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為什麼有人會怕貓?有人囤積成癮?讓世界身心失調的狂愛與恐懼之因

為什麼有人會怕貓?有人囤積成癮?讓世界身心失調的狂愛與恐懼之因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149720
凱特•莎莫史克爾
吳盈慧
PCuSER電腦人文化
2023年7月06日
160.00  元
HK$ 144  






ISBN:9786267149720
  • 叢書系列:Redefine 哲史思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1 x 14.8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Redefine 哲史思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為什麼有人性愛成癮?有人沉迷性騷?

    不爽就揍人,不開心就放一把火燒掉!




    怕貓、怕蛇、怕昆蟲?怕接聽電話、討厭小丑!

    不喜歡太安靜?愛蒐集,卻囤到滿屋子都是東西……

    怕髒怕汙染?太陽下山就覺得外面很恐怖!也不敢搭飛機?




    是病態迷戀,還是偏執渴望?

    是歇斯底里,還是生存本能反應?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

    不再疑神疑鬼!一本可實際參考的身心困擾說明書

    ?

    ?? 專文導讀分享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楊凱鈞

    ?

    ?? 聯合推薦    (按筆畫順序排列)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 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集體問題。

    亂買、愛說謊、想被愛、社交恐懼…都是身為人的自然反應。



    【本書看點】

    人群焦慮、酗酒、購物狂、密集恐懼……那些真實存在,讓人飽受折磨的心疾解密



    你害怕什麼?沉迷什麼?某些行為表現是病了嗎?

    電影、小說中描寫的邊緣人格,原來都真實存在!?



    手機不在身邊會焦慮!周遭太過安靜令人不安?

    用說謊獲取關注,縱慾、崇拜偶像,什麼都要洗!

    不符期待就歇斯底里;關不住,待在小空間裡就頭暈?

    東方人怕四,西方人不愛13;恐外症是疾病還是歧視?



    當愛與恐懼走向極端,於是我們不再能夠掌控自己,

    那些奮不顧身與無法停止的念頭,其實都有跡可尋。



    本書揭露了99種史上有記錄,被診斷可能是演化而來,

    也可能是在特定時代才有的社會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

    以及各種強迫性的焦慮、抑鬱、衝動、亢奮等異常行為。

    或許,正是這些瘋狂行徑讓我們的畏懼與想像得以具體,

    讓我們得以假裝每件事情都很有道理,然後繼續活下去。



    有病嗎?所謂的正常和不正常之間,是否有界線?



    【歐美好評】

    ?「本書提供許多少見的歷史資訊,網羅大量的失調症狀描述,以及用文字堆砌出來的趣味用詞,充滿諷刺幽默與驚喜,同時也揭露了不少感傷時刻。」──《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資訊量十足,內容很讓人著迷,但又有幾分驚悚。」——《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十分吸引人……內容詳細、很有啟發,是本解說人類衝動性強迫行為的趣味指南。」——《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99則讀了就停不下來的故事,從大家所熟知,到讓人出乎意料的各種恐懼,如怕蛋、怕毛、怕安靜,甚至是對每樣東西都會感到害怕,全都有!還有,你知道歐普拉怕氣球爆破嗎?」——《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訊息量足夠、獨特、聰慧。作者撰寫了多部評價很好的著作,這回列出99種恐懼與強迫行為,成就了一本特別讓人入迷的書籍。」——《科克斯書評》(Kirkus)


     





    【導讀】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楊凱鈞



    剛看到這本書時很驚訝:怎麼會有人花時間寫這麼困難的書?要先蒐集99種畏懼或癖好的主題,再探索每個主題的起源與演進。因為主題很多元,所以書寫的範圍常會橫跨不同的時空:從歷史溯源開始,引述文學或影劇作品中相關的例子;再加上目前研究與醫療的現況。這無疑是一本含金量與知識密度很高的好書,可說是相關主題的聖經;也得到英文主流媒體書評的肯定。我很佩服這位作者,難怪她能獲得重要的文學獎項。下一個問題會是:為什麼要讀這本書?誰需要讀這本書?



    本書所討論的恐懼或癖好,是和焦慮有關的表現。焦慮是我們面對生活中許多狀況的自然反應,協助我們更有效率地應對變化與風險。但過度的焦慮,無論是誘發的情境太多、或是程度上太強烈;反而會造成我們額外的負擔與不舒服。當這些不由自主、無法控制的焦慮太頻繁,顯著影響生活與功能;可能就已經是疾病的問題。疾病的存在,代表有相關的病生理失調;會需要專門的治療,包括藥物與非藥物的方式。就像許多其他疾病的患者一樣,為某種焦慮疾患所苦的人;最想問的是:我為什麼會生病?雖然目前的研究顯示:患者和一般人相比,在幾個腦區與腦部迴路有功能或結構上的異常;這些異常在治療後會往正常的方向改善。但距離我們徹底破解生病之謎,完治這類疾病;還蠻遙遠的。



    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焦慮疾患,是許多內外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結果;很難歸咎到單一成因。而且如本書所整理的:至少有99種不同的樣態。雖然它們彼此間差異很大,甚至還會互相衝突;但卻能跨越時空、種族與文化的界線,導致非常類似的焦慮表現。這一方面是突顯了人類思想與行為的豐富與多樣性,另一方面也暗示在這些不同的表現背後,可能有一些共通的致病機轉;是我們可以介入或調整的。這99種樣態,也提醒了「有病」的可能性有多大。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與各種情境,都可能會讓人有無法控制的不適。這些不適也可能是內生性的,和外在因素無關。這樣的觀點,絕對不是要把這些不適「醫療化」;簡化成「只是」疾病。而是從人的豐富與多樣性出發,人應當很難是「完美」的。我們並非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機器人:連相對簡單的機器都會出錯了,何況是複雜百萬倍的人呢!



    所以打開這本書:可以先看看那個知道的人不多,但困擾自己一段時間的問題;有沒有在那99種樣態裡面?如果有,知道原來有人也遭受和自己類似的困擾;而且數目還不少,應當會放心許多。如果沒有,可以抱持一顆開放的心;看看別人的困擾所在。雖然操煩的情境不同,但還是可以理解與互相支持。去汙名化,可以「安心」地討論這些困擾,是重要的第一步。從有類似困擾的人那邊,或許可以學到一些有用的「撇步」。也可以在造成日常生活與功能干擾時,更放心地去尋求專業協助。這本書的使用說明書:並不是拿來獵奇,看看那些「怪咖」怎麼會這樣?而是用來破除汙名化,讓人找到支持與安心的力量;更能接受與調適每個人的不完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