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美國後巷:非典型旅人的美國探索紀實

美國後巷:非典型旅人的美國探索紀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535039
楊佳榮Jerome Yang
時報出版
2023年3月07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3535039
  • 叢書系列:品味地球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5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品味地球


  • 旅遊 > 美洲 > 美國

















    從極圈部落、偏遠海島到城市角落,發現美利堅不為人知的一面。

    《報導者》記者李易安、「巫師地理」粉專社群版主巫仰叡 強力推薦!



      作為當今世界上能見度最高的超級強國,美國的強大與無遠弗屆的影響力眾所皆知;然而當我們從它熟悉的「門面」繞到「後巷」時,才發現在原來這片土地上,還存在著更多我們未曾注意到的人事物──



      在廣袤荒涼的極圈大地,因努皮亞克人以跳躍慶祝捕鯨的豐收;

      在冰火交加的阿留申群島,人去樓空的營舍封存著冷戰的劍拔弩張;

      在沒有觀光客的夏威夷海島,玻里尼西亞人正努力尋回與土地的連結;

      在車水馬龍的紐約地鐵橋下,流亡藏人插著雪山獅子旗用餐車賣傳統料理;

      在繁華落盡的加州淘金小鎮,玄武、觀音和關帝依然默默等候信眾的到來;

      在事端頻發的六零年代南方,自由乘車者以生命為代價換來旅行路上的平權。



      這不是一本旅行景點指南,也不是一本文化觀察筆記。這是一本探索冷門地點的採訪記實,讓你跟著旅居美國多年、喜愛挖掘角落故事的Jerome,一起去發現美國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推薦序 「非典型」的美國,成就了美國的「典型」 《報導者》記者李易安

    自序 關不掉的好奇心雷達



    1 北極海畔的捕鯨小鎮:烏特恰維克

    飛往北極圈

    祭典會場的社會百態

    因努皮亞克人的捕鯨文化

    是誰住在北極圈裡?

    因努皮亞克的未來



    2 冰火齊發的冷戰最前線:阿留申群島

    埃達克島,和你想的不一樣!

    身兼四職的斜槓民宿主人

    我們與核子戰爭的距離

    陰柔美麗的那一面

    埃達克的未來

    附錄:阿留申群島旅行實用資訊

    知識大補帖:環太平洋火山帶上的阿留申群島



    3 飛越白令海峽:聖羅倫斯島

    降落之後

    往外一看,就知道飛機不會來了!

    好山好水,生活卻是艱難

    釣魚的村民與建造超市的包商

    集會所的週日夜晚



    4 加勒比海風情的美國:維京群島

    CP值高的「國內旅行」

    夏洛特阿馬利亞

    山頂之旅

    聖約翰島

    甘蔗、蘭姆酒與殖民經濟

    聖克洛伊島

    建國大老的年少時期

    維京群島的西印度料理



    5 血液中流著音樂: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到底是不是美國?

    雷鬼動的魅力

    追尋音樂的旅程

    尋找的終必尋見,音樂聖地洛伊薩

    持續活躍的蹦巴傳統



    6 被遺忘的夏威夷:摩洛凱島

    蜻蜓點水式的Kalaupapa半島探訪

    夏威夷群島中的異類

    我們與海的距離

    與日裔移民三上家的相遇

    從土地開始,找回原本的摩洛凱

    附錄一:夏威夷冷門島嶼

    附錄二:夏威夷歐胡島日本神社、寺院與教堂巡禮



    7 在一座城市裡環遊世界:紐約

    是誰住在大蘋果裡?

    曼哈頓小福州

    皇后區國際特快車

    紐約其他延伸推薦



    8 菜鳥移民在美國的起點:波士頓

    中國城,彼此競爭的兩個中國

    北角美食與義大利移民

    沃特敦的兩面亞美尼亞國旗

    東岸最大的柬埔寨移民社區



    9 亞裔移民的歷史軌跡:舊金山與北加州

    不存在天使待遇的天使島

    幸運餅乾的歷史軌跡:從日本茶園到中國城餅乾工廠

    碩果僅存的鄉村型華埠:樂居

    淘金小鎮裡隱藏的神祕廟宇:北溪廟



    10 真實人生的寫照:洛杉磯市中心

    洛杉磯聯合車站

    洛杉磯歷史街區與奧維拉街

    洛杉磯市政廳

    格蘭德公園與市民中心

    華特.迪士尼音樂廳

    天使鐵路與天使高地

    中央市場

    布拉德伯里大樓

    百老匯劇院區



    11 通往西班牙殖民過往:加州皇家大道

    傳教所系統的建立

    傳教所的樣貌

    傳教所系統的終結

    傳教所旅行推薦



    12 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浪漫:橫貫美國鐵路旅行

    美國長途鐵路交通簡史

    旅程的開始:芝加哥聯合車站

    密西西比河夕照下的列車晚餐

    中途下車:堪薩斯市聯合車站

    連續漸變的地表景觀

    退休銀髮族與社會新鮮人的相遇

    旅程的終點與人生下一篇章的起點



    13 開著車追逐遙遠的夢想:66號公路

    貫穿美國東西的「中山路」

    能見度超高的公路

    66號公路的末日

    66號公路旅行推薦



    14 以生命為代價:民權運動之路

    吉姆.克勞法:種族隔離的法律基礎

    蒙哥馬利公車抵制運動與羅莎.帕克斯

    危險的長途巴士旅行:自由乘車者運動

    兒童十字軍與伯明罕16街浸信會爆炸案

    薩爾瑪─蒙哥馬利遊行

    自由的代價





    ?





    推薦序



    「非典型」的美國,成就了美國的「典型」

    李易安




      我們今日在談到美國時,腦海中經常會浮現各種刻板印象:它是當代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能憑藉政經實力,將流行文化向世界各地輸出;舉凡可口可樂、漢堡、好萊塢這些商品或符號,早已和美國文化劃上等號,影像力輻射及於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



      但也正是這種刻板印象、以及我們對美國多少都有的熟悉感,讓我們很容易忽略,其實美國可能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更加多元,也有很多不太符合典型美國印象的角落,被遺落在主流的再現之外。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件事,是2006年在美國旅行的時候。當時我買了美國國鐵(Amtrak)的月票,以火車作為移動方式,於是也和佳榮在本書裡的經歷一樣,貼著地面橫越了整個美國。



      但即便如此,我和旅伴當時心儀的目的地,還是一般人更熟悉的那個美國,也就是加州和美國東北岸地區;整片中西部,只被我們當作必須克服的「空間障礙」──坐在火車上,我只是默數著穿越了幾個州,卻沒有想過要下車停留。



      但就在那幾趟橫越美國的列車上,我認識了幾位美國的「鄉下人」,那是我第一次認識不那麼「主流」的美國。



      比方說,從芝加哥到西雅圖的列車上,我遇到了一位堅稱自己是佛教徒的農夫(主要作物是大麻),背著吉他正要去大城市錄唱片。他的菸癮很重,所以每當車掌經過時,他都會用顫抖的聲音詢問列車什麼時候停站,停站後有沒有時間下車抽根菸。



      因為菸癮,他痛恨坐飛機;如果沒有必要,也絕不會長途旅行。當時他聽到我從芝加哥到西雅圖,必須在火車上待兩天兩夜,便用憐憫的眼神看著我。下車前,他塞了一根大麻菸送給我──我想,他大概是真的很憐憫我吧。



      另一位則是一個高中生,年紀只比我小一歲;祖先來自日耳曼語區的血統,還嵌在她的姓氏裡。她住的小鎮離加拿大的邊界不遠,但沒有大醫院,所以只能花幾個小時搭火車到大城市進行手術後的複檢。



      我因為無知,也為了找話題,所以隨口開玩笑地問她,聽說加拿大和美國很像,為什麼會是兩個國家?她想了想,告訴我她也不知道。然後又突然補了一句,或許只是因為美國還沒打下加拿大吧。



      而他們兩個人,幾乎就是我對美國中西部唯一和人有關的印象了。



      後來我第二次意識到自己對美國的不暸解,則是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



      當時我認識的美國人裡頭,沒有一個認為川普可能當選、或應該當選。於是選舉結果出爐後,我便和我的美國朋友們一起陷入了震驚。



      但漸漸地我意識到一件事:就算我去過美國、曾經坐在火車上路過中西部,但我能認識到的大多數美國人,不是來自加州,就是來自美國東北部的都會區。那些投給川普的人,我幾乎沒有機會遇到;開票地圖上那些標示川普勝選州的紅色塊,對我來說其實全然空白。在我的印象裡,它們頂多只是車窗外無止盡的麥田和玉米田,以及那位菸癮很重的農夫和高中生。



      不知道農夫今日是不是煙癮更重了,也不知道那個高中生,後來有沒有申請上心目中的理想大學。我也不知道,全球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他們把票投給了誰。



      但除了中西部之外,美國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非典型」的地方。比方說,佳榮的「非典型探索行程」,就到了我一直很嚮往的布萊頓海灘。



      我曾經一度很想搬去紐約住,原因就是紐約近郊的布萊頓海灘,居然連「中亞高麗人」開的「中亞風�蘇聯風朝鮮餐廳」都找得到。



      所謂的「中亞高麗人」,指的是十九世紀期間,從朝鮮半島遷徙到西伯利亞、俄羅斯遠東地區,二戰前夕再被史達林大批流放至中亞的移民;他們到了中亞之後,艱苦地適應了陌生的環境,發展出了融合朝鮮、俄羅斯和中亞特色的文化,而這種雜揉多元族裔風格的文化,就像佳榮在書中所說的,也展現在他們的料理上面。



      然而這群高麗人,有些在蘇聯解體之際,又再次移民到了美國、在布萊頓海灘這樣的族裔社區落腳,和其他前蘇聯、東歐移民比鄰而居;而過去一百多年裡的三次遷徙,也讓中亞高麗人成了「多重離散」的群體。



      於是某個意義上來說,布萊頓海灘就是美國這個移民國家、以及近兩百年來世界局勢的小小縮影:原本由東歐猶太裔聚集的這個社區,因為原鄉的地緣因素而逐漸吸引到其他東歐、蘇聯移民,而因為帝國角力、世界大戰而被遷到蘇聯中亞的高麗人,才會這樣意外地來到紐約的海濱一隅。



      如果我們拉長歷史縱深來看,其實布萊頓海灘也證明了一件事:人類的歷史,幾乎可以說就是由「移民史」寫成的,只不過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用了更短的時間、更濃縮的版本讓「移民」更容易辨識出來,而這些看似「非典型」的族裔地區,其實本就是美國的「典型」。



      不過有點可惜的是,由於疫情的因素,佳榮的阿拉斯加之旅,沒有辦法涵蓋我也很感興趣的戴奧米特島(Diomede)。這座位在俄羅斯和美國邊界上的小島,和它的「孿生」島嶼「大戴奧米特島」(俄方稱拉特曼諾夫島,Ratmanov Island),距離只有兩、三公里,卻分別屬於美國和俄羅斯的領土,上個世紀直到鐵幕瓦解之前,就是世界上最不為人知的冷戰前線之一。



      很有意思的是,這對孿生島嶼不只被國界分開,還正好就落在國際換日線的兩側,所以雖然近在咫尺,彼此卻有二十多個小時的時差,也再次凸顯了人類界線落在自然環境中的荒謬之處。



      但佳榮在阿拉斯加的旅行,依然捕捉到了近年美中角力、「新冷戰」序幕再啟的幽微變化,比如為了因應中國崛起和北極航路的開通,另一個阿拉斯加的極地小島便再次迎來了軍隊駐紮,或許也將再次成為強權爭霸的前線,讓這本書更加貼近了時勢脈動。



      而發生在阿拉斯加的這些變化,也再次應證了史學家里博(Alfred J. Rieber)在《歐亞帝國的邊境》裡給我的啟發:如果想真正感受帝國的力量,你必須到帝國的邊境地帶才行,那裡才是帝國施展力量的場域與前線。



      話說回來,身處地緣政治前線上的台灣,也同樣就是文明衝突、帝國施展力量的核心場域;我們的未來,很大程度上也終究和美國的意向有關,但我們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卻又經常相對扁平。就此而言,佳榮的這本書,就提供了一個非常貼地、卻又不太主流的視角,能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大國的多元樣貌,衷心推薦給大家。



    自序



    關不掉的好奇心雷達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美國,甚至整個英語世界,其實不是一個令我特別感興趣的地方。



      我不喜歡總是上演著正邪交戰的好萊塢電影,旁人琅琅上口的美國流行音樂我一無所知,小學時班上風靡的麥可喬丹也沒能吸引我的目光,就連國中時學校指定要收看的《大家說英語》教學節目,大多數時候我都是在家開著電視、半躺在沙發上補眠度過。



      對美國不感興趣、英文程度又差(大學差點因為英檢沒過無法畢業),偶爾身邊有人提起「要不要去美國留學?」在我聽來像是天方夜譚。即使後來真的有幸來到這裡讀書,一開始不過是為了「拿學位」和「體驗異國生活」罷了,對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太多嚮往,更別說是寫出一本以美國為主題的書。



      即便如此,這本書最後還是誕生了。最關鍵的原因,或許還是我那對周遭事物無比敏感、想關都關不掉的好奇心雷達。



      無論住在什麼地方,喜歡也好、討厭也罷,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只要有空就會在附近亂跑,將腦袋中內建的雷達開到最強,到處感測一下周遭有沒有什麼有趣、但很少人知道的事物。國高中的我對台北沒有特別熱愛,卻騎著腳踏車拜訪了與信義計畫區一街之隔的老社區、淡水河中央沙洲上的菜園、新店溪畔的都市原住民部落,這些和一般印象大相徑庭的台北風貌,重建了我對這座城市的認識。



      同樣的,來到美國之後,我也沒有停下腳步,持續去探索身邊的人事物,尤其是各國移民居住的地方。從一間餐廳或一家超市開始,我試著去挖掘這群人背後的故事、他們是如何來到這裡,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延續他們的文化。這些看似只是「附近隨便走走」的小旅行,實際上是一扇扇的任意門,讓我即使在自己的城市裡,也能夠輕易走進地球彼端的文化中。



      這本書出現的另一個契機,則是橫掃全球的COVID-19。國際旅行的停擺,讓我被迫停止探索世界的腳步,將目標轉回美國國內。「既然這個國家那麼大,那就到它最遙遠、最邊緣的地方去看看吧!」我抱持這個心態挑戰「國內旅行」的極限,先到了阿拉斯加居住三個月,後來又去了加勒比海的維京群島、波多黎各,以及一個多數人可能聽都沒聽過的夏威夷島嶼。



      這些閒暇時的城市小旅行,以及不能出國旅行時的國內替代方案,最後成為了這本書的內容。東一點、西一點地撿拾麵包屑,最後竟也做出了一塊完整的大餅!



      感謝時報文化總編輯、美編與校對的協助,包容了我身為作者的許多任性與矜持;也感謝身邊家人朋友們在寫書過程中的陪伴與傾聽;最重要的,是要感謝收聽《旅行熱炒店》PODCAST節目的每一位聽眾,你們的支持和回饋,讓我有動力將節目上分享的內容重新精煉成文字,解鎖了人生第一次出書的成就。



      現在打開這本書的你,正住在地球上的什麼地方、忙著怎樣的事情呢?期待這些從美國「門面」繞到「後巷」的小小旅行故事,能夠刺激你的好奇心雷達,無論是住在哪裡、生活是苦悶還是精彩,都用力地去探索周遭的世界、挖掘那些事物背後的故事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