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問津

問津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40061
許全義,廖崇倫,許可風,許綠芽
白象文化
2023年5月01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3640061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民主/人權議題 











    一位歷史老師的反思:失去名字之後,面對荒謬不得不反抗。



      ◎收錄反黑箱課綱運動後的文字,主要聚焦於文史,也染著運動叛逆、憤世的風格。

      ◎想要瞭解歷史,我們必須走進去!探究台灣人的密碼,塑造台灣成為好國好民。

      ◎世界不僅可以改變,而且善盡公民責任改變世界還是基本權。



      反駁白色恐怖時代的教條:世界是不可改變的



      我們認為世界(s)不僅可以改變,而且善盡公民責任改變世界(s)還是基本權。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阿基米德支點,而且也應該是。才會如蜜蜂築巢般,雖然對於整體架構不清楚,可是透過小分子的努力,終究還是造出符合數學簡約之美的蜂巢來。或是如百年來,諸多人對於熱力學,理論溫度觀念的建立一般。功不唐捐。那怕已經化為腐朽,達成階段性任務,成為可以被踢掉的梯子。



      書中所提的某些主張,如通姦除罪化,醫療除罪化,廢除黑箱課綱等等,已然達成。雖然只是盡一己公民責任,而非甚麼先知先覺或後知後覺,或是在其中居於關鍵地位的主要行動者。大部分主張還在讓子彈飛的階段,靜待漣漪擴大,蔚成浪潮。如多吃有機米飯,而非基改美式食品。以及佔了本書最大篇幅的台灣文史教育,當求知識於世界,而非延續白色恐怖時期的舊慣:以課綱、課本或老師為偶像來崇拜。



      本書只是案例介紹,凌亂雜湊。至於學理性,證明或說服公民們:改變世界(s)是每個人的基本權的部分,付之闕如。德不孤,必有鄰。日後當有賢達問津,探究台灣人的密碼,塑造台灣成為好國好民。



    ?


     





    推薦序一??????????????????? ??????????????????????????

    推薦序二?????????????????????????????????????? ?

    ?

    導讀:在少年牯嶺街殺人事件之後????????????????? ???????

    追尋台灣人的密碼???????????????????????? 廖崇倫 ???????

    學生不是神人 放棄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吧????????? ???????

    浮濫的翻譯傳統????????????????????????????????? ???????

    崇尚簡史的台灣史學教育???????????????????????? ?

    後師說???????????????????????????????????????? ?

    荒謬的文白之爭???????????????????????????????? ?

    逼孩子學當岳不群的高中作文教育???????????????? ?

    論語反命題???????????????????????????????????? ?

    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

    從義利之辯到當個斥侯?????????????????????????? ?

    尋找國文的阿基米德支點 ?????????????????????????

    從香米案看傳統知識的保護?????????????????????? ?

    從藥物到食物:吃進心理健康????????????? 許綠芽 ?

    從蔡小月到江之翠??????????????????????? 許可風 ?

    在不完美中前進:從找固定點到發明理論溫度?????? ?

    ?

    小丑的靜夜思?????????????????????????????????? ?

    北愛爾蘭的主權爭議???????????????????????????? ?

    看見歷史傷口?? ?????????????????????????????????

    為什麼英國在1642年會發生內戰???????????????? ?

    伊斯蘭城市生活有何風貌??????????????????????? ?

    只是一個城鎮居民?????????????????????????????? ?

    「自由國度的公民與女人」Josephine Butler究竟為誰奮鬥?????????

    女公民(Citoyennes):法國大革命對女人的意義為何????????

    蘇格拉底的辯詞??????????????????????? 廖崇倫 譯?

    伯里克里喪禮演說(論雅典之所以偉大)? 廖崇倫 譯?

    「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麥克阿瑟對遠東軍事情勢的證詞?????

    謝辭?





    推薦序



      平日上臉書瀏覽,常看到全義的短文,寫出點到為止的分析與批判,時而辛辣、時而展示另類觀點,但是我不知道,其實他這些年來,已經在《上報》等媒體上,發表了約數十萬字深入的評論與分析,直到全義找我為這些文章的集子《問津》寫篇小序為止。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閱讀他這些年來的中長篇論述文字,一看之下,十分驚訝,裡面文字之全面,上天下地,古往今來,但卻不是一般泛泛的普通文字,仍然積極顯示他辛辣而批判的格調,但有時也正面又謙虛地提出他的觀點,希望讀者能夠考慮與評論。



      許全義是我看到台灣當今一位非常優秀又博學的高中老師,他出身清華工科,之後至少讀過兩個人文社會領域的碩士學位,多年來在幾個重要的高中任教,特別是頂尖的台中一中。當然台灣有非常多活躍於社會各個面向的中學老師,在他們的教學領域之外,對社會作出貢獻,我過去景仰或喜歡閱讀的小說家,其中幾位就是中學老師。但是我很少看到一位中學老師,能夠以深入的學養,認真地對自己教學的內容本身,從中文到歷史教材,寫出如此深入又好看的文字。當然全義不是在中學教師文化裡一個單獨的特例,他的發展與努力,自然與近年來台灣的中小學課綱改革、教改、以及教科書爭議等潮流密切相關,但他的文字比較不是只停在各種制度面的爭議上,而是更深入教學內容,抵達中文與歷史的文字本身。涉及到的常是我們過去在學校教育中熟悉的文章,如《師說》、《論語》、《馮諼客孟嘗君》或歷史事件如國民革命、二次大戰等,而他這種讀來既熟悉又陌生的批判文字,往往就讓《問津》的文字充滿了吸引力與挑戰。



      全義的文字,主要是台灣解嚴與批判世代下的產物,他的主觀點,自然是批判台灣國民黨以來的傳統主流文化、乃至後來在改革運動中的不少缺點。他對學生文化與20世紀歷史的揭露與批判,甚至令熟悉大學文化的我感到驚訝,並想跟著他作點後續追溯。如他談到房思琪同學的文字與事件、過去國民革命歷史背後暗藏種族主義的殘酷歷史、到他對麥克阿瑟當年談那艘「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還有他批評與比較台灣與英國的歷史課本內容等,都令我學到新的東西,並且希望利用時間繼續讀下去。不過,更可貴的是,他對歷史的批判,並不就如此認為他一定是對的。他強調史無定稿,反對教條式的標準課本。全義所提出的另一種歷史批判故事,也仍然是歷史的一種,也可能會錯。推而廣之,不是只有歷史學家才能作歷史,一般公民從他們自己的經驗與觀點,也可以做出他們自己的歷史,多元的歷史。這是他所謂的「公民史學」。就如全義在導讀中含著詩意般的寫道「真正的歷史就在水中、空氣中、黏土裡、我們的血脈跟教室外的技術網絡與風俗習慣中奔流著」。



      也許正由於他這種公民史學的想法,他寫了好幾篇與《問津》中其他文字敘事很不同的文字,如「英國內戰」、「伊斯蘭城市風貌」、「法國大革命中的女人」等,在這幾篇裡,他只提出相關歷史資料,但沒有前後完整的歷史敘事。如在回溯英國內戰的起源與過程中,他只提出三個階段、五條導火線,這些基本上只是描述,沒有營造確切的因果關係或故事連結。另外關於伊斯蘭城市,他則一共提出了22件資料。我想這些資料,應該是讓高中生自己組織可能的因果關係,自己找問題來發揮吧。



      讀一本如此廣泛而多題材的《問津》文集,我們讀者當然不可能同意他的每一個論點,以下,筆者就藉著寫這篇序文的機會,提出一兩個歷史商榷、一個關於高中「國文」課的問題,向全義請教與討論。



      首先是歷史問題。因為常批評國民黨為主的文化與教育傳統,全義常引用國外或西方的歷史片段來作對比,舉凡英、美、法的歷史例子都常被提到。感覺上,他對中國的儒家綱常文化傳統的批判銳利而深入,但對所謂「西方」的歷史卻常引以為「正面」的例子,似乎批判性就比較不足。例如他在導讀中討論英國的近代史時,首先輕輕放過英國「對外」的歷史,只覺得英國人作的不好,只會侵略,但卻擅長解決英國的「內部紛爭」,說在英國17世紀內戰以後,改為擁抱多元,就沒有嚴重的內戰。但這恐怕只是英國保守主流的歷史觀,忽略了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嚴重而殘酷的農民鎮壓(如圈地運動)與鎮壓工人及其運動的流血歷史。馬克斯如果能在倫敦好好寫書,恐怕要得自他的好友,資本家之子恩格斯的各種幫忙,何況恩格斯自己就是寫19世紀英國工人血淚史的重要作者。又如全義討論韓戰前後麥克阿瑟的名言,說如果放棄台灣,那麼台灣將成為共產中國在太平洋西岸不沉的航母,這個著名的歷史比喻,顯示了他重視在太平洋戰略上的台灣這顆「要子」、「美國的戰略要點」。所以,做為偉大的戰略家,麥克阿瑟當年看到的是美國「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關於這個最早把台灣當作棋子的麥克阿瑟。今天的全義似乎沒有作以台灣為本位的批判?何況,麥克阿瑟當年把台灣放在後來美國稱之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中的島鏈戰略藍圖,在今天洲際飛彈與核子潛艇的時代裡,對美國或中國的重要性應該已經大幅降低了。



      其次,我想問一個關於國文課本選文的基本問題。在《問津》中,全義常批評某些選定的古文,觀其文意,其實早已不符合當代的政治價值,特別是民主的價值等。也就是說,全義以今天的價值來評定古代文本的價值。但在這裡,是否會產生全義也曾觸及到的「輝格歷史解釋」的問題?也就是強把今天的價值強加諸於歷史文本之上,而沒有讓我們瞭解或還原在不同時空裡的不同歷史價值。或許,就政治價值而言,我們今天並不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時空裡的專制政治價值,所以輝格歷史解釋的強加問題就比較小。但是除了政治外,古人還有許多對世界的其他認識與理解,如對知識、身體、藝術、哲學等的認識與理解,在這些方面,我們就不宜以今天的理解來強加到古人的文字上去,而造成霸道的輝格歷史解釋。所以,國文課本(或歷史課中的參考古文)中的古文選定,似乎還可以加入古代對自然的理解(如夢溪筆談)、對身體的理解(如本草綱目)、對藝術的理解(如畫論與書史)、乃至對哲學的理解等(如莊子)。而在今天知識與網路普及的時代,要讓高中生入門來理解這些古代的多重世界,並非那麼困難。也可能只有這樣,我們對歷史中不同價值的多方理解,才能夠更多元,而非只知道我們當代其實頗為狹窄的價值與基本信念而已。否則,如果按照「戰爭與倫理」一文中台大歷史系甘主任在新生座談會中所說的,要大一新生忘掉中學所學的歷史,繼而好好熱愛史學,這又如何可能呢?



      熱愛史學、乃至其他多元的經驗世界,需要從中學做起,《問津》已經提出了許多好問題,是個很好的入門管道。

    ?
    傅大為於淡水,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2023/1/30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