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愛的認識論:男同性愛欲文學的政治、情感與倫理

愛的認識論:男同性愛欲文學的政治、情感與倫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470630
蔡孟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3年4月21日
127.00  元
HK$ 114.3  






ISBN:9789865470630
  • 叢書系列:亞洲現代性與批判思想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亞洲現代性與批判思想系列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窺、癖、愛

    同性戀認識框架轉變及其歷史關係性



      本書透過「愛的認識論」這個具多重時空意涵的概念,來表徵「癖」的病理模式、「窺」的道德模式,以及著重探討的「愛」的關係模式等三種模式的同性戀認識論,並探究它們的歷史變化軌跡,以突顯同性戀主體所面對的汙名歧視、生存情境、親密關係形式,以及設想如何共同生活。



      愛的汙托邦

      被權力穿透又施用於社會維穩的共生體



      透過分析華文男同性情欲文學中,關於性�親密關係與婚姻家庭的想像與辯證——這個面向不僅關乎並構成當代同性戀的各種生命情境,更影響且形塑同性戀認識論轉變的具體社會制度及歷史事件——試圖描繪不同歷史情境中同性戀主體的生命樣態。本書主張,我們需要不同的同性戀認識論來理解、思考與感受同性戀生命的幸福與苦難,藉以看見同性戀情感與生命的矛盾與麻煩,同時看見交織其中活生生的幸福期盼及想像、血淋淋的苦難歷史及現實,而能夠開展一種融合自我照顧、合作互助及共生求存的倫理想像。



    本書特色



      1.切入百年來中文同性戀典範替代上位與後來風向轉變的整個眩惑場景。

      2.描繪不同歷史情境中同性戀主體的生命樣態。

      3.透過婚姻平權等新發展所引出的不同觀點來回看原先的歷史文本。



    學界推薦



      朱偉誠?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林俊?? 小說家

      林建廷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康文慶? 美國克里夫蘭州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陳佩甄?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喀 飛?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

      曾秀萍? 國立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黃道明?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楊佳嫻?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劉人鵬?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顏 訥? 作家、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

      蘇敏逸?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順序)



    專文推薦



      此書對於相關學術研究發展上的重要貢獻,那是因為在這樣一個已有不少前行專著的領域中,能夠另闢蹊徑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其實是頗不容易的。然而如前所述,此書在章節主題選取上更具提綱挈領效果的概念提出,以及更近距離的文本細部解讀檢視,事實上都將使得一般讀者更易透過本書切入百年來中文同性愛戀典範橫空上位與後來價值反轉的一整個眩惑場景,加上孟哲的行文流暢、筆鋒銳利,此書或許能夠成為相關場域最引人興味與便於進入的知識入門書,也未可知。謹此推薦、期盼以為序。──朱偉誠(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暨研究所副教授、《臺灣同志小說選》主編)



    聯合推薦



      愛之奧義與其衍生的有如漫天花雨的紛歧,凡人不迷惑、倉皇、嗆跌損傷者幾希?何況歷來飽受冷眼漠視與歧視的同性愛。本書聚焦現當代的男男愛欲的歷史場域,其標的淺顯而宏大,然「認識」之道阻且長,作者漸次向家庭、婚姻、疾病、藥癮開拓探求,描繪出他自己、也是我們同代人的愛欲航海圖,而他的目光始終朝向那愛的理想國。──林俊?(小說家)



      本書是近年酷兒研究的突破性著作,尤其是對於民國社會主義時期的論述,前所未有,極具開創性;對非主流文本的閱讀與分析,亦為目前台灣的性別研究發出的重要批判性聲音。──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同志運動是文化的社會運動,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和武器是論述,《愛的認識論:男同性愛欲文學的政治、情感與倫理》提供讀者以更全面的視野深刻認識這世界怎麼建構男同性愛欲,是鍛鍊論述力的重要且精彩的著作!──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



      本書有別於主流「愛最大」不分同異不容置疑的訴求,以「窺」、「癖」、「愛」三個焦點,揭示男同性愛欲與國族改革方案、烏托邦想像之間的關係,立足於當代文化狀況來和前行研究對話,對於華文男性同性愛欲寫作的研究具有相當貢獻。──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


     





    序|百年同性愛戀典範的上位與轉身�朱偉誠

    緒 論|同性戀認識論的歷史關係性

    一、「愛」與同性戀認識論

    二、歷史分期及脈絡

    三、小結



    第一章∣愛的認識論:民國時期社會主義視野的同性愛論述

    一、「癖」與「窺」

    二、青年胡秋原的友愛大同

    三、非戀愛論者的破愛共生

    四、小結



    第二章∣愛的桃花源:民國時期同性愛欲與啟蒙救亡的辯證

    一、郁達夫的同性愛自敘傳

    二、郭沫若的性�情感啟蒙

    三、愛的教學法

    四、小結



    第三章∣愛的轉生術:戰後台灣同性愛欲與婚家想像的交纏

    一、《逃避婚姻的人》的婚姻想像

    二、邱清寶作品的家庭倫理

    三、《男婚男嫁》的幸福轉生術

    四、小結



    第四章∣愛的共生體:千禧年後愛滋與性藥派對的倫理反思

    一、《荒人手記》的愛滋悼亡

    二、《HIV教我的事》的愛滋治理

    三、《愛我就趁夏天》的共生倫理

    四、小結

    結 論|航向愛的「汙托邦」

    致 謝

    參考書目



    ?









    百年同性愛戀典範的上位與轉身

    朱偉誠�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臺灣同志小說選》主編




      從比較宏觀的歷史眼光來看,全球──尤其是其中深深嵌入世界體系網絡的地區──在今日早已習以為常、或仍在戮力「向前」推動以為理想狀況的性別(gender)與性相(sexuality)概念與配置,其實無非是百多年以來在西方現代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擴散侵入各地的巨大壓力下,所強加被迫採取或是不得不主動學習的現代西方社會文化相關形構的在地模仿。這整個現今仍多被不假思索地理解為「進步」的所謂「現代化」改變,因此是一個相當粗暴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過程,因為各地原先歷史悠久的社會文化模式在一夕之間被貶抑為「不文明」、「不進步」,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被取代,其牽涉之廣變化之劇烈可以想見;而如果這個轉換實際上難以驟爾全面達成,因而傳統仍以某種方式持續存活下來,也只能在新上位的外來典範強力籠罩與壓制之下被視�斥為「傳統陋習」而不斷受到攻擊與質疑。



      以「homosexuality」──中譯「同性愛」(或後來在台灣較為通用的「同性戀」)──此一概念框架來理解涉及親密接觸的同性關係,便是這其中一個最顯著的構成部分。就本書所檢視的中文世界而言(雖如上所述這具有相當程度的全球普遍性),它在一開始(二十世紀初)或許還只是在西化�現代化先鋒推動隊伍(主要是受新教育的城市知識分子)的範圍內散布,但在當《臺灣同志小說選》主編時普遍認為跟上西方腳步方能救亡圖存的思考與實踐大脈絡中,此新興典範旋不及時(二十世紀中)便儼然全面取代傳統的理解概念(如「男色」)與文化表現(就晚清而言主要是「梨園相公」),而成為看待同性親密關係的主導框架,直到現下依然如是。雖說這個知識框架的內含價值判斷已經從百年前原先的病態化高度歧視,逐步反轉為處境有利於弱勢平反與權益爭取的身分政治憑藉,但是這個知識架構本身依然無太大改變,儘管近來或許已經有了一些不太一樣的另類知識理解框架逐漸浮現,但似乎仍未有足以與之競逐或甚至取而代之的新典範轉移態勢。



      百多年以來這麼劇烈的典範轉移,以及這個外來新典範本身幾近逆反的價值翻轉,無疑產生了非常多意涵豐富的現象吸引著研究者的目光。的確,以相關性別與性相典範轉移早期變化最為劇烈的民國時期而言,西方(以及中介的日本)蓬勃新思潮的紛然引入,所因之造成對於舊傳統的強烈衝擊,以及親身捲入這場劇變風暴中活生生個人所面臨的多方拉扯與困惑徬徨,就算今日隔著文獻看來,仍頗令人有暈頭轉向難以招架之感。譬如在兩性關係上,傳統男尊女卑與貞操觀念還未見消散便已被鼓吹追求自由戀愛,可以想見個人、尤其是女性所動輒陷入的左支右絀風險;而在推動西化�現代化代表兩性平權的一夫一妻制以取代中國傳統納妾風俗還未竟全功,便同時面臨西方進步思潮倡議的多伴侶關係,其錯亂與扞格也完全可以想見──東西方原先在傳統模式上就有的文化差異,再加以典範轉移上的時間差,使得相關衝擊的龐大與複雜可說是遠遠超過當時人們所能夠面對處理的程度,也因此格外引發研究關注。



      儘管就同性文化的部分而言,其影響之廣與糾纏之複雜未必能及於男女性別部分,但是在這一百多年間的相關變化幅度其實頗有過之而無不及,無怪乎已然吸引了不少學者投以專著來加以探討。如最早出版、依時序檢視且涵蓋跨度極廣(從傳統到當代兩岸)但集中在女同性的桑梓蘭《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最為聚焦(二十世紀前半、男同性)的康文慶《癖:中國1900-1950的男同性關係》、以及同樣跨度很廣但打散時序以強調跨時代連結與對照的許維賢《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等。



      孟哲此書從現代中國同性愛的新典範替代開始,一路追索到二十一世紀初台灣的同志社群與文化狀況,其時空跨度同樣很廣,但實際的書寫內容卻又相對而言更為聚焦,這既是踵繼前輩的研究成果才能夠享有的餘裕,也是此書在自我設定上的長處。因為在這樣的時空大跨度中,孟哲不為明顯紛然雜陳的諸多現象所困,而能夠在前後各半個世紀與海峽兩岸之中,只分別選取兩個具代表性的主題來進行聚焦的探討,實屬慧眼獨具。雖說這四個焦點主題並非之前全無人探討,但是此書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一方面(民國時期的兩章)提出更具提綱挈領效果的組織概念(社會主義同性烏托邦或理想國,及學校青少年彼此與師生間的同性愛戀),同時更進一步逼近相關論述與文學文本的細部來進行閱讀解析;另一方面(戰後台灣的兩章),則是將前此已有所探討的主題,往後延伸到較近現在但仍少人論及的最新發展(從無法結婚到同婚爭議,從愛滋文學到性藥派對),卻又不只是相關議題後續發展的更新延伸而已,而是能夠透過這些較新發展所引出的不同觀點來回看原先的歷史文本。因此本書頗能夠燭照出一些不太一樣的文本與歷史圖像,洵非偶然。



      然而本書在細部閱讀前此常被一筆帶過的文本以曲盡其內蘊幽微、或是敏銳觀照尚少研究者觸及的當代發展並以之為觀點重探舊日文本之外,還值得特別肯定的是其在文獻爬梳上所花下的驚人工夫。民國部分與同性愛相關的論述、文學創作與社會反應等方面基本材料的掌握自不待言,尤其新典範的引介涉及許許多多外來影響,孟哲都一一加以追索而有所著落。儘管這些成果多半僅誌記於腳註之中,但這無疑使得前兩章的相關部分成為後續研究者相當豐富的寶藏來源。台灣部分則不管在歷史文本重探或觀照當代最新發展方面,本書也都有成績:既有挖掘出已被湮沒的舊日文本(其中最重要的當屬一九八○年代邱清寶的相關作品),也針對當代繁雜多樣的最新無本進行領域開拓所必須的挑選整理。這些不厭其煩披沙瀝金的詳盡基礎文獻工作,既反映出孟哲嚴謹的治學態度,也為將來更深更廣的研究推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賡續指引。



      以上所說多在強調此書對於相關學術研究發展上的重要貢獻,那是因為在這樣一個已有不少前行專著的領域中,能夠另闢蹊徑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其實是頗不容易的。然而如前所述,此書在章節主題選取上更具提綱挈領效果的概念提出,以及更近距離的文本細部解讀檢視,事實上都將使得一般讀者更易透過本書切入百年來中文同性愛戀典範橫空上位與後來價值反轉的一整個眩惑場景,加上孟哲的行文流暢、筆鋒銳利,此書或許能夠成為相關場域最引人興味與便於進入的知識入門書,也未可知。謹此推薦、期盼以為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