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珍貴拳學心法•永世流傳
先師李雅軒遺著稿共是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楊氏太極拳練法詳解」,書中包括了拳式的練法和用法,以及推手的多種形式的練法內容。第二部分為「楊氏太極劍練法詳解」。第三部分為「楊氏太極刀練法詳解」。第四部分為「楊氏太極槍練法詳解」。第五部分為「太極拳練習談」,「太極拳練習談」這一部分是他幾十年練功的隨筆,其中有練拳的心得、推手的發勁、散手的運用。但這些資料比較零亂,很多是他偶有所思、偶有所得則隨手記之,不成系統,所用紙張也是隨手拈來,五花八門,有記在報紙上的,有記在女兒李敏弟廢棄的作業本背面的,字跡潦草,難以辨認,這是在整理他老人家遺稿中最重要、最艱難,也是工作量最大,費時較長的工作。
遺稿第一部分「楊氏太極拳練法詳解」,據師兄張義尚介紹為先師1939年撰寫,後又經劉仲橋、黃星橋兩位師兄幫助整理過。解放後,先師又多次修改增刪,並於1964年,先師70歲高齡時,由我師兄何其松為他重新拍攝全套拳照300餘張及全套推手照片,以備配書文字用。至1975年經張義尚、張義敬兄弟努力,在重慶刻成油印本,黃星橋師兄為此寫了簡介,張義尚師兄撰寫了整錄後記,作為內部資料寄回成都。但當時限於條件無法出版,而且此油印本上沒有留下貼拳照的位置,也沒有附上拳照,且多錯別字,而且敘述拳照的次序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編號,使人看後一頭霧水,無法參照學習,所以先師當時也不滿意,曾囑我等以後要重新整理,爭取出版。但當時「文革」尚未結束,先師整日在憂患中度日,直至1976年4月逝世,出書的願望竟成了他永遠的遺憾。
遺稿的劍、刀、槍部分,先師撰寫於40年代,初稿於50年代初期,後一直在不斷的修改增刪。書稿中的劍、刀、槍照片則是攝於40年代後期,大概是1948年至1949年間,其中劍的照片缺幾張,在1964年由何其松師兄幫助重新拍拳照時補齊,還算完整,全套共計96張。槍的照片由於戰亂損失較多,殘缺不全,後又沒有補照,現只剩槍法單練12張,對練8張,共計20張,十分可惜。只有刀的照片基本保存完好,共是62張,這是十分值得慶幸的。先師的遺著遺稿,這些珍貴的資料是他數十年精研太極拳的心血結晶,特別是他的數百張拳照、劍照、刀照、槍照、推手照、散手等照片,更是栩栩如生,架勢氣魄雄偉、舒展大方,正氣凜然,不怒而威,令人有神威不可逼視之感,彌足珍貴。他的拳架是後人的楷模,他的拳論是後人習拳的指南,這些資料是與他同時代的太極拳名師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系統的太極拳系列精華,可謂絕無僅有。這是一筆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這是先師對傳統太極文化的重大貢獻。
先師自1938年入川傳播太極拳,整整近四十年為太極拳事業的開拓和發展嘔心瀝血,貢獻卓著,培養了整整一代太極拳人才,譽滿中華,名揚海外。
今天李雅軒流派風格的太極拳已經頗具影響力,已經成為弘揚太極拳事業的重要力量,李雅軒遺著的整理出版則更是錦上添花,是太極拳發展史上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具有非凡的意義。行文至此,回首往事,感慨良多。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先師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三十年了,過去曾為他老人家整理過遺稿的老師兄如劉仲橋、張義尚、何其松等人都已前後作古,現健在的黃星橋師兄也已是九十四歲高齡。想我自己跟師學拳時才八、九歲,可謂齠齔之年,童稚無知,先師耳提面命,教拳身影歷歷在目,宛然如昨。不覺現在已屆耳順之年,真是時不我與!光陰雖快,出書卻遲,整整過去了三十年。個中有說不盡的曲折和辛酸,但書總算是出版了,了卻了我的一大心願,我想先師英靈有知,一定會含笑九泉矣,已故的眾師兄弟英靈有知,也可以寬懷矣。是為序。
陳龍驤
西元2007年元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