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64顆星星:《文訊》銀光副刊選集

64顆星星:《文訊》銀光副刊選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102851
一信,余光中,周夢蝶
文訊雜誌社
2023年6月29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6102851
  • 叢書系列:文訊叢刊
  • 規格:平裝 / 378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訊叢刊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當人們離開世界,都會為天上添一顆星,不同的是,作家們在地上留下了作品,同樣發出熠熠光芒。《文訊》「銀光副刊」自2009年創立,讓65歲以上老作家自由揮灑彩筆,14年累積的稿件數量驚人。此次挑選辭世的64家作品,是詩、散文、小說的百寶箱,珠玉瑩瑩,邀您共品賞。



      詩輯26家:

      一 信  丁 潁  方 艮  余光中  杜潘芳格  辛 鬱  周夢蝶  岩 上  林佛兒  林 梵  洛 夫  夏 菁  張 健  莊伯林  陳千武  麥 穗  童佑華  楊震夷  楊 濤  管 管  蓉 子  趙天儀  謝 馨  鍾鼎文  藍 雲  羅 門



      散文輯28家:

      子 敏  丹 扉  王明書  王牧之  王家誠  何偉康  秀 陶  季 薇  林莊生  芯 心  邵 ?  姚宜瑛  秦 嶽  張拓蕪  曹又方  梁丹丰  莊 因  郭良蕙  陳司亞  陳冠學  傅林統  喻麗清  景 翔  童 真  楊念慈  趙玉明  趙 雲  謝輝煌



      小說輯10家

      王令嫻  段彩華  師 範  高鳳池  張 放  畢 璞  郭嗣汾  黃美之  廖清秀  鄭清文





    ?


     





    〈序〉隱 地? 文壇懷人集

    目次



    輯一 詩

    一 信?? ?大樹飛了──敬懷詩人余光中先生

    丁 潁?? ?說心

    方 艮?? ?大明湖畔

    余光中?? ?沙糖橘

    杜潘芳格?? ?過年喜樂詩

    辛 鬱?? ?地址本

    周夢蝶?? ?止酒二十行

    岩 上?? ?留言

    林佛兒?? ?河居

    林 梵?? ?太空人──給陳建忠

    洛 夫?? ?灰的重量

    夏 菁?? ?詮釋�我不知道

    張 健?? ?你去了那兒──懷念亡兒小嵐

    莊伯林?? ?櫻子

    陳千武?? ?詩刊封面印象

    麥 穗?? ?懷念《明天》──參觀「台北文青生活考特展」後感

    童佑華?? ?雁聲

    楊震夷?? ?書懷二首

    楊 濤?? ?山中黃昏

    管 管?? ?雕刻自己的刀子

    蓉 子?? ?樹的舞姿

    趙天儀?? ?現代詩的啟蒙者──懷念葉泥先生

    謝 馨?? ?水泥森林

    鍾鼎文?? ?梅河滄桑懷周瑜──七絕二首附序

    藍 雲?? ?乾河

    羅 門?? ?詩國藝術世界絕世的愛



    輯二 散文

    子 敏 ?? ?散步植物園

    丹 扉?? ?二八年華

    王明書?? ?訪怡之老姊

    王牧之?? ?銘記父親溫暖的愛

    王家誠?? ?紀念結婚五十一週年 給雲

    何偉康?? ?水世界歸來

    秀 陶?? ?暮年憶舊 輯之一 知了

    季 薇?? ?夜戲

    林莊生?? ?追憶1947年的環島之行

    芯 心?? ?大時代.小故事

    邵 ??? ?公園素顏

    姚宜瑛?? ?華燈下的盛宴

    秦 嶽?? ?洗腎記

    張拓蕪?? ?我怎樣認識趙老大的

    曹又方?? ?人間夕照

    梁丹丰?? ?秋的詠嘆調

    莊 因?? ?自求多福

    郭良蕙?? ?有感

    陳司亞?? ?逛胡同 看王府──兼論和坤

    陳冠學?? ?一日

    傅林統?? ?溪州春曉

    喻麗清?? ?紅皮箱:一個未完成的夢

    景 翔?? ?泥漿歲月

    童 真?? ?失落的照片

    楊念慈?? ?鄉愁兩種

    趙玉明?? ?鄉下孩子的台灣夢

    趙 雲?? ?基度山恩仇記的舞台

    謝輝煌?? ?歌響從前──秋水伊人



    輯三 小說

    王令嫻?? ?黑豆

    段彩華?? ?二十年後

    師 範?? ?那個暖暖的下午

    高鳳池?? ?蔬園物語

    張 放?? ?思想起

    畢 璞?? ?生日快樂

    郭嗣汾?? ?一張泛黃的紙條

    黃美之?? ?極短篇小說兩則

    廖清秀?? ?再婚

    鄭清文?? ?求龜





    ?





    主編序



    文壇懷人集

    隱地




      這是一本懷念老作家的書,這也是一本文壇懷人集。



      過去的人都說,人離開世界,都變成天空的一顆星,文人也一樣,他們遠去,為天上添了一顆星,更不同的,文人也在地上留下了他們無數的作品,每一篇作品,都是一盞燈,照亮著路,協助我們前行。



      展讀本書,更讓我們仰望天空,想尋找他們是哪一顆星?滿天星,亮晶晶,《64顆星星》一方面讓我們仰望天空,一方面低頭沉思,不管我們讀了《64顆星星》中哪一篇作品,這些過去的文壇前輩,彷彿立即都重新活在我們眼前,每個人的音容笑貌也讓我們回想,回想過去他們還在世時的種種往事。



      讀者之中,一定有些還記得:當他們在世時,或許聽過他們的演講,或許在某一個場合,曾經見過他們,甚至參加過他們的新書發表會,更說不定,你書房裡還留著他們之中的某位作家的簽名書。



      就我個人來說,對有詩、散文或小說在書中出現的六十四位作家,幾乎五分之四,都曾見過面,通過電話或寫過信。在五○、六○或七○年代,甚至八 ○年代初,不像現在,大家都人手一機,或以電子信互傳音訊,在我們的年代,一切都以紙或筆進行溝通,那是寫信的年代,打電話的年代,人或許還未見到,但彼此已魚雁往返,成為筆友、文友,或者,人雖未見,但慕彼此名,竟然在電話裡對起話來,說著、說著,後來真的見了面,甚至演變成一輩子的好友、老友。



      像我自己,由於青壯年代,就有機會編書,譬如編《這一代的小說》(大江.爾雅),編早年的《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仙人掌.爾雅)以及參與文星書店、協助蕭孟能先生編選「文星叢刊」中一套「青年作家選」,所以在六○、七○年代就不停和作家寫信,像本書中的王令嫻、段彩華、邵?、鄭清文、王家誠、趙雲……可說都是我還被稱為「文藝青年」時期,就不停寫信的對象。



      後來自己成立了「爾雅出版社」,寫信的範圍無形中擴大,譬如郭良蕙、張拓蕪、姚宜瑛、喻麗清、曹又方、洛夫、管管、蓉子、景翔……都成了爾雅作家,關係更進一步,除了文友、筆友,還是共同合作出書的伙伴。



      這些老前輩、老朋友都是我生命記憶的一部分,如今重新拜讀他們的作品,升起無限懷念,曾經,當文友和文友聚在一起,每當彼此投緣,談話得到對方共鳴,總是會說:我們是一國的。



      是的,許多文友在「純文學」林先生家客廳因歡聚而相識時,尤其喜歡說:「我們是一國的」,可見早年文人多麼珍惜緣分,偶有意見相左,彼此也有吵架之時,但吵過立即又聚在一起,不知為何那個年代,總是只想朋友的好,把每一個朋友都看得無比重要。



      細讀本書,我尤其在前輩作家中讀到早年的文人相重,譬如趙天儀懷念葉泥先生的〈現代詩的啟蒙者〉:



      綠原的《童話》

      曾經是楊喚的啟蒙讀物

      葉泥的《楊喚的生平》

      曾經是楊喚童詩的傳播者

      

      當紀弦說現代詩的火種是他帶來的

      鍾鼎文說:「那我們算什麼呢?」

      他說以「藍星」來象徵

      每一位詩人佔有一個天空的星座



      葉泥評介里爾克、紀德

      譯介日本岩佐東一郎

      以及古爾蒙的田園詩

      那一系列的給西蒙的情詩香頌



      您以《現代詩》的輔佐者支持紀弦

      您以《藍星》的摯友支持覃子豪

      您以現代主義的火把投入《創世紀》的革新

      您是《南北笛》、《復興文藝》戰鬥的伙伴

      您是《笠》的諍友,諄諄善誘的長者



      趙天儀,一九三五年生,比我大二歲,自己是臺灣大學教授,著名詩人,他卻如此尊敬他的前輩──一九二四年生的葉泥先生。



      本名戴蘭村的葉泥,河北滄縣人,最初寫詩,五○年代開始翻譯紀德的《凡爾德詩抄》,著有《紀德研究》及導讀紀德的《地糧》,論述《里爾克及其作品》,先後在高雄「大業書店」和「大舞台書苑」出版,是七○年代影響深遠之書。



      此外,詩人一信,亦以詩,譽揚詩人余光中,說余是一棵大樹,樹苗來自大陸,培育成長於苦難時期的臺灣。



      光中先生,是詩壇泰斗。收在本書中的〈沙糖橘〉,是一首詠物詩,雖僅短短十六行,詩藝出神入化,登臨絕頂;另有「詩魔」之稱的洛夫,收在書中〈灰的重量〉,雖是小詩一首,硬是不同凡響,「詩仙」、「詩魔」,都令人無限懷念。

    ? ?

      作家都懷舊,譬如長住舊金山的喻麗清,她的〈紅皮箱:一個未完成的夢〉,短短三千字,卻刻畫了兩位讓她懷念的朋友──一個來自臺中埔里懂梅樹、梅子、梅醋和梅酒的「她」──以及另一位叫柯由喜的女子----兩個人都留下了令人悵然的故事。這人世間處處有情,卻也時時有無常憾事發生著。喻麗清的小品和散文,向來寫得動人,可這樣一支好筆,二○一七年就揮揮手,離我們而去。



      喻麗清去了哪裡?她必然和埔里女友和柯由歡喜地聚在一起。



      因為埔里女子臨行匆匆,臨終她還對喻麗清說:「我先去給你們探路,安排好了等你們。」



      一九三四年生的陳冠學,散文別樹一格,他的〈一日〉,是智慧的思索,他說:



      每個人的每一日就是每個人主演的一幕劇,這些劇,有先寫就劇本的,有隨機演出沒有劇本的,概括地言之,這些劇所演的,不外是「悲歡離合、榮辱得失」八個字。



      把人的每一日當成一幕劇來演,親愛的朋友啊,「八個字」的人生劇目,你要選擇哪一個字?人生像一艘船,航行的目標或許自己無法掌控,但總要設法不要觸礁啊!



      透過張拓蕪〈我怎樣認識趙老大的〉一文,不但讓我們認識了詩人一夫,也讓我們認識了報人趙玉明。而一夫即趙玉明,為人四海,且古道熱腸,文藝界朋友都尊稱他一聲「趙老大」。趙老大還有一伙「同溫層」時代諸好友──如詩人辛鬱、畫家楚戈、小說家尼洛等。



      趙玉明(一九二八∼二○二○),湖南湘陰人,著有《學徒辦報》和《筆墨因緣》,二書均由《文訊》雜誌社出版。



      話說民國四十九年,張拓蕪還在臺南三分子營房當上士駕駛士,一個駕駛士,每天要擦洗大小兩部軍車,沒有一天可以逃避,這是每個駕駛兵的任務和宿命。那年張拓蕪已經三十二歲,大兵一個,無隔宿之糧,再怎麼樣的陋室,也沒有一間屬於他,在如此茫茫人海,怎麼可能找得到女友,結婚更是夢想。他感覺自己的日子過得如死陰谷,毫無生氣和指望。



      於是他天天申請調職,一次又一次,上層就是不批准,那年頭,阿兵哥想從野戰部隊調職,難如登天,但他不死心,再申請,又申請,到了第七次,他終於被調職到林口義士村,是國防部一個心戰單位,在那裡,他遇到了上尉軍官趙玉明,就是詩人一夫,從此成為他後來的直屬長官。



        一向待人熱情的「趙老大」,當然善待張拓蕪,才會成為張拓蕪心中永遠的「趙老大」。



      此文也流露了軍中的袍澤情深。後來趙玉明被派調到馬祖電台,他也把張拓蕪帶到馬祖,一同工作,四年半後,張拓蕪到了退伍年齡,由於沒有學歷,也無人事關係,趙玉明想盡辦法為他覓得一個小小職位,沒想到就在報到日前一天中風昏迷,從此成為殘障人士;之後一切奔波艱辛之路,也都是「趙老大」在幕後鼎力相助。總算最後把張拓蕪的老命救了回來,才有後來寫「代馬五書」的張拓蕪。



      關於智慧,曹又方在〈人間夕照〉中,亦有一句話:



      「善處老年,比諸苦澀的成長期還難,因為失去了莽撞這項武器。」



      曹又方的話尚未說完,她接著又說:



      「有趣的是,儘管活得孤獨寂寞,而且愈老愈悲慘,落入了哀傷的洪流,卻也不肯讓自己進入永眠。」



      《野風》時期就名滿文壇的師範,他寫的〈那個暖暖的下午〉,是一段典型的「老派愛情」。一對因國共內戰逃難失散的青年情侶,想不到四十年之後在臺灣終於聯絡上了,但男已婚女已嫁,且各有子女。



      師範把小說時間壓縮在一個下午,地點在一家百貨公司地下室的餐廳,表面上看來,這是極為普通的一個老先生和一個老婦人在話家常,暗地裡,透過師範的筆細細舖陳,小說的背後暗潮洶湧──原來這是一個大時代的悲劇,兩人雖早已各自來到臺灣,但彼此就是得不到訊息,成為兩個互相等待的人。



      無情光影日復一日的移動,他們終於向命運低頭,分別成家立業;但「時間之神」,似乎最後還要考驗他們,又讓他們在「偶然」的機緣見了面。



      小說的結尾,是當年「長髮為君剪」的一束長髮,男方租了保險箱整整珍藏四十年。利用這樣一個飯局,男方將女方的一束秀髮還給了她,這也是女方後半生的心願。兩人自此安心的吃了一個午餐,互道珍重,並祝幸福。



      這不是古典的「還君明珠雙淚垂」,這是現代版的「倫理大放送」。



      童真,是這麼好的一位小說家,在本書中的〈失落的照片〉,雖是一篇散文,卻也是一部長篇小說的絕佳題材,從一張失落的父親照片說起。童家是「大宅門」,從祖父起,就家大業大,「童涵春堂」中藥號當年在上海鼎鼎大名,日進斗金,童真祖父,因此將事業的觸鬚伸展到各行各業,如錢莊、糖業、南貨行、桐油店、五金店等,祖父六個兒子,當然都派上用場,偏偏童真的父親只喜歡寫毛筆字,練書法,不得已當上了「錢莊」經理,過的是「夢與現實」脫節的生活,但童父仍為童家守住財富,且家訓嚴格,不准孩子染上睹博和吸鴉片的惡習。



      可嘆的是,民國初年,有錢人家以吸大煙為尋常,果然,童家「大宅門」和祖父手創的「童涵春堂」後來龐大的家產都被二伯父的孩子們輸光了、抽光了。



      一個長篇小說的故事,童真以散文之筆,娓娓道來,這是童真的家族史,也是童真個人的成長史,當然寫得傳神之至,童真向來筆藝高超,在前輩作家中,童真這位了不起的創作者被我們忽略了,她沒有林海音或琦君的光環,是童真個人的遺憾,也是文壇的遺憾。童真將近二十部長篇小說,如《古香爐》和《車轉轉》都有可觀之處,可惜未能在主流出版社出版,加以她本人對名利淡泊的性格,未引起評家注目,連帶的,廣大的讀者也和她擦身而過。



      六十四顆天上的星星,他們留在人間作品裡的智慧和對人世的深情,哪裡是區區數千字說得完,我很高興也珍惜《文訊》編輯同仁給我機會,主編這冊老作家的作品選集,也謝謝楊宗翰、杜秀卿和蘇筱雯,體諒我視力弱化,分別就詩、散文和小說,幫我做了辛苦的初選──《文訊》「銀光副刊」起自二○○九年,就為六十五歲以上老作家開闢新園地,十四年累積的稿件數量驚人,無法容納在一本「精選集」中,此次只好先在仙逝的七十七家作品中挑選,到我手上,又淘汰了一部分遺作,最後選擇六十四家作品各一篇,將來如有機會希望再出版第二第三集。



      書中作品,都是老作家生前交給《文訊》「銀光副刊」的寶貝,寫了一輩子,寫到晚年,迎接他們的,居然是發表園地日見稀少,難得《文訊》肯專為我們特闢一塊珍貴園地,才讓文學的不老花朵繼續盛開。



      無論詩、散文、小說,本書內的每篇作品確實是一個百寶箱,琳瑯滿目的珠寶俯拾即是,親愛的讀友,請大家珍愛前輩文人,留下彌滿於書中的傳統風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