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950年代的精神與心理諮商界採病理診斷和心理分析的治療模式,然而當學者無法從實務和科學驗證其效果時,便起心動念去尋找助人的新方法,於是有了家族與後現代諮商學派的崛起,吸引了很多助人專業的學子想要去一窺究竟。2018年我們出版了《諮商理論與實務:從諮商學者的人生看他們的理論》一書,因為篇幅有限,重點擺在較普及的諮商理論。在得到迴響和鼓勵之餘,聽到讀者們想學習新理論的渴望,而有了要再寫諮商理論續集的決心。2019年向出版社提出構想,獲得林總編的應允。
為了寫書,我們大量閱讀家族與後現代諮商學派創始人的專書和參加相關的訓練。經過消化吸收後,決定將家族諮商的四位開路先鋒——薩提爾、鮑恩、海利和米努欽的理論放入前四章作前導,帶領讀者瞭解家族諮商建構與發展之路。之後再介紹因薩提爾創設的心理研究機構,提出看重「改變」多於症狀和語言在心理治療的角色,所興起的後現代諮商學派的理念。從這八個後現代諮商理論去品味這些反病態,視案主為其人生專家、強調發掘其特長、進而幫助其改變的諮商實務。
入櫃的專書算算90餘本,如果每個創始人寫一本書要花三年的時光,我們這本書等於是集結了學者們270年的心血和人生智慧的結晶。從中擷取到深富哲理的智慧之言更是不計其數,便決定放在介紹理論和策略的起頭做個提味。並將每個學派間相似的論點合體放在「後記」,作為本書的結語與大家共勉。有意思的是,撰寫時發現每一個理論對「改變」一事都有詮釋和解套之道。有興趣者請見封底,就可一目瞭然。
「書本易買,照片難獲」,這是寫上一本書就學到的教訓。但為了給讀者們好的交代,這本書我們仍堅持要放入創始者的照片。除了少數有公共版權可從Google找到外,更感謝許多創始者或相關人員親自授權(照片來源與授權聲明詳列於各章的末頁)與對本書的祝福。因這些照片僅授權本書使用,提醒讀者們尊重版權。
為了尊重諮商的倫理,本書的案例皆來自志願者。謝謝他們願意讓我們將諮商理論加入其人生故事裡,在陪伴走過人生一小段路中有機會看到諮商對生命改變的魔力。那股理論果真驗證實務的滿足感,讓我們在標下每章的句點時多出了一分自信。
然而本書得以出版,心理出版社從發行人洪有義教授、總編輯林敬堯、高碧嶸執行編輯和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在編審和出版過程以及外審的專家學者的費心與協助,更是功不可沒。從《走出憂鬱》、《從希望著手》、《諮商理論與實務:從諮商學者的人生看他們的理論》,到這第四本書《諮商理論與實務:從後現代與家族系統的觀點著手》的誕生,感謝他們用專業的魔手幫我們把文字打造成賞心悅目的專業書籍。付梓後,行銷經理李嘉浚的推廣行銷,打開本書的能見度,讓我們銘感於心。
這本書不僅有理論、有故事,還有許多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值得細細品味。本書是為每個願意打開這本書的你所寫的,不管你是為了學習如何助人或為了教人如何助人而讀它,請你也一定要為自己而讀它。正如薩提爾所說:「當我們欣賞和愛自己時,我們的能量就會增強」(Satir, 1988, p. 30)。以此與你共勉!
駱芳美、郭國禎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