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賓.拉登文件:蓋達組織、其領導人與家庭的真相

賓.拉登文件:蓋達組織、其領導人與家庭的真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63037
奈莉.拉胡德
苑默文
黑體文化
2023年5月31日
217.00  元
HK$ 184.45  






ISBN:9786267263037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6 x 22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黑盒子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政治人物











      2011年5月1日,美國特種作戰部隊(SOF)突襲奧薩瑪.賓.拉登位於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基地,並從基地二樓「電腦和電子設備」中找到近六千頁的阿拉伯文的文件。正如我們在《60分鐘》節目中看到的,特種作戰部隊在阿伯塔巴德的行動中用了額外的18分鐘收集了賓.拉登的文件,蓋達組織的真相由此暴露了出來──從911事件到賓.拉登之死,蓋達組織的機密內幕。



      事實上,奧薩瑪.賓.拉登最害怕的不是被俘或死亡,而是蓋達組織的秘密被曝光。



      《賓.拉登文件》是作者奈莉.拉胡德針對蓋達組織解密的內部通信和文件所做的研究。這些文件涵蓋賓.拉登與同僚的內部通信,以及他的個人反思。賓.拉登將電子文件保存,透過熟識可信的快遞員傳遞訊息,與家人和其他基地組織成員進行交流。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篇講述2001至2011年遭受重創的基地組織之情況,第二篇著重於2004至2011年基地組織與相關組織的關係,第三篇則是賓.拉登家庭與相關人員的情形。重組這些文件,可以讓我們對基地組織有全面的理解──不僅有機會一睹九一一恐攻的幕後設想,以及其他未實現的恐攻計畫;也可以藉此一窺基地組織與其他附屬與結盟組織間的運作方式、並展現基地組織與伊朗、巴基斯坦和沙烏地阿拉伯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與敵意。美國入侵阿富汗對基地組織造成重創,這些文件也揭露了賓.拉登當時的心理狀態,以及對他的家庭帶來的衝擊。



      本書也呈現我們在911恐攻後過於高估基地組織的實力,基地組織領導人也透過宣傳,將自己誇張或等同於全球聖戰運動的主導勢力。其實過去我們並不了解,在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後幾個月裡,基地組織的實力就已嚴重耗損,甚至困難到無法實質控制和影響全球相關聖戰組織的情況。《賓.拉登文件》填補過去二十多年恐怖主義的實務研究,勾勒出二十一世紀初全球聖戰的興起與發展景致,並立論有據。



      這是一本具開創性的著作,拉胡德透過賓.拉登自己和他的家人及最親密的伙伴的話語,介紹有關蓋達組織的第一手資料,向讀者揭示了一個與我們以為的情況截然不同的故事。



    本書特色



      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

      ◎基地組織「勝利」後的滅亡,在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後幾個月裡,基地組織的實力就已嚴重耗損。

      ◎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基地的家庭生活,及其妻子和女兒對他工作的影響。

      ◎賓.拉登其他未實現的恐攻計畫,其影響將遠遠超過911。

      ◎作為賓.拉登及及其同夥之間管道的秘密三人組。

      ◎賓.拉登家人在伊朗遭拘留及其女兒冒險逃亡的後果。

      ◎基地組織與阿富汗塔利班之間的不信任關係。



    各界推薦



      王立第二戰研所

      侍建宇|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安所副研究員

      吳明杰|資深軍事專家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這是一本敘述全面、精心編排、令讀者眼界大開的作品,它展現了賓.拉登作為一名丈夫、一名父親和處於藏匿中的領導人的形象……這是一本引人入勝、有說服力的著作。」──卡倫.格林伯格(Karen J. Greenberg),《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這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以賓.拉登及其核心圈子中的人物為基礎,對蓋達組織的歷史作出了出色的內情描述。」──彼得.斯派格(Peter Spiege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這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書,是根據賓.拉登在阿伯塔巴德的藏身處被突襲身亡後,在他的硬碟中找到的訊息寫成的,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以及這個改變了我們生活方式的組織。」──《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五十本最佳夏日休閒書」



      「本書從頭到尾都扣人心弦、絲絲入扣……對蓋達組織在911事件之前和之後的內部運作提供了非比尋常的深入洞察,並揭露這個恐怖組織嚴密的計畫、野心和所遭遇的挫折。」──索爾.大衛(Saul David),《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這本可讀性極高的書所包含的糾正性見解,值得學者、政策制定者、軍人和我們的統治高層認真關注。」──賈斯汀.多爾蒂 (Justin Doherty),《歷史多面向》(Aspects of History)



      「引人入勝的書──首度真正深入了解一個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組織……對一個恐怖組織的內部運作有如此了解著實令人驚訝。」──克里斯蒂娜.蘭(Christina Lamb),《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一本具啟示意義的書。」──史蒂夫.科爾(Steve Cole),《紐約客》(New Yorker)



      「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山姆.史溫尼(Sam Sweeney),《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這本書如同一個豐富的寶庫,揭露了一個即使在其創始人去世後卻仍存在的恐怖組織。」──《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沒錯,這是一本重要的書,應該得到人們的廣泛閱讀……幾乎每一頁都予人啟思……就蓋達組織在2001-2011年期間的發展而言,這本著作不可或缺。」──吉姆.莫塔瓦里(Jim Motavalli),《紐約書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賓.拉登文件》是一部卓著且令人興奮的學術著作,它的內容中閃爍著關於賓.拉登和他的蓋達組織網絡的新見解。作者奈莉.拉胡德的書寫簡潔明瞭,記錄的是反恐戰爭中一段重要的歷史。」──彼得.貝爾根(Peter Bergen),《賓.拉登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Osama bin Laden)作者



      「本書帶來高超的內情分析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它就像終於清洗了一扇多年被汙垢遮蔽的窗戶,奈莉.拉胡德的《賓.拉登文件》一書對賓.拉登個人、及其發起的一場使世界上許多人感到困惑且迷惑世人幾十年的運動,做出清楚的解釋。」──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Stanley McChrystal),前駐阿富汗美軍指揮官



      「恐怖主義問題研究專家奈莉.拉胡德揭示了蓋達組織在911事件之後的隱秘歷史。《賓.拉登文件》描繪一個雄心勃勃、兢兢業業的恐怖組織領導人之形象,他經常與現實脫節,無法控制這個他所催生的運動。」──丹尼爾.比曼(Daniel Byman),《公路戰士:聖戰軍隊中的外國戰士》(Road Warriors: Foreign Fighters in the Armies of Jihad)作者



      「奈莉.拉胡德對六千份蓋達組織文件的完美分析,是驚人、不可或缺的成就。她透過對政治、宗教和家庭背景的臨床分析,提供了引人入勝的內部記錄,這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關於一個人和一場對我們的時代產生如此嚴惡影響的運動其思想與動機的紀錄。」──詹姆斯.皮斯卡托里(James Piscatori),《跨越國境的伊斯蘭:世界政治中的烏瑪》(Islam Beyond Borders: The Umma in World Politics)作者



      「本書是獨特的成就,是對蓋達組織從2001年到賓.拉登死亡的軌跡之權威、原創性的描述。本書清晰的分析研究利用了作者獨特的專業知識,糾正了賓.拉登和911事件之後的國際恐怖主義的紀錄。」──瑪莎.克倫肖(Martha Crenshaw),《反恐怖主義》(Countering Terrorism)作者之一



      「全書內容為賓拉登遭擊斃後,搜索得來的文件資料,包含電腦檔案、書件往來,讓我們得以一窺全世界最大恐怖份子的逃亡生活。其中不乏超乎一般人想像的樸素,對家庭如常人的關懷。同時也能發現,改變世界的並非深思熟慮的行為,成為恐怖份子的人並不特別優秀,只能算中間階層,對政治經濟的理解薄弱,過度的夢想加上過於自信,才會輕易認為能扭轉世界。」──王立第二戰研所

    ?


     





    導讀 《賓.拉登文件》所展現的基地組織與全球聖戰�侍建宇

    序幕 十八分鐘

    前言

    ?

    第一部 「受折磨的」蓋達組織(2001-2011)

    第一章 想法的誕生

    第二章 國境線之間的聖戰士

    第三章 自行其是的跨國聖戰

    第四章 蓋達組織的「隱藏」

    第五章 災難

    第六章 美國佬

    ?

    第二部 「兄弟們」的崛起(2004-2011)

    第七章 有些「兄弟」比另一些更親密無間

    ?

    第三部 家庭

    第八章 第一位「殉道者」

    第九章 逃亡

    第十章 終章

    第十一章 真正的送信人

    尾聲

    致謝

    ?

    附錄一 奧薩瑪.賓.拉登的遺書

    附錄二 人物介紹

    名詞解釋

    註釋

    參考書目

    ?





    前言



    十八分鐘




      「我們必須在三十分鐘內完成任務,」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H. McRaven)上將對彼特.范.胡瑟(Pete Van Hooser)上尉說道。他們正在籌劃對奧薩瑪.賓.拉登位於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駐地進行的突襲行動。上將已經責成范.胡瑟來負責這次行動的技術執行任務,這其中包括與海豹部隊(Navy SEALs)的現場指揮官直接溝通,並即時向麥克雷文匯報任務的進展情形。



      速度至關重要。按照麥克雷文所做的研究,加上他經年日久、功勳卓著的經驗,他知道大多數成功的行動「都在三十分鐘內完成」。早在巴拉克.歐巴馬總統委託麥克雷文計劃和主管阿伯塔巴德的突襲行動之前,這位上將已經進行了一項歷史研究,研究了八項特別行動任務。他的這一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速度對於一支小規模的攻擊部隊實現對其規模更大、防禦更強的敵人構成的「相對優勢」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麥克雷文推斷,特別行動任務的成功取決於相對優勢,這種優勢是「在交戰的關鍵時刻」實現的;「任何的拖延都會擴大你的弱勢範圍。」



      海豹部隊是美國特種作戰部隊(U. S. 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簡稱SOF)集體的一部分,他們以接受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設計的訓練內容而感到自豪。那些被選中執行阿伯塔巴德突襲行動的人是海豹部隊中的菁英隊員。麥克雷文指出,「所有的人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都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將海豹部隊運送到奧薩瑪.賓.拉登家門口的兩架黑鷹直升機和兩架MH-47契努克運輸直升機的機組人員也是如此。



      二○一一年四月三十日,在海豹部隊出發執行任務的幾小時前,麥克雷文把他的團隊召集到了一起。「先生們,」他對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執行過數百次像這次一樣的任務……只要像以往一樣發揮你們的作用,我們就會成功。」在三十分鐘內完成任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分秒必爭,成敗在此一舉。」



      那天晚上的晚些時候,海豹部隊已經踏上了抓捕賓.拉登的征途,他們的任務已經開始了。他們已經身處於賓.拉登的基地內,就在他們安排好的突襲時間即將到來時,范.胡瑟向麥克雷文提出了報告:「長官,海豹部隊要求在現場能有多一些的時間。」在麥克雷文詢問了現場狀況的情形之後,范.胡瑟解釋說:「長官,他們說,他們在二樓發現了一大堆電腦和電子設備。」



      在這幾分鐘前,現場指揮官已經在無線電中傳達了訊息。「為了上帝和國家,傑羅尼莫,傑羅尼莫,傑羅尼莫!」──這是「我們抓到了賓.拉登」的暗號,麥克雷文已經確認了,「傑羅尼莫」就是EKIA(敵人在現場被擊斃)的意思。」計劃要求在地面上停留三十分鐘,不能再多了。」但麥克雷文立即意識到了賓.拉登的硬碟所具有的潛在情報價值。自從二○○一年十月七日在阿富汗開始的「持久自由行動」以來,特種部隊執行的每項任務都會在可行的狀況下施行「敏感地點發掘工作」(Sensitive-Site Exploitation,簡稱SSE),其形式就是獲得可能帶來寶貴情報的數據。



      儘管麥克雷文的「直覺」告訴他「要堅持原訂計畫」,但他還是「批准」了還原電子設備內文件的行動。在行動已經持續了四十分鐘時,麥克雷文認為他們已經推得夠遠了,並告訴他們「結束行動」。「大約八分鐘後──或者不久後──我們已經起飛。」



      在隨後的幾年裡,海豹部隊找到的部分文件已經解密了,但大部分文件仍在情報界的專屬權限範圍內。到二○一七年十一月,也就是突襲行動結束後的六年多時間裡,「將近四十七萬份額外的文件」解密了。在這些資料當中,有近六千頁阿拉伯文的內部公報,這些公報從來沒有打算要拿來提供給公眾使用。如果沒有海豹部隊在那危險的額外十八分鐘內的勇敢努力,我們就不會有賓.拉登文件可以使用。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