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如何面對自殺情結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如何面對自殺情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07307
杜秀娟
健行
2023年7月3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207307
  • 叢書系列:I健康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健康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這是一個自殺者遺族尋找一百零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的作品。



      自殺是人世間的悲劇,被留下來的人如何面對這永恆的空缺﹖當生命景況不復從前,我們如何停留在這個人生,繼續活著﹖當我們想跟隨逝者的腳步而去時,怎麼辦﹖



      自殺在人間是個禁忌,被留下來的人被稱為「自殺者遺族」。他們的身心健康因遭逢親友自殺有著結構上的弱化,需要特別的照護。也因為年歲的增長,面臨的考驗與需要因為環境與資源有所調整,已不是哀傷輔導可以涵蓋,而是如何與這個經驗共處。



      作者二十年前失落至親,在這個曾經可以殺死她的至痛苦楚當中翻滾,從急性的悲傷混亂期,到面對永恆的空缺,從臺灣去了英國,在命運的推波之下,再次回到臺灣來。面臨回到自殺現場的種種不可能,她的靈魂指點一條道路,要她從生活之中,每天找到一個理由活下來,來對治生命被重創之後的荒蕪與枯乾,進行深層的整合與爬梳,重新找回生命力量與養分。



      這是臺灣第一本自殺者遺族公開親身經驗的全書,期許本書能夠喚起社會大眾對這議題的重視,更希望能感動被卡在暗黑世界的受傷靈魂,能夠找回對生命說「是」的勇氣。



    ?本書特色



      ★?? ?清除對自殺者和其遺族的污名化,讓類似經驗的讀者可以共鳴。

      ★?? ?臺灣第一本自殺者遺族公開親身經驗的全書,與你分享最悲痛的心情以及被留下來的人該如何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名人推薦



      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與督導、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釋惠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呂旭亞? 心理學博士、榮格分析師、林綺雲?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周昕韻 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諮商心理師、洪素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夏一新?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院長、張凱理? 臺北榮總桃園分院支援醫師/竹北臺齡身心診所主治醫師、張翠華? 桃園市生命線主任、楊金章? 汐止152靈糧堂牧師、賴聲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創院院長及教授、編劇、導演、賴念華?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系? 退休教授? 暖心推薦



      以喪子的母親身分,勇敢敘說發生的一切,盼望遺族能有自在現身的空間,也企圖清除對自殺者和其遺族的污名化。讓讀者類似經驗可以共鳴,讓關心此議題的陌生的路人可以佇足反思。──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與督導



      用第一人稱,以日記的方式寫下,光是這點就值得敬佩!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是雪赫拉莎德(Scheherazade)為了活下去並拯救眾阿拉伯少女的傳說。

      一百零一個活下去的理由,是秀娟為了活下去的真實記錄!──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



      本書提供了我們各種活下去理由的敘述,可讓我們學習珍惜現有的一切,也讓我們學習如何給予自殺者遺族多元多思考空間,有感此意,特予推薦,並為之序。──釋惠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


     





    推薦序 沉重之後──脆弱與勇氣/鄭玉英

    推薦序 加一!世間情!/方俊凱?????????????????????? ?

    推薦序 生命終點的多樣性/釋惠敏

    前言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與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因緣

    關於書寫的體例

    最後……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

    繼續走下去

    負傷的遺族

    關於創傷後正面發展的理論

    兩個正面發展的案例



    ?





    推薦序



    沉重之後──脆弱與勇氣

    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與督導




      有人自己結束了生命,造成了遺族。



      當事人「選擇」中斷了自己的人生,給身邊遺族留下無預警的斷裂,震驚和深長的傷痛。「到底為什麼?」



      有人留下遺書,有人無言離去。但誰也無法獲知那一刻,他的心中想著什麼。



      自殺,永遠不能鼓勵,一定要努力防治,卻永遠無法完全預防和避免。憂鬱是最明確而說得通的理由,情傷是常有的刺激;未成年的孩子?留下的更是難解的謎團。



      最難承受是父母,兒女是自身所從出,由自己體內生出,又自選死亡,當然覺得有一部分自己隨之死去。然而,任何一個親近的遺族都不禁要想:



      「難道我不是你願意活下去的理由?」



      「原來我不值得你為我忍耐人生。」



      「到底我做錯了什麼?多做了什麼?少做了什麼?」



      「到底你的離去跟我有關聯嗎?」



      專業助人工作者如果也成了廣義的自殺者遺族,那是另外一種角度的煎熬。還在服務期間,尚未結案,當事人就走上絕路,留給專業工作者的憤怒和自責也是無比沉重。



      無從究責 ! 是當事人自己壓下按鈕。



      不能怪罪遺族,那對他們太不公平!



      不能怪罪當事人,他只是痛苦到無法承受或當時頭腦不清……



      也許沒有人有意怪罪,只是在一團痛苦困惑當中,口出流言,透露了怪罪的言詞。

     

      或是因為心疼自殺者,而噴出責難的口水;或是因為心疼遺族,而責怪了逝去的靈魂。



      或是為了教育和自殺防治的目的,無意間帶出對自殺的污名化,這污名化豈非傷口灑鹽?



      當然絕無惡意,只是出於關懷。



      死後生命無人知曉。各個宗教都有其教義之下的對自殺的論述。由於對生命的詮釋,因而多半的自殺論述是嚴峻的。秀娟有一個悄然呼聲「盼望有個良善的神哪!」相信天地人神都聽見了。應該還要加上能穿透苦難,看出神善良的眼光吧。所深愛的當事人是否會因自殺而永在地獄火湖裡燃燒?這想法是怎樣折磨著遺族的心?筆者參考一下天主教觀點,《天主教教理》摘要指出:



      一、神把生命委託給我們,我們是生命的管理員,不是生命的所有人。應對生命負責,不得擅自結束生命。



      二、自殺違反人性保存和延續生命的自然傾向,也違反對自己應有的愛心。



      三、故意幫助自殺,是違反道德律。而嚴重的心理錯亂、憂慮,或對考驗、痛苦、折磨的巨大焦慮等等減輕了自殺者的責任。



      四、我們不應對一個自我了結生命者的靈魂獲救失望。神能夠運用唯有祂知道的方法,給他們安排懺悔得救的機會。



      五、教會總要為自殺者祈禱。



      也許,只有天主知道自殺者的內心深處是什麼狀況,是否迷失,何時獲救。我們的譴責是不公平也沒意義的。



      秀娟在英國完成了自殺者遺族的博士論文《自殺情結──以敘說與劇場方式的遺族研究》,在這本冊子上卻決定勇敢出櫃,不再躲在研究者的面具後面,而忠於自己的經驗。以喪子的母親身分,勇敢敘說發生的一切,盼望遺族能有自在現身的空間,也企圖清除對自殺者和其遺族的污名化。讓讀者類似經驗可以共鳴,讓關心此議題的陌生的路人可以佇足反思。



      秀娟的出櫃與赤裸陳述,展現出脆弱的勇氣。世界上有兩種脆弱,一種是被迫,一種是自選,遺族被迫成為遺族,卻可以自己選擇哪一種脆弱。脆弱的躲藏絕對值得尊敬,那是一種生存之道;脆弱的赤裸展現也值得尊敬,那份透明帶來更深的通透。



      我與秀娟是舊識也是專業同道,明白她在劇場的繽紛和傷痛折翼之後的掙扎。我本人也是自殺者遺族,家姐在醫院病房自盡,是近五十年前的往事,卻改變了我的一生,催促我轉行成為助人工作者,我自身經驗也常常在陪伴類似經驗朋友時成為內在資源。



      作者述說著存活不易,她未作辯證分析,只是真誠脆弱的喃喃獨白,找出一個又一個活下去的理由。我反覆閱讀,只覺得意猶未盡,似乎作者會有續集在未來出現,在足夠時間哀悼之後,帶出重新展翅的劇場經驗,和轉化的論述。我且拭目以待。



    加一!世間情!

    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




      無論如何,秀娟要出版書,我都要幫她寫序!



      這是非常複雜又難以說明的感受與想法,如果真的要給它一個詞,那最好的詞也許就是秀娟所說的「自殺情結」。



      認識秀娟,源自於我在馬偕紀念醫院辦了醫療機構內的第一個自殺者遺族團體。二○○五年春天,我在西雅圖第一次參加美國自殺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的年會,其中有一整天,我參加自殺者遺族的研討會──以專業遺族的身分參加。二○○五年冬天,我在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成立後,就開始開辦「自殺者遺族說故事團體」,以一位身為精神科醫師的專業遺族身分開辦,所以我從來沒有在遺族團體中穿過任何一次醫師袍。



      秀娟,二○○六年來參加團體,不只參加一個梯次。



      一轉眼也已經十七年!真是漫長!卻又好像是昨日一般!



      我其實和各位讀者一樣,透過「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才真正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對遺族而言,要遺族說出發生了什麼「事實」,太殘忍了!不說,又太痛苦!



      發生的事情,也不僅僅是「故事」兩個字就可以帶過,但是,我也找不到更恰當的詞。總之,我就是聽!



      如今,可以看,彌足珍貴,也敬佩萬分!



      用第一人稱,以日記的方式寫下,光是這點就值得敬佩!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是雪赫拉莎德(Scheherazade)為了活下去並拯救眾阿拉伯少女的傳說。



      一百零一個活下去的理由,是秀娟為了活下去的真實記錄!



      這本書的最後,秀娟問:



      你願意愛我嗎?你願意愛我們嗎?身為自殺者遺族,這是我最深的渴望。



      耶穌問祂的大弟子彼得:你愛我嗎?



      萬般自那時

      珠?憶難遺

      時時度日日

      世間情加一



    生命終點的多樣性

    釋惠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




      二○○三年,秀娟在北藝大就讀研究所時,遭逢孩子的自殺,當時我在北藝大擔任教務長一職。她曾來找我,想了解自殺之後孩子的處境,與作為一個母親要如何因應與面對。二十年後,她將失落的經驗寫了一本書,詢問我寫序的可能性。敝人拜讀此書文稿,覺得這是一本扣人心弦、寓意深遠的書。



      秀娟在經歷過自殺失落的痛苦後,從二○二○年七月一日之「一杯澄黃的花草茶」的理由,到十月九日「選擇為他的自殺活著」的理由,把自己療癒的過程記錄整理,提供「矛盾療法、保持希望、與痛苦為友、使用象徵符號、宣告」五種療癒手段,以及當代心理學關於創傷後正面發展的兩派理論(創傷後成長、韌性),兩個正面的案例,來詮釋與協助人們如何因應傷痛困境。作者將自己的經驗結合研究成果,創作出這本頗具特色的書籍,有幸拜讀,獲益匪淺。



      死亡一直是宗教所關注的議題,感於自殺是個具爭論性的死亡模式,秀娟希望我可以在序中簡明提出佛法的觀點,因此我不揣鄙陋,野人獻曝,提供大家指教:如同一般宗教,佛教有所謂「不傷害生命」的戒律,例如:佛陀時代,有些比丘為避免對身體貪著,修「觀身不淨」方法過度,因而「或有自殺,展轉相害,或索刀、繩,或服毒藥」的狀況,佛陀對此,制定戒律禁止,並且教導可能修「不淨觀」過度的人,應改修「觀察呼吸出入」(阿那般那,?n?p?na)的法門,以穩定身心,也可以捨離貪著與憂惱。



      佛典也有記載:有一位名為瞿低迦(Godhika)比丘因為慢性疾病因緣,多次從「心之暫時性解脫」(禪定)狀態退轉,因而在第七次得此禪定時,以自殺的方式避免退轉;對此情形,佛陀並沒有刻意阻止。另外一位名為跋迦梨(Vakkali)比丘則是病苦難忍,因而想「求刀自殺,不樂苦生」。佛陀教導應觀察身心「無常、苦,是變易法」,「若於彼身無可貪、可欲者,是則善終,後世亦善。」之後,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對此情形,佛陀也沒有刻意阻止。



      此外,約在佛陀入涅槃前半年,其第一大弟子舍利弗(??riputra)因為不忍見佛陀入涅槃,因而請求佛陀允許他回故鄉度化母親信佛而後入涅槃,而說:「如來!願世尊允許,願佛陀答應:我入涅槃的時機已到,我已捨世壽(我放棄了生命力)。」佛典記載:當時如果佛陀回答:「你可以入涅槃」,懷異心者就會說佛陀稱讚死亡;如果他回答:「不可以入涅槃」,他們又會說佛陀鼓勵繼續輪迴。因此佛陀二者都不說,而是問:「你將在哪裡入涅槃?」舍利弗回答:「在摩揭陀(Mag?dha)國那拉迦(N?laka)村內,在我出生的房間裡。」於是世尊說:「舍利弗,如你所想的及時去做吧。但今後你僧團中的兄弟再也沒有機會看到像你一樣的比丘,請給他們最後的佛法開示吧!」舍利弗為僧團作最後開示之後,以七天的時間,完成回故鄉度化母親信佛之心願,再以「師子奮迅三昧」,順、逆進入第九次禪定,然後再從初禪進入四禪。在他進入四禪後,就像旭日初生一樣,舍利弗入無餘涅槃。



      因此,對於阿羅漢聖者,佛教有所謂「留捨壽行」(主動延長或縮短壽命)的討論,若「為利益安樂他故,或為聖教久住世故」,觀知自身壽命將盡, 觀其他人無法承擔上述二種任務 ,則可發揮主動延長壽命能力。反之,阿羅漢自觀住世,對於其他人沒有特別可以提供利益安樂事,或為「病等苦逼自身」,則有可能發揮主動縮短壽命能力。 ?



      以上,我們或可管窺佛教對生命終點多樣性的看法,對於自殺有著多元的關注理解。然而在親友自殺以後,眾生面對「生、老、病、死、愛別離、冤憎會、求不得」挑戰,或說是執著「身體、感受、想像、意志、心識」等五類身心組合(五取蘊)而導致悲傷、悲痛、痛苦、不快和絕望等負面情緒。因為我們不能經常覺察五蘊身心「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對於身心的變化,產生恐懼、痛苦和焦慮等煩惱,進而引發各種不善的思惟、言語與行為,因而又導致痛苦,走不出失落的傷痛。



      對此惡性循環,我們是有「斷、捨、離」的可能性,如此了解與信心,或許比較不容易引起生命意義危機,同時我們也可多了解、關心與支持有這方面困擾的個人與家庭,我想本書提供了我們各種活下去理由的敘述,可讓我們學習珍惜現有的一切,也讓我們學習如何給予自殺者遺族多元多思考空間,有感此意,特予推薦,並為之序。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