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教出雙閱讀素養:紙本X數位,培養Super優讀者

教出雙閱讀素養:紙本X數位,培養Super優讀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054578
陳明蕾,丘美珍
親子天下
2023年4月06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3054578
  •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學習與教育


  •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十二年國教 > 課程/教學法











    國內第一本深度討論「雙閱讀素養」專書



      拒當數位AI時代裡的「新文盲」,具備「雙閱讀素養」已是當務之急!

      以認知歷程、證據本位為基礎,從理解篇章文本到邁向自主學習,

      清華大學「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陳明蕾教授,

      偕同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實戰課例經驗,

      帶你邁入「紙本 X 數位」共生互惠的學習歷程。



      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X8位第一線教育現場閱讀推手群

      程可珍X彭美慈X吳韻宇 X陳雅文X陳珮汝X裘旼旼X許慧貞X朱元隆

      為你深度示範「紙本X數位」攜手的雙閱讀素養課堂!



      當「分享訊息」的速度遠比「理解訊息」快上許多,

      當演算法決定了我們可以看到哪些訊息,和總是看不到哪些訊息,

      當「有閱讀而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卻樂於分享」成為生活日常??

      小心!不要落入聯合國重新定義的「新文盲」,

      更別讓「無差別閱讀」成為你我跟孩子、學子的寫照。



      在貨幣通膨年代,消費者必須要準備更多金錢,才能買到自己想買的物品,

      當數位典範轉移,我們已然被捲入ChatGPT為首的AI數位洪流,

      身處於資訊通膨年代,讀者同樣得鍛鍊更高階的閱讀理解與後設監控能力,

      才能收集到自己真正需要、能正確理解的資訊。

      這樣的素養,不僅孩子需要,大人同樣也需要!



      專業教師群,攜手解決教育現場的「素養教學」難題



      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竹師學院的本書作者陳明蕾教授,

      不僅是「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

      也是台灣閱讀與學習教育學會理事長,沉浸於閱讀認知研究超過20年,

      更與已故的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教授並肩共事超過15年。



      本書共同作者,品學堂文化長丘美珍如此形容這位儒雅學者:

      「在跟明蕾老師合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驚嘆於她的博學,

      也感受到她與現場老師、課室同學互動的溫柔與愛心。

      她這樣的特質,為本書帶來獨特的知性與感性,

      為讀者的頭腦帶來滋養,為心靈注入激勵。」



      透過明蕾教授嚴謹的閱讀認知學術研究背景,

      長年陪伴國中小教師精進閱讀素養教學的經驗,

      以及身為教育部「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研發及師資增能計畫」主持人的實戰歷練,

      從眼動儀到ChatGPT,不時在教學現場引入前瞻的學術研究討論,

      以及在教育部「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揭示下,

      試圖嘗試解決教育現場教師最務實的、紙本與數位如何攜手的「素養教學」難題??



      在這本國內第一本深度討論「雙閱讀素養」的專書中,作者與一線教育工作者將為你揭示:

      ??? ?你聽過「螢幕劣勢效應」嗎?實證研究怎麼說?

      ??? ?如何讓孩子從「被動讀者」蛻變為「主動讀者」,更進一步成為「自主學習者」?

      ??? ?要怎麼從課本內容出發,用有效能且循序漸進的五堂課,鍛鍊孩子的雙閱讀素養?

      ??? ?漸進式微調可以怎麼開始,才能順利將「閱讀教學」融入「學科教學」?

      ??? ?為什麼讓學生參與「自己設定學習目標」,能更有效激勵學習動機?

      ??? ?文言文教學策略,可以如何著手?

      ??? ?ChatGPT時代,教學策略與考試評量要有哪些新思維?

      ??? ?教師可以有哪些課程設計思維,幫助孩子從理解跨文本的「優讀者」,更進一步成為能自主學習的「優學者」?



      【適讀對象】

      教師:帶班導師、學科教師、對跨科閱讀素養教學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

      圖書館閱讀推廣教師:有志於引介多文本素材,幫助教學活化的圖推教師

      實驗教育工作者:想嘗試嶄新的方法與策略,提升孩子閱讀素養的教學設計者

      關心素養教育者:關心教育趨勢的爸媽、志工家長等泛教育工作者



    本書特色



      紙本X數位:回應「生生用平板」的教育政策,首本聚焦於「紙本+數位」在教學現場有效整合的「雙閱讀素養」專著。



      從兩難到兩全:以課文為基礎,從讓學生評估學習目標到小組共作提問分享、師生共作解釋的「漸進式微調」,打破授課時數不足兩難。



      從單文本到跨文本:從單篇文本的訊息理解與概念提取,到多篇文本的相互比較與省思評鑑,五堂課有效建立教學鷹架,忠實呈現議題探究與跨領域教學。



      研究X實務:證據本位的實證研究,搭配七組實踐有成的教學歷程分享,資深教育工作者親身傳授,帶你看見美好的閱讀課程風景。



    各界齊聲推薦



      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暨數位平台總編輯

      林玫玲,國立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


     





    自序 雙閱讀素養教學,給孩子生命豐盛的祝福

    推薦序 從新文盲到優學者的閱讀旅程 黃國珍

    推薦序 迎接閱讀教學新挑戰 林玫伶



    Part 1: 新文盲誕生



    01 雙閱讀素養,讓教與學重新定錨

    雙閱讀素養是什麼?�按部就班習得雙素養�從紙本開始�形成問題的能力�一起學習雙閱讀素養教學



    02 誰是新文盲?

    新文盲誕生�說服科技、資料心理學、演算法�同溫層的魔力�民主的末日�單面向的人�擺脫無差別的閱讀



    03 從學校開始 培養雙閱讀素養

    搶在抖音YouTube之前,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數位時代的讀寫平衡



    Part 2 教出優讀者|從紙本閱讀開始,奠基深理解



    01 這個時代,還需要教紙本閱讀嗎?

    螢幕劣勢效應�穩住紙本閱讀



    02 紙本閱讀第一問:誰來教閱讀素養?

    從量讀到精讀�從被動讀者變成主動讀者�從主動讀者變成自學者



    03 紙本閱讀第二問:要教什麼?

    找出學科概念之間的關係�用學生的眼睛看課本�先讓學生找出不懂的詞彙�讀出言外之意�找出段落之間的關係化繁為簡�找出相似的概念加以比較�分辨重點,找出支持重點的細節



    04 紙本閱讀第三問:如何將閱讀教學融入學科教學?

    漸進式的微調�讓學生自己引起學習動機�讓老師的角色轉型�讓學生參與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用「評估學習目標」的學習單,開始與學生對話�試試從朗讀改為默讀�以一支筆來搭配默讀�進入小組共作提示重點�如何補充專家知識�更進一步區辨重點�學到各種讀重點的方法



    05 文言文教學的領悟

    自主閱讀的難處�如何教導學生自學



    Part 3 教出優學者|紙本X數位閱讀,邁向深思考



    01 運用多文本,往數位閱讀遷移

    文本閱讀,以累積多元的關鍵字�中年級以上的教學地圖



    02 從理解單文本,到理解多文本

    「多文本閱讀」是雙閱讀素養教學關鍵�回顧「單文本理解」四層次�透過提問與評量,完成閱讀理解四層次�從「廣泛性閱讀」到「回應特定任務」的閱讀�閱讀理解之後,形成意見�優讀者並非偶然



    03 眼動研究告訴我們的事

    提供上位概念,有效啟動理解監控

    每秒拍攝千張照片,看見閱讀軌跡�給明確的閱讀任務,讓主動投入具象化�用Hashtag標記支持系統,搭建自主學習鷹架



    04? 鍛鍊數位閱讀素養,關鍵在於「教思考」

    對問題一探究竟



    05 五堂課教學設計,體驗自主學習

    五堂課的雙素養學習歷程�教學五步驟:「閱讀 、理解、 探究、 整合、 發表



    06 教出優學者

    孩子何時開始不再提問?�從跨學科的校本課程落地�有差別的閱讀�先學會單文本,多文本才學得會?這可不一定�老師可以造就孩子的不同



    07 ChatGPT之後的教學策略

    回應速度驚人,但需要事實查核�用ChatGPT幫助備課�用ChatGPT協助討論�創造個別化的差異教學�引導學生運用AI自主學習�個別化評量的配套方案



    Part 4? 直擊教學現場



    01? 程可珍、彭美慈老師 X 南一國語課本

    從小學課文出發,五堂課鍛鍊雙閱讀素養

    第一堂課? 紙本閱讀1:評估�第二堂課 紙本閱讀2:增加一個文本,再次評估及整合�第三堂課 數位閱讀:評估和整合�第四堂課 讀寫平衡1:組織和呈現,清楚表達訊息�第五堂課 讀寫平衡2:組織和呈現,適當引用或改寫



    02 吳韻宇老師 X? 四步驟的數位平台任務

    留白X共創,陪孩子進入華麗的思考冒險!

    不恐懼也不過度期待�雙素養教學的樂趣�學生的數位能力不如想像中好�讓課堂有留白共創的空間�閱讀單篇數位文本的做法:鮭魚之亂



    03 陳雅文老師? X 議題導向的新聞碳鍵

    從T圖表達到光譜表態的思考探究課

    第一堂課:T圖表達�第二~到第三堂課:討論發表�第四~到第五堂課:討論&光譜表態�追加的第六堂課:模擬法庭



    04 陳珮汝老師 X 品學堂閱讀理解〈真實〉

    從迷惘到迷人的數位學習進化論

    從畢業專題開始的探究�讓孩子學他想學的



    05 裘旼旼老師 X 彈性課程〈閱讀探險家〉

    在差異中看見多元的閱讀設計課

    為什麼課程需要設計?�取材時事,討論兩難抉擇情境



    06 許慧貞老師 X? 閱讀馬拉松

    每天二十分鐘,小學生兩年讀完五十本課外書



    07 朱元隆校長 X? 全校三學年的自主學習

    不談教導重引導,連「睡覺」都可以探究

    說說你想探究什麼�實作之後起步�以輸出為導向的輸入�原來睡覺的學問這麼大�評量不限於考試



    跋? 意外的豐盛,真實的美好?? 丘美珍

    附錄? 雙閱讀素養教學資源分享&共備邀約





    作者序



    雙閱讀素養教學,給孩子生命豐盛的祝福

    本書作者|陳明蕾




      在日常生活中,從紙本、數位到周遭環境,我們很難脫離閱讀。



      在文字訊息如此豐富的世代,閱讀對個體生命發展的影響,看似不明顯,但是在某些時候,卻又能感受到閱讀的影響力是如此明顯。例如幼兒牙牙學語之時,隨手翻過的繪本,似乎與他們的日常無關,但這看似漫不經心的「看」,卻會幫助累積識字所需要的符號覺識能力,也有助於詞彙能力的發展。



      又例如成人每天從數位載具隨意讀過的各種訊息,似乎幫助多數人用更便利的方式了解時事訊息,但是,這些看似隨意推播而來的資訊,卻也是各家媒體精心計算過的訊息系統,企圖影響或改變閱聽人的知識信念。



      我也喜歡閱讀,幸運的是,閱讀研究與閱讀教學成了我的工作。



      一九九九年在中正大學師承曾玉村教授,是我進入篇章理解研究之路的起點。曾老師的嚴謹研究訓練,奠定我以認知研究的派典,深入探討篇章理解認知歷程的基礎。爾後,博士後研究階段開始,承蒙柯華葳教授提攜與教導,不僅培養我具備使用眼動研究技術,探索兒童篇章理解歷程的研究能力,同時也透過「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的工作,讓我具備閱讀素養評量、實踐證據本位的閱讀理解教學能力。



      進入大學任職後,我也持續和柯老師合作,執行教育部的閱讀師資培育計畫。柯老師任職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期間,我也於二○一五年借調至國家教育研究院,擔任測驗與評量研究中心主任,共同建立「國際評比辦公室」,讓台灣參與的各種大型國際教育評比調查的資料(如PISA、TIMSS、TALIS ),能有橫向與縱向的整合。



      *看見教師與家長的擔憂



      這二十幾年來,我在教師研習的場合、親職知能的演講,以及實際入班教學的時候,有很多機會與中小教學教師及家長對話。在言談間,我發現大多數的教師與家長,對孩子們的閱讀發展有各種「憂心」。



      有些時候,這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擔心,因為孩子們的閱讀表現似乎僅僅是「差強人意」;有些時候,則是一種「時不我與」的失落,因為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日益低落;有些時候,又是一種「力有未逮」的無力,因為苦無好解方來幫助想學閱讀的孩子。



      在言談間我也總能發現,不論是學理上已知的,或是我自己研究室完成的研究資料,都能大大安慰大人們的憂心。求知若渴的教師與家長總會問我,能不能推薦一些書讓他們讀,好讓他們能因為正確的「知」,調整自己的信念系統,進而能「教學有法」。



      這麼多年來,我不只一次動念,想為教師與家長寫一本書,將這些有意義的學理概念,轉成多數人可理解的科普文本。但是繁忙的學術生活,讓我總是停在起心動念的階段。直到我遇見品學堂文化長美珍,事情終於有了轉機。美珍不僅能從家長的角度與我對話,還能將我們的對話內容,轉譯為家長可理解的文字。在美珍的幫助下,我多年來的起心動念,終於轉為行動。



      在和美珍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教師理解,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乃是一個共生互惠的學習歷程,更希望有更多學生的生命,因為閱讀學習而更加豐盛。



      隨著我自己在閱讀研究與閱讀教學的時日愈久,我愈加發現閱讀之於人,有如力上加力、恩上加恩的蒙福之路。不僅是因為閱讀能讓人擴展視野、提高見識,更是因為閱讀也能讓人在生命困頓時找出解方,並因此重新得力、累積智慧。



      透過這本書,我們也想跟讀者分享「數位閱讀的契機與挑戰」,尤其在本書即將出版之時,ChatGPT正帶給眾人無數驚豔之際,我們以閱讀三問邀請讀者一起思考:在道德不明確時,誰可以陪我們的學生一起前行?



      *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這本書的出版,於我個人另有一層意義。



      柯華葳教授在清華大學擔任尹書田講座教授的三年,我們常一起在她的研究室,討論閱讀素養教學的方向。二○二○年七月,她提出一個願景,希望每個學生都成為善用紙本與數位工具的自學者。如何在教學系統中因材施教,讓學生先以紙本打好閱讀基礎,再幫助他們發展使用數位工具解決問題的自學力,是大學端應該主動承擔的責任。



      原本,我們打算從二○二○年九月開始,先找一些中小學試運作雙閱讀素養教學。沒想到身體向來健朗的柯老師,卻在二○二○年十一月安息主懷。因為柯老師一路的提攜與教導,我才有機會略窺數位閱讀素養的趨勢。本書有許多想法都受益於柯老師的教導,能有機會透過這本書,與讀者分享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的教學布局,也讓我覺得與柯老師有另一種連結。



      本書中許多的想法,也受益於在中正大學任教的曾玉村教授,以及甫從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職榮退,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的林玫伶女士。二○二一年八月,我們三個人共同承擔,一起將柯老師的閱讀理解,轉為「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與師資培育計畫」,一步步建立起在現場可操作的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



      這本書之所以能完成,也要感謝清華大學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同仁的齊心合作,不只陪著我們一起上山下海,進學校觀課與議課,還需要協助教案發展與釋出、施測工作執行與資料分析,每一個環節都滋養了本書的觀點。



      最後,衷心感謝親子天下的出版團隊,他們專業的規劃與協助,促成了本書的出版。



    意外的豐盛,真實的美好

    本書共同作者|丘美珍




      這一本書是我生命中的意外之作。



      對於教育現場,之前我雖有參與但並不深入。除了自己早年學校歲月的經歷外,近年來因為家裡三個孩子陸續就學,我當了十年小學家長,七年國中家長,如今仍有孩子在高中就讀。



      之前我在媒體業和出版業工作多年,二○二一年來到品學堂任職後,觀察到雙閱讀素養的教學大勢已至,於是自告奮勇跟老闆(黃國珍老師)提議:「請讓我擔任你的podcast製作人,我們來倡議雙素養教學!」這個podcast後來名為《閱讀──未來──雙素養》。於是,每週一次的podcast企劃,成為我探索雙素養教學的最佳路徑。



      podcast的形式,大部分是由國珍老師擔任主持人,與來賓對談。國珍老師本來就是閱讀素養的專家,邀訪而至的來賓,有的是學者,有的是來自教育現場的老師。這樣理論與實務並進的內容,的確在播出之後,收到聽眾正面的評價。有許多教育圈的校長、老師碰到國珍老師,會跟他分享最近聽了哪一集,或收聽後有什麼收穫。



      這一年來,我們也辦了二十場的雙素養教學線上工作坊,有的是小型精緻的教學實作,有的是人氣爆棚的演講,大約有三千人次的老師報名。工作坊都在週末舉辦,全台灣(也有海外)卻有如此多老師犧牲自己的假日,一而再、再而三的參加,只為了精進自己的教學。每次看到這樣的盛況,我都感受到一種驕傲,覺得台灣的老師一定可以用這樣的熱情和專業,教出自發、互動、共好的下一代。



      在雙閱讀素養的領域中,陳明蕾老師令我折服。第一次邀請她來錄製國珍老師的podcast時,聽她娓娓道來雙素養教學的藍圖,我曾經身為出版人的本能就已經啟動,心想:「這麼好的見解!這麼好的口才!這麼溫暖的話語!這位老師一定要出書。」



      在跟明蕾老師合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驚嘆於她的博學,也感受到她與現場老師、課室同學互動的溫柔與愛心,她這樣的特質,為本書帶來獨特的知性與感性,為讀者的頭腦帶來滋養,為心靈注入激勵。這一切彷彿一場紙上的教學盛宴,透過文字點點滴滴的注入字裡行間。我想閱讀至此的讀者應該都能感受到,我所描述的一切真實不欺。



      教學是一種展現個人魅力的藝術,每位老師的課室,就是他的教學劇場。在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坊中,我有幸邀請到幾位現場老師分享教學實例,這些課例都集結在本書第四部的精采內容裡。



      其中,吳韻宇老師的課堂結構分明、論述清晰,兼有與學生亦莊亦諧的互動。她雖然是國文暨閱讀老師,卻勇於探索各種能用於教學的軟體,讓文本教學成為與學生共創的演出。



      陳雅文老師的課堂,也帶給我極大的驚喜!這個雙閱讀素養課程,結合媒體識讀、問題探究、法律思維,短短幾堂課,就讓國二孩子蛻變成一個能在現代社會正向思考的公民。



      陳珮汝老師的課堂中,除了閱讀理解外,還融入她個人獨特的教練思維。她不介意孩子過去哪些學不好,更關心孩子能否在她的課堂中,學到自己的探究。帶領學生一起共創知識,讓孩子學到終身受用的能力,是她十年來一貫的熱情。



      裘旼旼老師把課程設計當做一條河流,我很喜歡這樣的比喻,貼切說明每一堂課雖然有框架,但也充滿各種可能。許慧貞老師用極大的愛心和意志力,成就了小學課堂中不可思議的閱讀策展。最後,朱元隆校長用理科人的巧思,破解教學現場「不知如何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難題。



      還有幾位曾經在工作坊中共備的老師,包括季儒老師、曉君老師、浩勳老師、萬春老師、毓玲老師、佩蓉老師、淑君老師、馨君老師、建成老師、Vista老師、嘉怡老師,也在此感謝大家的付出。



      我閱讀這些老師的教學現場時,彷彿也看到課室中學生和老師同步、同感、同心學習的面孔。如同明蕾老師在本書的第一篇所說,激勵她能夠持續站在教學現場的最大動力,就是:「身為老師,可以讓孩子的生命因此不同。」



      最後要謝謝國珍老師,讓我有機會開展這一年的驚奇之旅,所見所聞皆是豐盛美好。也謝謝親子天下的叢書總監佩芬促成這本書,謝謝責編子揚精心成就這一切。


    共筆作者 丘美珍

    二○二三年 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