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現代漢詩論集

現代漢詩論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88101
王光明
萬卷樓
2023年1月01日
280.00  元
HK$ 238  






ISBN:9789864788101
  • 叢書系列: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百年學術論叢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7 x 23 x 2.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百年學術論叢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現代漢詩」是現代漢語詩歌的簡稱。它是一個與中國「新詩」進行對話的詩歌概念。作為中國詩歌尋求現代性過程中建構自己的一種話語形式,「現代漢詩」將「新詩」與「舊詩」的不同,理解為代際性文類秩序、語言策略和象徵體系的差異。本書從不同側面聚焦「現代漢詩」的基本問題,認真探討其凝聚矛盾分裂的現代經驗和文化價值的追求,研究其在相當矛盾、混亂、模糊的經驗與語言背景中,經由「現代經驗」「現代漢語」「詩歌文類」三者的互動,重建象徵體系和文類秩序的意義。


     





    第七輯總序 1

    自序 王光明 1

    目次 1

    中國新詩的本體反思 1

    一 歷史的追溯 2

    二 「新詩」的邏輯 7

    三 「新詩」的唯新情結 11

    四 超越「新詩」的局限 16

    「新詩」與晚清「詩界革命」 25

    一 古典形式符號的物化 25

    二 新築詩中大舞臺 32

    三 舊瓶新酒入「人境」 40

    四 從此詩界言「革命」 48

    現代漢詩:一八九八∼一九九八 57

    一 「新詩」與「現代漢詩」 57

    二 百年中國「新」詩夢 63

    三 未完成的探索 71

    自由詩與中國新詩 75

    一 中國早期的自由詩理論 75

    二 中國新詩對自由詩的接受 80

    三 自由詩的浪漫化 85

    四 作為現代詩體的自由詩 90

    散文詩的歷程 99

    一 什麼是散文詩 99

    二 草創時期的散文詩 104

    三 中國散文詩的五個階段 108

    四 《野草》傳統的中斷 114

    五 缺乏美學與形式的自覺 120

    過渡時期的延續 125

    近年詩歌的民生關懷 133

    一 面向民生的寫作傾向 133

    二 表現被遮蔽的世界 134

    三 詩歌的邊緣部落 137

    四 不是只有社會學意義 141

    「新詩」的三個問題 145

    一 「新詩」的時代性 145

    二 不懂:一個歷史的網結 152

    三 我們時代的「經驗之詩」 160

    「朦朧詩」與當代詩歌答問 166

    關於朦朧詩 166

    關於當代詩歌 169

    最後兩個問題 171

    附 「朦朧詩」的來源及特點 171

    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詩歌 175

    一 在詩學與政治學之間 175

    二 在內容與形式之間 184

    三 新生活的讚歌與聞捷、蔡其矯諸詩人的創作 195

    四 政治抒情詩、民歌與郭小川的創作 201

    散文的「詩意」與楊朔、余光中的探索 209

    兩地呼應的現代主義詩潮 219

    八十年代的中國詩歌 235

    一 「歸來」的詩人與穆旦、昌耀等人的詩 235

    二 「朦朧詩」與北島、多多等人的詩 247

    三 「新生代詩」的「第二次背叛」 261

    四 臺灣詩歌的「本土」回應 272

    九十年代的中國詩歌 281

    一 重新做一個詩人 281

    二 「個人」方式與語言策略 287

    三 較有創作實績的詩人 293

    聞一多的意義 309

    吳興華:規律與約束中的張力 321

    穆旦:新的抒情 331

    一 抒情傳統的再認 331

    二 中國詩歌的新質 336

    三 「荒原」的獨特見證 342

    蔡其矯與當代中國詩歌 347

    一 寂寞的詩人 347

    二 從體制中出走 349

    三 唯美的詩篇 354

    回應冷戰時代的禁錮 361

    一 抗衡的詩歌 361

    二 「戰爭」風景 367

    三 抒情與知性的融合 373

    第六屆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提名人選北島的推薦辭 381

    梁秉鈞和他的詩 385

    一 他為文學事業勞作過度 385

    二 他的詩──與城市對話 387

    張棗與現代漢語詩歌 397

    一 朝向語言風景 398

    二 在不同語言的交匯點創出異彩 402

    三 自覺面對寫作的危機 406

    一個地方的中國詩 409

    一 共同與相通的「定力」 409

    二 各不相同的詩風 413

    三 湯養宗的自我超越 419

    「建設」時代的新詩理論批評 425

    一 提上議事日程的「選本」 427

    二 詩歌理論的翻譯介紹 429

    三 「奇文共欣賞 疑義相與析」風氣的形成 435

    新詩研究的歷史化 443

    一 非詩與非學術因素的干擾 443

    二 發掘被埋葬的歷史 447

    三 流派研究的收穫 451

    四 歷史化的新詩研究 455

    現代中國詩學的再出發 459

    一 從基本詩學前提出發 459

    二 面向詩歌的現實與歷史 465

    三 現代性的再體認 470

    朱光潛的詩學 477

    一 朱光潛與詩 477

    二 《詩論》──建構完整的詩學體系 454

    三 朱光潛詩學的意義 493

    林以亮的詩歌批評 499

    一 邊緣:承受與認同 500

    二 對「新傳統」的反思 504

    三 對西化體制的反思 511

    葉維廉的詩學研究 515

    附錄 541

    一 知識分子的事業格式與角色認同 525

    二 從批評到學術:我的九十年代 539

    三 見證香港的文化傳奇 555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