、Life.Church的牧師



      「真希望寫出這本書的人是我。」──約翰.克里斯(John Cleese),喜劇傳奇人物


     





    前言 沒有終點線的狂奔



    第一部 永遠嫌不夠的文化


    第一章 缺席的元素:我們偷偷渴望空間

    第二章 信奉忙碌的偽神:工作到底哪來這麼多事



    第二部 白色空間法

    第三章 策略性停頓:讓每一天出現空間

    第四章 時間小偷:找出與我們作對的力量

    第五章 簡化大哉問:去蕪存菁

    第六章 緊急的幻覺:擺脫現在文化



    第三部 實務應用

    第七章 忠犬變狂犬:擊退電子郵件

    第八章 最佳團隊的說話方式:提升溝通能力

    第九章 更理想的會議:集思廣益的好處

    第十章 白色空間團隊:一起創造新常規

    第十一章 工作以外的人生:別錯過了



    尾聲 石灰岩山下

    謝辭

    注釋





    前言



    沒有終點線的狂奔(節錄)




      我這個人不適合開視訊會議,畢竟我平日工作最重要的戒律,就是在別人講話時,麻煩自己務必閉上嘴,但視訊會議很容易七嘴八舌。我沒在說笑,這方面我真的無可救藥,就是忍不住要插嘴。多年來,我修正這個毛病的簡單方法,就是要自己閉緊嘴巴。我真的不是因為沒禮貌才喜歡打斷別人,只是腦筋轉得太快,話會不小心從嘴裡蹦出來。



      過去二十年間,我的專題演講特色,就是在台上說話有如連珠砲。我講話總是十萬火急,有如誇張的卡通片,整天不是火燒屁股,就是火燒眉毛。每個人都訝異我的講話速度怎麼有辦法那麼快,但對我來說,我只不過是把腦子運轉的速度讓外界看到而已。



      如今回想起來,我語速快是動作快的結果。我的另一個毛病,就是很難正確判斷一天究竟能做多少事。正常情況下,我永遠試著塞進多到不合理的事。有一次,在某段特別忙碌的時期,我有太多事要做,一個不小心,被捲髮器燙傷手臂內側,因為我一隻手在弄頭髮,另一隻手又伸過來塗睫毛膏。接下來,在事情爆滿的同一週,我又扭傷腳,拐杖正好會壓在手臂那個小燙傷處,根本無法走路。就這樣,我終於被迫取消所有的事,癱坐在沙發上,真正停下來。直到今天,我還記得那一刻有多美好,我終於可以放棄,就坐在那裡,停下來幾分鐘。



      說到這,各位應該能夠明白,我天生不是那種能暫停一分鐘、挪出時間來思考的人。一天之中,我甚至連停個三秒都辦不到─對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來說,實在很諷刺。主要是因為我自己很難辦到,所以才要想辦法讓時間能夠留白。



      然而,我每天都需要空檔,你也一樣。



      我們正處於史上最喘不過氣的年代,永遠忙個不停,終日疲於奔命。全球的勞動力累壞了,水深火熱都不足以形容。我最愛的T恤上印的字,很能形容我們的生活有多麼地過勞、多工與離不開螢幕:「別叫我井井有條,跳井自殺比較快。」



      我後來發現解決辦法是「白色空間」(white space),也就是在一天之中挪出一段時間來思考(以及呼吸、反省、計劃、創造)。後文會再說明,這個詞彙源自看著紙本行事曆沒填滿的地方,接著發現那些小小的空格、那些紙上沒墨水的地方,將是替一天增添心流、心平氣和與驚人創意的關鍵。



      在平面設計的領域,白色空間是指頁面上沒內容的留白。在銷售領域,則是尚待搶攻的市場白地。在我的公司,我們則定義為「沒分配任務的時間」。那是一塊沒指定要做什麼的開放時間─或長或短、事先挪出時間或剛好有空。我們在排滿活動的生活中,策略性地停下腳步,給自己白色空間。我發現,不管走到哪,人人缺乏白色空間,人人需要白色空間。缺乏白色空間是倦怠如影隨形的始作俑者,高成就者永遠在想辦法把能力發揮到極限。



      每當人們發現或許能有白色空間,幾乎都能聽到他們鬆了一口氣。人們謝天謝地時,你也會跟著高興。我在私下的對話、工作坊,以及全球最大型的領導力活動上,有幸能與成千上萬人分享白色空間的妙用。全球運用白色空間概念的人士,從全美各地、德國、澳洲,甚至是盧安達等地寄來感人的信。寫信的人說,在他們當地也一樣:人們需要心智空間,需要一分鐘的思考時間。由於十年前,企業客戶開始請我們推廣這樣的概念,我們的顧問公司就此問世,目前合作過的品牌包括谷歌(Google)、寶僑(P&G)、范斯(Vans)、絲芙蘭(Sephora)、耐吉(Nike)與Spotify。



      本書集結多年的教材與測試,包含無數小時的顧客調查、研究與觀察。你將得知的重要概念,包括如何計算忙碌的隱藏成本,以及四種「策略性停頓」(Strategic Pause ;進入白色空間的途徑)。此外,我將提供各種應用工具,例如:「簡化大哉問」(Simplification Questions ;協助你隨時擺脫浪費,重新集中注意力)、「沙漏」(Hourglass ;溫和但堅定地帶你走過決策流程,釐清何時要拒絕、何時可以答應),以及「黃名單」(Yellow List ;這項工具將助你大幅減少電子郵件與干擾)。



      本書的第一部〈永遠嫌不夠的文化〉,將介紹我們的忙碌生活缺少的元素,這個元素能讓工作變得容易,帶來更多滿足感。此外,你會得知我們未能堅守這項元素的原因。第二部〈白色空間法〉,將介紹一套循序漸進的作法,協助你意識到是哪些影響力逼著你忙碌,你又將需要哪些心理習慣,才能獲得自由。第三部〈實務應用〉會協助各位熟練使用相關工具,改善工作流、團隊溝通、會議、電子郵件、公司文化,以及工作以外的生活。



      我替平日輔導的人士寫下這本書。他們之中有的是小主管,在該吃飯的時候,窩在辦公桌前吃花生醬了事,因為有空外出用餐,宛如另一個年代的民間傳說。另外,也有公司高層連續四年取消休假,因為他們看不出如何能毫髮無傷地跳下移動中的火車。此外,我輔導的客戶有些當了爸媽,他們一手推鞦韆,另一手在回覆電子郵件,因為「兩件事都很重要」。



      套用白色空間後,你工作起來會更順利,不再舉步維艱,更能水到渠成。我強烈建議,可以的話,二至多人一組,一起探索這個領域;因為孤掌難鳴,但要是大家一起成為白色空間的大使,團結力量大,人人都能受惠,不必再被忙碌壓垮。



      做出改變的時刻到了,現在就做。我們必須開始奪回創意,戰勝忙碌,在最佳的狀態下工作,趁過勞年代進一步榨乾我們之前,就先屏棄讓我們不堪負荷的價值觀。我們是卡通裡的威利狼,衝向山谷,吊在半空。若是選擇懸崖勒馬,還有機會退回安全的地方,但時間不多了。



      我照樣容易衝過頭,做太多事,但我學到有可能停下,我祝福各位也能迷途知返。首先,處理你自身的挑戰。接下來加入我,一起為使命奮鬥──我們的工作型態,正在讓好人懷疑人生。我們是戰士,我們要反抗永遠停不下來的工作模式。我最大的心願是對你的忙碌自我而言,本書提供的點子與工具,將有如濕毛巾敷在發高燒的額頭上。如果我成功了,你將感到本書的友善方向是可行的,你會在心中燃起希望,相信真的有可能換個方式工作。



      很高興能在這裡見到大家,出發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