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版序
艾明如
本書講述十九世紀後期華人外移西方英語國家的起源,把重點擺在淘金熱出現於美國加州、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和南非的川斯瓦爾這兩個英國殖民地時,華人初抵這些地方那段過往。這些地方是華人在西方落腳的起點,也是大批華人和歐美人最早相遇之地。這些相遇引發反華人運動,而以頒行不讓華人移入、不讓華人取得公民身分的法律為排華運動的最高潮。
西方人打造了刻板的種族觀念,以合理化其排華的主張。他們說華人都是「苦力」,都是類似奴隸的契約工,因而無法融入民主社會。他們把華人稱作「苦力種族」,意即所有華人都天生具奴性,不管本身的職業或身分地位為何皆然。他們認定這是種族特性,因此認為華人永遠不會同化於西方社會。
如今「coolie」一詞常被譯為「苦力」,但它最初並非漢語詞,而是歐洲人創造的新詞,係使用於十九世紀口岸城市(廣州、香港、澳門)之混雜漢語裡的一個詞。這些混雜漢語有許多源自葡語,例如「mandarin」(紳士)或「chop」(官印)。「coolie」一詞很可能源自意指靠工資為生者的泰米爾語「kuli, ????」(工資),而且在南亞用於指稱港口工人。諷刺的是,這些工人原是被綁在土地上的小農,把他們稱作靠工資為生者,反而點出他們在經濟上的獨立自主,而非受奴役的處境。
在華南的口岸城市,歐洲人把從事粗活、雜活的卑下工人,例如搬運工或家僕,稱作「coolie」。中國人則把他們稱作工人。歐洲人開始找華人當契約工赴加勒比海的種植園殖民地工作時,「coolie」一詞開始與此做法扯上關係。西方人把將契約工送到遙遠異地買賣一事稱作「苦力貿易」,中國人則把此作法稱作「賣豬仔」。一九六○年代,撰文談華人移民美國一事的美籍史家認為「coolie」一詞譯自中文「苦力」。「苦力」這個與 coolie 同音但異義的漢語詞,倒很能呼應這些工人生活的艱苦,但此說不符事實。
本書的用意在於打破「苦力迷思」。書中探究淘金熱期間的社會情況、政治情況,以揭露「苦力迷思」如何產生;該迷思為何如此深植人心、該迷思如何被用於打造不利於華人的政治運動。本書發現,十九世紀前去加州或澳洲的華人並非契約工,而是在許多方面和美籍、歐籍外移者類似的自願外移者。本書描述華人在採金地生活、工作的真實樣貌,以及他們如何抵抗白人所從加諸他們的歧視、排斥措施。
西方的排華法於二十世紀廢除——在美國,廢於中國與美國並肩作戰的二次大戰期間;澳洲和南非則廢於一九七○年代。但「苦力迷思」始終未徹底消失,轉而在檯面下暗暗湧動。二十一世紀,此迷思在美國重出江湖,成為把美國所面臨的經濟競爭怪在中國頭上、把美國人在大學所面臨的競爭怪在中國留學生頭上之民族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晚近,此迷思助長了把新冠病毒的出現怪罪在中國和中國人頭上的種族歧視性指控。我希望本書有助於理解西方華人族群的起源,理解他們如何對抗把矛頭指向他們的種族主義運動和種族主義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