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一盞夠用的燈:兩岸參看的振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438040
王波,夏林清
五南
2023年5月10日
173.00 元
HK$ 164.3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3438040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其他大眾心理學
同
類
書
推
薦
非科學的心理學:理解人類生活的後現代路徑
人心使用說明書:心理學教授實話說,什麼決定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職場筆跡知你我:不可不知的筆跡分析技巧
錢能買到快樂嗎?
心態致瘦:諮商心理師的21堂身心減重課
內
容
簡
介
本書所收錄的10篇文章是臺灣與大陸兩位心理學工作者夏林清與王波對心理學反思的探究。由1980年代開始,夏林清是於其所推動參與的心理及教育的實踐工作中辨識心理學知識方法的解殖路徑;做?大陸年輕一代的心理學者,王波則於2000年後持續推進由馬克思政經哲學對西方心理學發展的歷史與論述特性進行分析。夏林清長王波近30歲,是兩代人。大陸心理學早於1920年即於南京師大成立,臺灣大學則是於1949年設立臺灣第一個心理系;然因大陸上世紀60、70年代的政治變革運動,心理學學門在被取消後於1977年再恢復。1977年臺灣的夏林清已留美返臺教書,同時具體投身到了實踐的工作中,彼時臺灣工業化都市化過程中的家庭與青少年問題範疇。2008年,王波逐步認識了夏林清心理教育工作的實踐路徑,對年輕大陸心理學學者王波而言,此一路徑激發了他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內部的心理學發展問題。本書即是海峽兩岸兩位心理教育工作者各自努力耕耘的知識成果的文章選集。
?
目
錄
01 知識返身解殖與去心理學化同行—來自臺灣心理學的經驗�王波
02 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夏林清
03 平民角落:自身處境的抵抗與轉化�夏林清
04 卡榫—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夏林清
05 勁旅行腳—地方斗室與星空共享的對話�夏林清、丁乃非
06 批判立基於解殖處—身心載體的社會性與政治性�夏林清
07 德國批判心理學:歷史語境與核心問題�王波
08 資本時代「心理一般」的方法論批判�王波
09 心理學、生命政治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王波
10 從海文和霍夫丁之爭看中西心理學傳統的會通�王波
11 論心理何以可能—一種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王波
?
序
序
兩岸差異接壤的一個裝置
勒馬回首望來時路,涉水登山風息熏身。
我是1970年代在臺灣走入心理學這一行,王波是2000年後長成於大陸心理學的年輕人;我們是兩代人,但我們情誼建立的相認基礎卻是對大陸與臺灣社會引入西方主流心理學之錯置濫觴的辨識。2008年,參加大陸理論心理學研討會時初識王波,那時他還是研生。因為由1980年代開始,我就選擇不走向市場商品化的心理治療者,而稱自己是一名四處走動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因而年輕王波初識我時,我已在多年的實踐工作中,辨識了一條心理學知識方法的解殖路徑。年輕王波肯定是看見了心理學的知識方法和心理學工作者在一社會中的參與行動和其心理學實踐間的關聯性,因而我們兩人才會發展了15年的情誼。不知是少年老成還是三生記憶猶存,王波人年少但行文通訊常古意盎然,時而尚有些嚼字稍重。然而,作為擁有革命歷史社會主義中國內部,剛長成的大陸年輕一代的心理學者,他於2000年後就持續推進由馬克思政經哲學對西方心理學發展的歷史過程與論述特性進行分析;這恰恰是,於親美附美之國民黨治理下(民進黨亦然)的臺灣島內,所長成的夏林清身上所缺失的一塊歷史!我與王波的結緣便是兩岸歷史差異發生接壤的一個環扣作用。
大陸心理學早於1920年即於南京師大成立,臺灣大學則是於1949年設立臺灣第一個心理系;然因大陸上世紀60、70年代的政治變革運動,心理學學門在被取消後於1977年再恢復。1977年臺灣的夏林清已留美返臺教書與工作。彼時臺灣工業化都市化過程中的家庭與青少年問題叢生,是在這樣的歷史過程與社會脈絡中,年輕的夏林清開始對西方心理諮詢與治療效用的探詢追問;並同時滋生了素樸的階級意識。1983年,再次出國讀博的夏林清,才開始在歐陸哲學與社會學的思潮中十分粗淺地認識了馬克思。2008年經由與王波相識相熟的緣分,我有機會稍稍認識了大陸西哲與馬哲的研究走法,2011年10月《第三屆當代資本主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增加了對大陸資本主義研究活動的粗淺認識。同一時段,我與北京北師大出版社副總編周益群討論出系列批判心理學與社會治療書籍的可能性;稍後,我們便規劃了兩套書,批判心理學由王波主編,社會治療則由我負責。兩岸兩代心理學工作者均需在所身處的社會中各自努力。王波對心理學的提問是:心理學何以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夏林清則是於持續的社會實踐的活動中探問:「心理學的知識與方法」和「人的發展」是在那樣的社會歷史脈絡中發生著怎樣的作用?
我與王波不同的探問,是我們兩代人在兩岸心理學發展過程中「差益接壤」的交流學習的起點!「差異」本就實存,然而差異不必然亦無需是阻隔與斷裂的溝壑,如何在相異中增長對彼此歷史過程與社會系統立體構形的理解,才是需我們繼續努力的課題。
本書兩組文章的風格、內容與行文的巨大差異即是一種無啥邏輯章法的裝置,盼讀者海涵。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