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穿越時光見到你:36場歷史縫隙的世代對話

穿越時光見到你:36場歷史縫隙的世代對話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102868
林立青,朱宥勳,楊富閔
文訊雜誌社
2023年6月29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6102868
  • 叢書系列:文訊叢刊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訊叢刊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文訊》經典專題,原刊於2018年8月號∼12月號(394∼398期)的「穿越時光見到你」,展現了宏大的世代對話企圖,邀請出生於1980、1990年代的作者,使用「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館藏,以不設限的文類創作,揣想前人、書寫故事,與台灣文學前輩對話。此次正式集結出版,再現青年世代作家與經典作家作品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文章作者(新世代作家)�致敬對象(前輩作家):

      利文祺�陳虛谷  朱宥勳�張道藩  徐禎苓�王白淵  徐珮芬�謝春木

      熊一蘋�郭秋生  謝宜安�王夢鷗  楊 婕�沉 櫻  陳柏言�吳漫沙

      楚 然�廖漢臣  馬翊航�孫 陵  謝宜安�魏子雲  神 神�子 于

      鍾秩維�周金波  馬翊航�紀 剛  楊?子�楊千鶴  陳令洋�羊令野

      陳令洋�葉 泥  莊子軒�方 思  徐珮芬�夏 菁  蕭鈞毅�張彥勳

      楊富閔�潘 壘  李奕樵�田 原  林立青�張拓蕪  翁智琦�童 真

      徐禎苓�張漱菡  李奕樵�大 荒  廖宏霖�貢 敏  蔡旻軒�吳望堯

      莊子軒�張 放  陳柏言�顏元叔  利文祺�水 晶  朱宥勳�尉天驄

      蔡旻軒�唐文標  林立青�杏林子  蕭鈞毅�蔡源煌  廖宏霖�黃 凡

    ?


     





    〈序〉楊宗翰? 身居歷史縫隙,想像文學可能



    輯一 熾烈的足跡

    利文祺?? ?禮物邏輯看日治時期的社會結構──以陳虛谷的小說為例

    朱宥勳?? ?圖書館的某一午後──在「道藩樓」醒轉的夢

    徐禎苓?? ?行路難──王白淵的盛岡與上海

    徐珮芬?? ?謝春木:斜槓青年和他的那塊紅布

    熊一蘋?? ?江山樓的那個郭秋生

    謝宜安?? ?拾荒者言──夢鷗先生的小說課

    楊 婕?? ?沉櫻:戀愛時應該想到死

    陳柏言?? ?蓬萊片景──吳漫沙與《風月報》

    楚 然?? ?廖漢臣:獲得廣茫的園地

    馬翊航?? ?留(不)住一切親愛的──孫陵的故事

    謝宜安?? ?來自島上的淘金者──魏子雲《金瓶梅》研究其後

    神 神?? ?公路草叢旁的光亮水聲──論子于



    輯二 狂熱的靈魂

    鍾秩維?? ?志願與志願之間──重讀周金波

    馬翊航?? ?顯現幽靈──紀剛與他的《滾滾遼河》

    楊?子?? ?楊千鶴與花開時節與我

    陳令洋?? ?詩歌隊長羊令野的蝶之美學

    陳令洋?? ?碑牆上貼了一封信──葉泥的書法、翻譯與現代主義

    莊子軒?? ?方思:蔭影中的獨行者

    徐珮芬?? ?祕密森林的指路人── 夏菁和他走出的小徑

    蕭鈞毅?? ?張彥勳:衰老的少年之眼

    楊富閔?? ?潘壘的方法──從小說《安平港》到電影《情人石》

    李奕樵?? ?田原:與栩栩如生的回憶們玩耍

    林立青?? ?張拓蕪:最後的老兵

    翁智琦?? ?童真:在荒野種花的女人



    輯三 不滅的薪火

    徐禎苓?? ?難忘,一九五二──張漱菡的那些年

    李奕樵?? ?大荒:一片巨大的荒野

    廖宏霖?? ?一場並不孤單的獨腳戲──存在的書寫 ,不存在的貢敏訪談

    蔡旻軒?? ?那不純然是吳望堯式的放縱

    莊子軒?? ?張放:一生赤誠不輟的筆耕

    陳柏言?? ?「狠」的哲學──顏元叔與他的文學評論工程

    利文祺?? ?水晶:舊時代的人物們

    朱宥勳?? ?帕米爾的某一午後──尉天驄與《筆匯》的追尋

    蔡旻軒?? ?幸而唐文標永遠學不會冷漠

    林立青?? ?以身為度的生命之歌──杏林子的另一種讀法

    蕭鈞毅?? ?蔡源煌:因愛而寂寞

    廖宏霖?? ?小說再實驗──續寫黃凡的〈小說實驗〉







    ?






    主編序



    身居歷史縫隙,想像文學可能

    楊宗翰




      文學的世代之爭,在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冷門議題。其中固然有新世代作家欲爭取話語權的雄心,也可見每個世代面對「前行代強者」時必然閃現的焦慮。在進化論思維主導下的文學史書寫,尤其喜好「唯新是尚」、「由單一到多元」這類不太經得起檢證的標籤,並替讀者尋找(抑或發明)一個又一個宣洩的出口。但在各個世代之間,必然都得「爭」個不停嗎?我們對文學史的想像,能不能不要只停留在單一、單薄且單線的進化論上?立足當下的最新世代,可否嘗試重組前賢的記憶及脈絡,融合甚至拼貼出各個過往世代作家們的逝水年華、未盡之志?用想像對話替代隔空筆戰,會不會是網路時代另一種可能的解答?



      類似的起心動念,便曾經展現在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文訊雜誌社企畫執行的「二?一七台北文學季」。這項活動以「你我的文學世代」為講座主題,由中生代小說家駱以軍擔任策展人,邀請到不同世代的寫作者同台對話。誠如駱以軍在活動手冊中所言:「文學恰正是擁有記憶之河,篳路藍縷踩過足跡的前輩,和帶著新感覺、新思維,正在當下文學空間突圍,開創下一輪文學景觀的年輕創作者,他們跨世代生命浪潮之拍擊,形成的波光瀲影。這既是新舊世代間的對話,記憶互補,誤解與牢騷,理性的辯論與感性的說情,也是不同文學時光,不同文學史章節,色彩斑斕的百衲被。」我則以為:各世代作家跟每個人的生命一樣,本不該有朱天心小說《古都》開頭那一句「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般的感嘆。每個人的記憶都該算數——無論左右統獨、高低尊卑,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探索與展現更宏大的新舊世代對話企圖,二?一八年八月起《文訊雜誌》主動策劃了名為「穿越時光見到你」的專題(自三九四到三九八,連續五期)。這個專題一次邀請了二十位出生於一九八?、九?年代的台灣青年作家,不設前提、不受拘束、不限文類,嘗試以文學創作與三十六位前行代作家「對話」。本書即完整收錄了這三十六篇身居歷史縫隙,想像文學可能的創作成果,並且特意整理出青年作者與前輩傳主的各自出生年:



      青年作者  出生年  前輩傳主  出生年  青年作者  出生年  前輩傳主  出生年

      徐珮芬   1986   夏 菁   1925   利文祺   1986   陳虛谷   1896

      蕭鈞毅   1988   張彥勳   1925   朱宥勳   1988   張道藩   1897

      楊富閔   1987   潘 壘   1926   徐禎苓   1987   王白淵   1902

      李奕樵   1987   田 原   1927   徐珮芬   1986   謝春木   1902

      林立青   1985   張拓蕪   1928   熊一蘋   1991   郭秋生   1904

      翁智琦   1985   童 真   1928   謝宜安   1992   王夢鷗   1907

      徐禎苓   1987   張漱菡   1929   楊 婕   1990   沉 櫻   1907

      李奕樵   1987   大 荒   1930   陳柏言   1991   吳漫沙   1912

      廖宏霖   1982   貢 敏   1930   楚 然   1990   廖漢臣   1912

      蔡旻軒   1989   吳望堯   1932   馬翊航   1982   孫 陵   1914

      莊子軒   1908   張 放   1932   謝宜安   1992   魏子雲   1918

      陳柏言   1991   顏元叔   1933   神 神   1990   子 于   1920

      利文祺   1986   水 晶   1935   鍾秩維   1987   周金波   1920

      朱宥勳   1988   尉天驄   1935   馬翊航   1982   紀 剛   1920

      蔡旻軒   1989   唐文標   1936   楊?子   1984   楊千鶴   1921

      林立青   1985   杏林子   1942   陳令洋   1991   羊令野   1923

      蕭鈞毅   1988   蔡源煌   1908   陳令洋   1991   葉 泥   1924

      廖宏霖   1982   黃 凡   1950   莊子軒   1988   方 思   1925



      雖說名為雙方「對話」,實則青年作家跟資深前輩間根本未曾見過一面。這些比文章作者大上好幾個世代的「傳主」,若非隱居,就是失聯,而更多的是早早升上了天堂。所以這三十六場「世代對話」,需要的是作者的大量閱讀、大膽想像,或佐以對前輩作家家屬及作品研究者的採訪,方能真正達到「穿越時光見到你」之目標。這裡就更看得出來,文訊及其附設「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按:以下簡稱資料中心)的價值——擁有數量龐大的書籍雜誌、珍稀的作家書信手稿,以及文學人際網絡和資訊服務專業。這二十位受邀的優秀青年作者,遂能藉資料中心之助,揣想前賢,故事書寫,從無到有,完成一篇又一篇「對話」的成果。



      五年前我有幸受託,參與「穿越時光見到你」專題設計及作者邀約的部分工作,也因此能比一般讀者早一步讀到,這些每篇約莫四至五千字的正文,佐以略抒關於傳主二三事的三百字側記。我從中深切體認到,二十位青年作家對此次邀稿,於資料端的挖掘之勤、探索之奇,絕不少於他們在書寫技藝上的用心鑽研。今日看來,那次專題企劃恰好展現了四十年來《文訊雜誌》和資料中心,在文獻蒐羅上的獨門優勢,與對「扶老攜幼」的長久堅持——這在台灣、乃至全球的中文文學雜誌裡,恐怕找不到第二家。而對一般讀者來說,更重要的或許是:這三十六篇都是精彩、動人的好看故事。新舊世代之間的對話,在此彷彿以文字為針、用想像作線,嘗試讓斑斕記憶在交織互補中得以顯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