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人生二部曲】皮囊+命運〔關於這世間所有,我們終須回答的人生命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0415388858
蔡崇達
三采
2023年6月30日
273.00 元
HK$ 259.35
詳
細
資
料
ISBN:4710415388858
叢書系列:
iREAD
規格:平裝 / 736頁 / 14.8 x 21 x 3.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iREAD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內
容
簡
介
全球暢銷百萬冊、零負評現象級文學大作
劉德華、韓寒、莫言、李敬澤、阿來、閻連科、劉同、程永新? 聯袂推薦
人不能踟躕於皮囊,人不能困頓於命運…
?
《皮囊》是命運刺破人生的苦痛,
《命運》是皮囊孤勇一搏的選擇。
───??? 讀懂這些故事,你就參透了人生。
?
《皮囊》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
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
?
───? 全球狂銷 4,800,000 冊? ───
劉德華、韓寒、莫言、李敬澤、阿來、閻連科、劉同 ?
各界齊聲推薦!
?
「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14 則直抵人心的真實故事,
書寫故鄉,書寫信念,書寫夢想,
書寫你我這般的小人物,何以用單薄的肉體,豢養出堅強的靈魂。
?
★ 譯成英、俄、韓、葡等多國語言,全球狂銷 480 萬冊
★ 韓寒爭取擔綱主編,劉德華首次破例親筆寫序
★ 當當網 130 萬讀者留言推薦,好評率近 100%
★ 出版 9 年好評不斷,長踞書店暢銷榜
?
人的靈魂就是從故事長出來的。
人以一身又一身的皮囊,裝這一個又一個故事,
包裹著心,餵養著靈,撐著我們走過人世間的悲歡百態。
?
▌生的百態: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阿太是個貫徹「捨得」人生觀的勇者。
切菜切斷了手,她冷靜得彷彿事不關己;
為了讓年幼的舅公學游泳,她把他扔進海裡。
眾人都罵她沒良心,只有阿太知道,
唯有對自己的皮囊狠,才能在命運洪流中站得住腳。
?
▌愛的百態:我照顧到他九十歲、一百歲我都願意。
父親病倒之後,母親堅持建一座四層樓的房,只因這是父親年少時的想望。
父親往生後,母親天天求神問卜,
只為替他求得一個「神界公職」,讓他清了人間的罪,上天享福。
這是母親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
?
▌理想的百態:或許能確切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隱忍。
對城市懷抱強烈欲望、處處嫌棄家鄉的香港阿小,
最後成為斷了根的流浪者,融入都會的疲倦人群。
比同齡人早熟、總是仔細規劃將來的文展,
最後丟失了自我,把自己藏進不為人知的地方。
曾揮霍青春叛逆、大談未來的厚朴,
最後因無法平衡現實與幻想的差距,精神出了問題。
或許我們都是螞蟻;巨大的腦袋裝著龐大的夢想,
然後用跟這個夢想不匹配的瘦小身軀,奔走在一個個嘗試裡。
?
▌家的百態:家,就是這片和我血脈相連、親人一樣的土地。
出遠門工作之後,我才明白自己確實是個戀家的人。
每回遇到事情,脆弱無助的時候就想回家。
無關乎房屋如何重建,無關乎街道如何翻新,
我認識家鄉的每一塊石頭,這裡的石頭也都認識我。
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有根可尋。
?
一篇篇刻在骨頭裡的故事,
映照我們此生終將要回答的問題,
讓世上無處安身的皮囊,尋獲停靠的彼岸。
讀懂這些故事,你就參透了人生。
【書衣設計理念】
以交錯的燙白紋理象徵樹根,一層一層縱橫交錯,蔓延至整個書封,
呼應內文所說:
「在生命裡、生活中,那些在底部暗自運行、從根本上支撐著我們的,是命運。」
而曲折的黃色細線,即是那些命運之手下、隱隱牽引著人們的道路。
《命運》
這人間不過是,
天上的人來了,天上的人回天上去了…
?
── 480 萬讀者引頸期盼、《皮囊》作者首部長篇小說 ──
劉德華、韓寒、李敬澤、阿來、程永新等人聯袂推薦
從歷經五代離合的小人物「阿太」身上,看見閩南沿海小鎮時代縮影
?
獻給在命運面前,自感渺小又不甘受困的當代人:
「只要活下去,命運終是贏不了我們的。
我們的命運終究會由我們自己生下;我們終究是自己命運的母親。」
?
★ 萬名讀者動容推薦,好評率 100%
★ 豆瓣讀書 9.0 超高分好評,2022 年度中國文學(小說類)NO. 4
★ 當當網霸榜之作,蟬聯暢銷榜超過 25 週
★ 繼百萬名作《皮囊》之後,再度感動 50 萬讀者
?
? 妳知道嗎,人為什麼這麼多輩子?
就是要一輩子一輩子地過,最終過到人間困不住妳了,那魂靈自然就輕盈了。
也不用誰封,到時候妳自然知道自己不是神也是仙了。?
?
在我家鄉,「好死」是個技術活。
不能在屋子外走,也不能在房間裡走。
一旦老人感覺自己要離開了,
就得要求子孫們把床搬到廳堂中央──在家裡,魂靈才不會走散。
?
阿太像候在起跑線的跑者,年過半百便開始留意死亡發出的槍聲。
這一等,竟就是二、三十年,並肩站在線上的人都走了。
終於,她等到了。
?
九十九歲高齡的阿太興高采烈地打電話給我,召我回家。
我們坐在院子裡,她講起了她的人生。
我彷彿看見阿太的記憶,也看見她的死亡……
?
「我不知道命在哪兒,怎麼給它看,
那我就要無時無刻,不趾高氣揚地活給命看!」
?
阿太先是失去阿爸的孤兒,又被神婆預言「無子無孫無兒送終」。
但她不甘被命運按住,硬是要揮它幾個拳頭。
命不讓她生,她就養神明送的孩子;
命註定她窮,她就咬牙嗑地瓜、扛米袋;
命要她軟弱,她就強悍地罵人、罵鬼神。
她對命運不服過、不信過,與之搏鬥。
她的人生得到過、失去過,始終「我命由我」。
這人間她來過,她永不再回。
?
五段回憶,
切入時間長河中人們不得不直面的命題──死亡。
知道了如何死,才曉得如何活。
?
【書衣設計理念】
宛如表皮又像黃土牆的紙張紋理呼應書名,燙白的斑駁是皮膚在不經意間沾上的髒汙,
同時呈現多篇文章裡提及之作者的故鄉,與那幾經波折、多次修建的母親的房子。
而彎曲如絲的紅色細線,象徵皮膚之下的血管,亦是生命中那些不經意劃開的傷。
國際推薦
?
《皮囊》
── 各界動容推薦 ──
韓寒(本書主編、知名作家、導演)
劉德華(影帝)
莫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李敬澤(作家、文學評論家)
阿來(魯迅文學獎得主)
閻連科(知名作家)
劉同(知名作家)
李京格(韓國文學評論家)
?
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
這本書他寫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讀更久。
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
�本書主編、知名作家、導演 韓寒
?
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
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
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
我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影帝 劉德華
?
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學是輕的。
蔡崇達寫得不太好的時候,還會有一點生澀的文藝腔,
但當他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時,他不文藝了,
他站在這裡,艱難地捫心而說。
——這時,他只是一個歷盡滄桑的少年。
�作家、文學評論家 李敬澤
?
《皮囊》這個書名具有指向本質的意味。
他對故鄉和親人的深情,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敘說出來,講述一個一個生命的故事。
�魯迅文學獎得主 阿來
?
《皮囊》是作者調動古代中國的智慧,來治癒當下的自己和中國。
/ 韓國文學評論家 李京格
?
蔡崇達所描繪的、那不斷變化的中國肖像,十分引人入勝。
他的作品閃耀著優秀小說家的聰明才智。
/《出版人週刊》
?
蔡崇達對至親之人的深深敬意與愛意,在他筆下那些動人而淒美的形象中熠熠生輝。
/《書單》雜誌
?
蔡崇達的作品根據當地的民間傳統寫成,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現代小說,
不僅在類型上相當罕見,在翻譯著作中,尤其顯得獨特。
本書幫助讀者發現大多數人看不到的生活;
這種共情的建立能夠跨越國界,跨越文化,跨越語言。
/《皮囊》英文版譯者 迪倫.金
《命運》
── 各界動容推薦 ──
劉德華(影帝)
韓寒(知名作家、導演)
李敬澤(作家、文學評論家)
阿來(魯迅文學獎得主)
程永新(知名作家、編輯)
?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
探索,對抗,和解,不就是命運的一部分嗎?
《命運》值得大家慢慢去品嘗。
�影帝 劉德華
?
《命運》終是關於「根」的,耐心的、千回百轉的講述,是一次遠行。
向著我們的根,向著我們精神的故鄉和遠方。
�作家、文學評論家 李敬澤
?
生命因為有了來處和去處,才能在時光洪流的沖刷中,
在命運的無常和荒誕中,保持著自己內心的模樣。
《命運》回應著這個時代重要的精神命題。
�魯迅文學獎得主 阿來
目
錄
《皮囊》
編者序
帶上旅途的書 ── 韓寒
?
推薦序
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 劉德華
?
推薦序
認心、認人的《皮囊》── 李敬澤
?
〈皮囊〉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
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
〈母親的房子〉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了,
即使我有一段時間裡買不起北京的房子,
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
?
〈殘疾〉
生活中很多事情,該來的會來,
不以這個形式,就會以那樣的形式。
?
〈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
在這裡,他們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靈魂一樣,
那麼尊重自己的肉身。
?
〈我的神明朋友〉
發覺了世界上有我一個人承擔不了的東西,
才覺得有神靈真挺好的。
?
〈張美麗〉
年少的時候,身體和見識阻礙了內心急於擴張的好奇。
傳奇故事因而成了急需品:
關於俠客,關於女鬼,關於愛情。
?
〈阿小和阿小〉
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
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群裡,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
覺得人怎麼都這麼渺小。
?
〈天才文展〉
越厭惡、越排斥的人和地方,
我們卻越容易糾葛於此,
越容易耗盡自己所有,就為了抵達。
?
〈厚朴〉
不知道自由是什麼的人,
才會動輒把自由掛在嘴邊。
?
〈海是藏不住的〉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
對待海最好的辦法,
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和它相處的方式。
?
〈願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
我一直覺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於渾濁。
一潭池子裡的水和放在觀景臺上的水,
永遠是池子豐富也美麗。
?
〈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或許,生活就是張這樣的問卷。
你沒有回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
而且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
〈回家〉
或許,這幾年我其實還是沒離開過家鄉,
只不過走得遠了一點,看的風景更多一點,
也怕得更厲害一點。
?
〈火車伊要開往叨位〉
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接受任何東西,
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
?
後記
我想看見每一個人
?
《命運》
推薦序
一本關於「根」的書 ── 李敬澤
?
〈開篇〉
她就站在命運的入海口
回望著人生的每條溪流
流經過,如何的山谷
?
〈回憶一〉層層浪
你們就此沒有過去,只有將來
?
〈回憶二〉海上土
靈感是浮游在海上的土
?
〈回憶三〉田裡花
想結果的花,都早早低頭
?
〈回憶四〉廁中佛
腐爛之地,神明之所
?
〈回憶五〉天頂孔
要麼入土為安,要麼向天開槍
?
〈附錄〉皮囊
〈後記〉天上的人回天上去了
?
序
編者序
帶上旅途的書
── 知名作家、導演 韓寒
?
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不想說老蔡的文字是哪種,因為不希望讀者在閱讀前有個討厭的推薦人給他們先入為主的印象。
很早之前就看過他的幾篇短文,於是這本書便成了我很期待的一樣事物。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
這本書他寫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
?
推薦序
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 影帝 劉德華
?
認識崇達僅三兩年吧。懂他真誠,因為有過幾次掏心詳談;知他能寫,卻沒有機會真正看過他的文章,直至崇達送我這本書。
打開《皮囊》,讀到崇達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摯,坦蕩蕩的自然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痴,所以很真。
視人生無常為正常,或許是頓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己的距離,自我保護。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有著普通人都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
人生際遇的好與壞,關鍵往往在於生命裡碰到什麼人,只要能對你有所啟發,都是明燈。崇達的《皮囊》裡,有的是對他成長中有所啟發的人,造就了他步步達成目標的人生。我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認心、認人的《皮囊》
── 作家、文學評論家 李敬澤
?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好吧,你告訴我,還有靈魂。
有嗎?
有的吧。
──你都有點像祥林嫂了。好吧好吧,我信了。
可是,那脫去了皮囊的靈魂啊,他們在忙什麼?下地獄或上天堂或在荒野上遊蕩?我讀古人的記敘,總覺得,那些孤魂野鬼,它們所渴望的,不過是轉世為人,再得一具皮囊。
溫暖的、逸樂的、疼痛的、脆弱的、可恥的皮囊。
?
蔡崇達寫了一本書,就叫《皮囊》。
當我看到,父親死去,而兒子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我忽然發現,有點不對了。
是的,我的淚腺受了刺激,有液體分泌,我知道,那叫淚水。
我說服自己,這不值得流淚,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過是、僅僅是人世間每時每刻發生的事。
這不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一種刻骨的憤怒。憤怒於,人在受苦,而他竟註定孤獨無助,兒子也幫不了父親,一切皆是徒勞。或許,皮囊的冷酷法則就是,它從不許諾什麼,它不相信奇蹟,不相信心。
是啊,皮囊有心。
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
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認。
?
《皮囊》是認心、認人的書。
比如認父親。蔡崇達是80後吧,我曾經說過,自70後起,在文學書寫中,父親就失蹤了,不是去了遠方就是面目模糊。他不再是被尊敬、畏懼、審視、反抗的對象,他直接被屏蔽,被擱置在一團模糊的陰影裡。
而在蔡崇達這裡,父親出現了,被反覆地、百感交集地寫。這個父親,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著,全力爭取尊嚴,然後失敗,退生為孩童,最後離去。
父親被照亮了。被懷著厭棄、愛、不忍和憐惜和掛念,艱難地照亮。
在這個過程中,蔡崇達長大了。
這個長大的人,從父親開始,一個一個地,把與他有關、有緣的人照亮。他為此專門寫了這麼一本書。
西方之巫說: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的他人。
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
這就是蘇珊.桑塔格所說的人的世界。人必須在人的世界裡求取意義。
?
寫這麼一本書,是傷心的。
傷痕累累的心。
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了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著,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這是好的。
除非死心,除非讓心睡去。懷著死掉的、睡著不起的心,皮囊就僅僅是皮囊。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著、醒著、亮著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欲望和夢想。
這是多麼有意思,雖然我們到底不能確定意義。
這也就是為什麼,靈魂──中國人把它叫做心──永遠貪戀著這個皮囊。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哪一個中國人真的嚮往過冰冷的天堂?哪一個不是希望回到人世,希望把經過的再過一遍?
?
但這一遍和那一遍是不同的,就像醒著和睡著不同。
寫作就是再過一遍。
過一遍自己,也試著過一遍他人。
把欄杆拍遍。把心再傷一遍。
?
我不能肯定這本書是什麼,我甚至不能肯定它是小說還是自傳,但我知道它不是什麼。它不輕鬆不愉快不時尚甚至也不「文學」──文學沒有那麼重要,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學是輕的。蔡崇達寫得不太好的時候,還會有一點生澀的文藝腔,但當他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時,他不文藝了,他站在這裡,艱難地捫心而說。
──這時,他只是一個歷盡滄桑的少年。
一本關於「根」的書
── 作家、文學評論家 李敬澤
?
這是一部關於底部的書。
在個人的生命裡、在我們的共同生活中,那些在底部暗自運行、從根本上支撐著我們的信念;那些讓我們在有限的選擇和浩大的無常中站立著、向前走去的力量;那些讓我們最終相信生活和生命自有意義的、內心的神靈。
樹意識不到它的根,樹枝和樹葉歡快地迎向天空,但樹的生長、伸展其實來自於它的根。泥土中的力量引領我們向上。
所以,《命運》最終是關於「根」的。耐心的、千回百轉的講述,是一次遠行──向著我們的根、向著我們精神的故鄉和遠方。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