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圍籬上的小黑點(新版)

圍籬上的小黑點(新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552111
王凌軒,黃瀚嶢
小天下
2023年6月05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3552111
  • 叢書系列:科學館
  • 規格:精裝 / 44頁 / 23.5 x 25.6 x 0.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科學館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圖畫書 > 知識繪本

















    獻給住在城市或鄉村裡、喜歡生物和不喜歡生物的你

    ?

    從春天到秋天,只要用心觀察

    你也會發現那一列又一列的小黑點

    透過生動的文學筆調、科學圖鑑般的寫實筆觸

    穿透小螞蟻的大世界,產生對大自然的驚歎與盛讚



      螞蟻是我們生活周遭很常見的小昆蟲,不論是在家中、公園或是山上,都可以見到不同種類的螞蟻忙碌的搬運著食物。這本描繪黑棘蟻自然生態的科學繪本,從黑棘蟻的食物、敵人、行為、特色、到蟻巢內部、婚飛,簡單明確的介紹了黑棘蟻的生命循環,書末還另外補充了關於黑棘蟻更詳細的知識說明,讓讀者更進一步認識黑棘蟻的特殊行為,以及蟻后和雄蟻生殖階級和工蟻的不同等等。



      作者以生動的文學筆調描述,近距離的特寫構圖呈現,用科學圖鑑般的寫實筆觸,細細勾勒出圍籬的金屬質感、昆蟲的觸鬚和翅膀、植物的脈絡,以及蟻巢內部的質地等,帶領讀者一窺小螞蟻的大世界。



      兩位作者一位從小喜歡觀察自然生態,一位則是愛看書和自然生態影片,兩人在大學時都選擇與自然相關的科系,在一堂選修的繪本課程中,他們踏進了繪本的世界,進而投入創作。這本書是他們兩人一起合作的成果,一起畫、一起討論故事,以在校園圍籬上觀察到的黑棘蟻為主角,精細描繪出黑棘蟻的生態,希望小朋友看了這本書之後,能夠瞭解小小螞蟻的生命形態,並且開始去認識大自然、愛上大自然,進而尊重大自然裡的每個小生命。



    得獎紀錄



      ★「好書大家讀」入選好書

      ★入選新加坡亞洲兒童讀物節插畫家畫廊

      ★入圍第五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

      ★臺北市兒童閱讀優良媒材推薦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新生閱讀推廣計畫優良圖書



    齊聲推薦



      臺灣螞蟻權威? 李宗岐博士 推薦

      昆蟲界、科學界、兒童文學名家



      蚜蟲、螳螂纖細的觸鬚,準備結婚的黑棘蟻單薄透明的翅膀,朱槿和絲瓜花瓣的脈絡、質地,烏?木從春天到秋天的變化……以及維繫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都隨著兩位作者敏銳的眼光、熱切關愛的心思透出紙面;讓讀者從昆蟲的微觀角度一起數算,並且感受樸實生命的點點滴滴,從而發現一個遠比外觀還要寬廣深遠的內在世界。——宋珮(藝術工作者)



      螞蟻!是大家從小就認識,但總是不太了解的小昆蟲。因為牠們小,因為牠們總是無聲無息,低調且隱密,讓我們總在不經意中發現一個會動的小黑點、一排會動的小黑點、一群看似會講話的小黑點,才開始發現螞蟻、認識螞蟻,但因為牠們還是很小,所以大家又忽略了。漸漸的,只剩下認識牠們的名字:螞蟻。深不知螞蟻可是地球上擁有超過一萬五千種,且是陸地上生物量最高的生物。

      藉由這本繪本的真實筆觸與故事,可以讓小朋友與家長開始進入臺灣平地居家附近常見黑棘蟻的世界,就在你家旁的小公園、路邊的小圍籬,多點觀察、多點耐心,你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小世界,充滿著驚奇與生命力!——林宗岐(螞蟻博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



      兩位具有生物科學背景和繪畫天賦的作者,親身觀察記錄了發生在身邊的生物世界,再用冷靜的陳述、真實的場景描繪。他們不僅為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繪本,也為從事熱愛鄉土、尊重事實的科學傳播立下了好榜樣。——林雨德(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知識的重要,在於結合生活。螞蟻如此小,在地球上可扮演著不能小覷的角色。這本書傳遞科學知識,繪畫技巧寫實,以知識專業配合繪畫的節奏,引導孩子進入一個微細的自然世界。——凌拂(自然文學作家、兒童閱讀推動者)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昆蟲館也有展示螞蟻,每次觀察牠們活動,總會對牠們的分工和團隊默契佩服不已。這是本很有意思的繪本,雖然主角是螞蟻,但蘊含故事性的插圖,看完就讓人迫不及待想走出戶外,探索一下住在大自然的鄰居們!——唐欣潔(臺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館長)



      都市裡,除了人,還有很多小動物;圍籬上,除了鐵鏽,還有排隊出去工作的黑棘蟻。夏日午後,喜悅的閱讀這本令人驚豔的繪本,待會兒天氣涼了,一定要出去看看周遭的野生朋友。推薦給你,一起為這兩位年輕的作者BRAVO!——袁孝維(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書:和作者一起跟隨校園內「圍籬上的小黑點」行進,然後我們會觀察到這些小黑點生存和傳承的祕密,以及牠們跟其他生物間繁瑣複雜的互動關係;這比唸教科書好玩多了!——高文媛(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螞蟻,通常大家對牠們不是視若無睹,就是在看到的時候把牠們吹掉、掃掉,甚至壓死、搓死。可是,螞蟻具有很獨特的行為與生態,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本繪本是我們認識黑棘蟻,進入螞蟻世界的起點。——張東君(科普作家、青蛙巫婆)



      看著這本書從草圖到定稿,由黑白變彩色,能有幸見證本書的誕生,真的是我的榮幸!黑棘蟻是我博士論文的實驗動物,這本書所描繪的黑棘蟻生態畫面,張張都是我的回憶,可以說不僅寫實,更是寫意,有了這本書,一定可以幫助更多讀者瞭解黑棘蟻,認識社會性昆蟲,可以說,比我的黑棘蟻研究有更多的社會影響力,是自然科學與環境教育方面的好書,真心推薦給讀者收藏!——鍾兆晉(國立臺灣大學昆蟲系博士、新北市立永和國民中學校長)



      (以上推薦人順序依姓名筆畫排列)



    書評?? ?



      到社區公園活動時,常出現螞蟻軍團,你觀察到了嗎?螞蟻們總是成群結隊的活動,過著規律的團體生活,看著一隻隻螞蟻循著同伴留下來的氣味,不停地向前走,偶爾交頭接耳交換訊息,循著迤邐成行的隊伍往前看,原來是有一塊掉落的餅乾屑。螞蟻們搬運著比身體還大的食物塊,帶回巢穴中與同伴共享,牠們協力互惠的行為是不是很有趣,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行為表現呢?黑棘蟻是臺灣各地常見的大型螞蟻之一,大顎發達極有攻擊性,喜歡吃蜜露、花蜜,也吃死掉的昆蟲和人類的食物殘屑。

      火眼金睛的作者透過深度的觀察,將黑棘蟻的生活模式描寫地栩栩如生,讓人讀來好像變身黑棘蟻,融入蟻群行列與排放蜜露的蚜蟲共同生活,採食蜜露之餘,也幫牠們抵抗天敵瓢蟲的干擾;一發現有危險,立刻用腹部敲打地面,分泌出氣味難聞的蟻酸,對同伴們示警告急,還會背扶同伴直達食物所在地,協助進食,真是互利共生的典範。這種合作天性的社會性昆蟲,還有哪些出人意料的本領呢?邀請小讀著們一同來探訪螞蟻的祕密生活。 ——「好書大家讀」評審評語 楊健仁(前臺北市立動物園副園長)



      螞蟻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小昆蟲,在不同的角落經常可見大小不同、外型特徵不一樣的螞蟻,一有食物時,牠們就成群出現。本書帶我們去城市圍籬的一角,近距離觀察黑棘蟻的生活,牠們就在圍籬的空心管柱裡築巢。在城市裡生活的螞蟻會如何因應周遭環境的改變呢?透過認識黑棘蟻, 你也會開始關注起生活周遭的動植物喔!——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新生閱讀推廣計畫優良圖書推薦評語



    ?


     





    作者的話



      這本書是給住在城市或鄉村裡、喜歡生物和不喜歡生物的所有小朋友的。



      也許你喜歡觀察自然,抓過蜥蜴和青蛙,養過蚱蜢、金龜子,盯著從蟻巢進進出出的小螞蟻怎麼看也看不膩,一有機會就跑到附近的野地東翻西找。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螞蟻是怎麼決定要把巢築在哪裡的呢?還有,牠們這麼小,為什麼都不會迷路?又是什麼決定了牠們負責的工作呢?你知道嗎?這些好玩的問題,其實連科學家都還不完全了解呢!



      也許你已經從書上看過蚜蟲、螞蟻和瓢蟲的故事,還知道哪些昆蟲會化蛹、哪些不會,對於動物如何找食物、築巢和搬家等習性也早就聽過了。但是,你是否曾經到野地裡探望那些居住在我們身邊的小生物,看看螞蟻是不是真的和書裡讀到的一樣, 會搬運其他昆蟲,也彼此搬運對方呢?你家旁邊有沒有園丁整修花圃,或是圍起了施工的布條,新的大樓正要興建?原先存在那裡的小動物們搬家了嗎?還是有什麼厲害的招數,讓牠們可以繼續安然的生活呢?



      對昆蟲感到有些害怕、覺得大部分的樹都長得好像的小朋友,我尤其想和你們分享藏在都市和野地裡各式各樣小生物的故事。我想邀請你們在公園或校園中探索一番:看看苦楝是不是開了滿樹淡紫色的花?五色鳥是不是正挖著樹洞築巢呢?還有你們相信嗎?成熟的天竺葵種子長著天使般的銀白色睫毛,這讓它們能在空中飛舞;而在我們身邊小小的野地和圍籬的一角,就有好多小生物以牠們獨特的方式過日子。我好高興曾經有人帶我去發現。自然是陪伴我們一輩子的寶藏,希望你們看了這本書之後,開始去認識它、也喜歡上它。

    ?
    ——王凌軒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