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革命前的寧靜:激進想法的起源,往往在意料之外

革命前的寧靜:激進想法的起源,往往在意料之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63006
蓋爾.貝克曼
劉議方
黑體文化
2023年6月07日
160.00  元
HK$ 128  






ISBN:9786267263006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黑盒子


  • 人文社科 > 傳播�媒體識讀 > 媒體識讀











    一封封書信和地下刊物,如何成為革命的發動機?

    臉書和推特又如何限制人們的想像力?

    本書帶你穿越時空,回到11個歷史現場

    探索種種激進想法,透過不同媒介迸發的時刻。

    ?

      改變人們思想意識的革命,究竟是轟轟烈烈的,還是緩慢孕育的?美國資深媒體編輯蓋爾.貝克曼試圖告訴你,推動革命的想法,其實更常是在安靜私密的空間中交流成形的。革命先驅們在狹小隱蔽的角落竊竊私語、構築理想,並慎重討論如何實現他們的目標。而人們為求變革所運用的媒介科技,往往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考察人們如何用各種不同的媒介交流互動、一點一滴地醞釀革命。從17世紀推動科學革命的信件往返,到1830年代的英國工人爭取投票權的請願書,再到百年後非洲的黃金海岸反抗殖民者的報紙,1990年代讓女性發出憤怒之聲的小誌,乃至新冠疫情大流行時,流行病學家和醫師在無能政府的陰影下,利用通訊軟體來自救。

    ?

      在本書描繪的11個歷史現場中,都揭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運動──從去殖民化到女性主義──皆是在相對封閉的關係網中形成的,這個私密的人際空間令某一個群體能孕育出之後廣泛傳播的概念和思想。然而,本書也敲醒警鐘:當下由社群媒體主導的世界,正令這樣的空間加速消逝,也導致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和?黑人的命也是命?等運動未能發揮其潛力而功虧一簣。

    ?

      本書如同一場精彩的媒介與社會運動辯證之旅,除了讓我們重新思考過往媒介所蘊含的核心價值,也為社會變革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

      ※本書聚焦11個歷史場景,在此先睹為快:

      •1635年,法國的天文學家佩雷斯克用成千上萬封「信件」召集分散各地的人們觀測月食,成功測量經度並重繪了世界地圖。

      •1839年,英國的憲章運動領導人歐康納募集了百萬名工人連署的「請願書」,為工人普選權的實現打下基礎。

      •1913年,義大利的未來主義者提出一份又一份充滿想像力的前衛「宣言」,激發藝術家米娜.洛伊也寫下《女性主義宣言》。

      •1935年,在非洲的英屬黃金海岸,由當地人創辦的《西非時報》和《非洲早報》,吹響了非洲民眾反抗殖民統治的號角。

      •1968年,蘇聯的異議分子娜塔莉亞.戈巴涅夫斯卡亞藉由秘密傳遞地下刊物「薩秘茲達」,記錄極權的暴行並散播人權的種子。

      •1992年,美國的年輕女孩們透過拼貼自製「小誌」,向主流社會和男性主宰的龐克音樂界發出桀驁不馴的「暴女」之聲。

      •1985年,一群舊金山的科技宅在網路上創造了史上第一個虛擬社群「WELL」,探測了線上交流的尺度和可能。

      •2011年,不滿獨裁統治者的埃及人在「臉書」上動員集結,點燃阿拉伯之春的怒火,卻在推翻政權後陷入臉書打造的困境。

      •2017年,白人至上主義者齊聚在線上平台「Discord」的封閉聊天室中,密謀一場示威遊行,夢想將極右翼思想帶入美國社會。

      •2020年,因政府無能應對新冠病毒,流行病學家和醫師利用「電子郵件」、「WhatsApp」和「推特」建立的群組,共商正確的防疫對策。

      •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者反思「社群媒體」為運動帶來的利弊,並投身於組織社區民眾、將政治訴求帶入體制內的變革中。

    ?

    本書特色

    ?

      ★獲選《紐約時報》2022年度好書!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歷史著作,講述不同時代的革命先驅和意見領袖如何透過媒體來傳播、擴大影響力,而各式各樣的媒體又如何形塑、制約社會運動的發展,讀來趣味盎然且發人深省。

    ?

      ★本書收錄了法國、英國、英屬黃金海岸、義大利、蘇聯、美國、埃及等不同時空的故事,甚至談到了台灣的案例,也反思了當代社群媒體的使用和侷限。

    ?

      ★歷史迷、社群媒體成癮者、STS社群、新聞傳播人士、有志改變社會的運動份子不容錯過的好書!

    ?

    專文力薦

    ?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羅冠聰∣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

    熱烈推薦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黃哲斌∣天下雜誌編輯顧問

      瞿筱葳∣g0v零時政府共同發起人

      魏玓∣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

      「貝克曼所談及的內容廣度令人驚豔,《革命前的寧靜》成為我很長時間以來讀過最具獨創性的著作。」──《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

      「出色佳作……《革命前的寧靜》給予人的樂趣之一,在於將看似瑣碎的日常交流重新定義為默示的顛覆性之舉。」──《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

      「《革命前的寧靜》一書獨樹一格而引人入勝……貝克曼廣泛的歷史案例研究及迷人的故事敘述,使《革命前的寧靜》與眾不同且值得一讀。」──《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

      「貝克曼所撰《革命前的寧靜》並非又一本網路悲觀主義者的哀嘆之作,而是以深入研究和報導,提供了我們一系列詳盡的歷史敘事……幫助我們退後一步,思考下一批激進的想法將來自何處,如果我們要度過災難性的一個世紀,這些激進想法不可或缺。」──《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

      「如電影一般……內容廣博、充滿雄心卻不張揚……貝克曼帶領我們走上一趟神奇的歷史之旅──1635年的普羅旺斯艾克斯、1968年的莫斯科、1985年的索薩利托──耐心地堆積細節、呈現畫面,而非平鋪直敘。」──安德魯.馬蘭茨(Andrew Marantz),《紐約客》(The New Yorker)

    ?

      「引人入勝的研究之作……視野遼闊、求知慾旺盛。」──《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

      「《革命前的寧靜》起初看似一本『偉大思想』之書,將晦澀難懂的歷史片段串聯起來,轉為當今的宏大理論。但貝克曼這本最新作品出類拔萃之處在於,其具有情感與意志。」──沙龍網(Salon)

    ?

      「《革命前的寧靜》可以幫助讀者想像,一起在烹調思想的廚房中進行更好的對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

      「現在,我們正遨遊於一個充滿虛擬互動的新時代,並揣想著我們是如何走到這裡,而目的地又是何處,因此正是此書登場的時刻。」──蘇珊.奧爾良(Susan Orlean),《論動物》(On Animals)作者

    ?

      「很少有一本書能帶給你看待社會變革的新角度,但這本書可以。」──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破解基因碼的人》(The Code Breaker)作者



     





    推薦序 革命要回到日常對話�管中祥

    推薦序 革命在發生前,就已開始�羅冠聰



    序曲



    第一章 耐心:1635年,普羅旺斯艾克斯

    第二章 凝聚:1839年,曼徹斯特

    第三章 想像:1913年,佛羅倫斯

    第四章 辯論:1935年,阿克拉

    第五章 專注:1968年,莫斯科

    第六章 掌控:1992年,華盛頓州



    插曲 網路空間



    第七章 廣場:2011年,開羅

    第八章 火炬:2017年,夏洛特維爾市

    第九章 病毒:2020年,紐約市

    第十章 名字:2020年,明尼阿波利斯市



    尾聲 桌子

    致謝

    註釋






    推薦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