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羅浮宮800年:世界第一博物館神祕複雜的身世、收藏、建築、歷史全故事

羅浮宮800年:世界第一博物館神祕複雜的身世、收藏、建築、歷史全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38087
詹姆斯.賈德納
蘇威任
原點
2023年8月01日
267.00  元
HK$ 226.95  






ISBN:9786267338087
  • 叢書系列:Plus-art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lus-art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博物館/美術館









    前言│Introduction



    1 羅浮宮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Louvre

    2 文藝復興時期的羅浮宮│The Louvre in the Renaissance

    3 波旁王朝初期的羅浮宮│The Louvre of the Early Bourbons

    4 羅浮宮與太陽王│The Louvre and the Sun King

    5 廢棄的羅浮宮│The Louvre Abandoned

    6 羅浮宮與拿破崙│The Louvre and Napoleon

    7 復辟時期的羅浮宮│The Louvre under the Restoration

    8 拿破崙三世的新羅浮宮│The Nouveau Louvre of Napoleon III

    9 步入現代的羅浮宮│The Louvre in Modern Times

    10 創建當代的羅浮宮│The Cre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Louvre



    尾聲│Epilogue

    名詞釋義│Glossary

    註釋│Notes

    參考書目│Bibliography

    圖片出處│Image credits



    ?









      在敘述羅浮宮的故事時,我同時從建築、博物館和歷史三方面著手。也就是說,這本書記述了羅浮宮這棟建築物的演化歷程,從最初破土興建為中世紀城堡,到八百年後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竣工。此外,本書也關注羅浮宮這個博物館機構的起源,這座偉大博物館棲居在這棟建築結構裡已逾兩百年,館藏賦予了羅浮宮生命,有如靈魂讓身體活過來。最後,也同樣重要的是,本書深入探討羅浮宮在法國及其統治王朝歷史裡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從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經歷法國大革命,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迄於戰後。



      儘管這個故事很值得講述,但故事本身的複雜性也非同小可。建築史隸屬於藝術史,就像3D西洋棋隸屬於標準版西洋棋一樣。一幅繪畫或雕塑作品,通常是由一位藝術家在相對短的時間裡完成,只要不受外物侵擾,原始材料未變質崩解,就能一直保持在最終狀態。但是,一棟建築,尤其是一棟偉大的建築,卻動輒數百年方得以完工,且須仰仗好幾代的建築師投注心力才華,而銘刻於石材上的內容,也是歷代王室往往互不協調的奇思偏好。此外,大自然的侵蝕積年累月不曾中斷,亦不乏槍彈火炮的襲擊與戰事蹂躪。



      或許世上沒有任何單一建築能像羅浮宮展現這麼複雜又悠長的起源,它的歷史已超過八百年,至今仍在發展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成果,是五百年來約莫二十次營造計畫的產物,還不包括已遭破壞、無從回復的部分。實際上,這座建築物的歷史,必須從今日地面上可見的最早結構物往前回溯三個半世紀。



      但是歷來的建築師和業主們,卻企圖掩蓋掉如此麻煩的孕育時期,企圖說服參觀者,他們眼前所見的建築出自完整統一的計畫,是單次營造的成果。大多數遊客都是以這種方式在欣賞羅浮宮,我本人有很長一段時間,也是這麼看待這座無與倫比的宮殿。我了解它的不同部分存在著風格差異,也知道它經歷了數百年才發展成形。然而有一天,當我或許是第一百次踏上羅浮宮的地界,我突然意識到,對於眼前這棟建築的故事,我幾乎一無所知。於是我著手研究,最初的好奇心變得益發強烈,遂有您手裡這本書的誕生。



      這本書在好些方面都與我的上一本書正好相反,那本寫的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市歷史。那本書談論一個龐大的主題,一整座城市,而且研究它的人相對稀少,就算有,也極欠缺系統性,甚至研究得漫不經心。相較之下,這本書關注的是單一對象,雖然它是地球上最巨大的物體之一,但幾乎它的每一寸都經過最仔細的檢視,而且是來自最有名望、最吹毛求疵的藝術史與建築史學者的貢獻,不單是法國一地,還有來自全世界的研究者。我的專長和訓練是文化評論,而非深奧領域的研究員。我大方承認,對於資料研究我一概不與眾學者爭功,他們在這方面更嫻熟也更精通。我也十分樂於承認,三大卷的《羅浮宮史》(Histoire du Louvre)令我獲益良多,這部著作由吉妮薇.布雷斯克–博捷(Genevieve Bresc-Bautier)和紀堯姆.馮克內爾(Guillaume Fonkenell)共同編纂,而且在我動手寫書之際適時出現。書中囊括了近一百名學者的專業才學,篇幅近兩百萬字,無疑是集研究大成之著作。它主要的訴求對象是該領域的相關學者,研究範圍涵蓋了羅浮宮作為一棟建築和一所機構的歷史,包含你能想像到的所有層面。



      羅浮宮的整個西側目前呈現開口狀,朝香榭麗舍大道(Champs-Elysees)和凱旋門(Arc de Triomphe)的方向開啟,但過去曾有一座大宮殿:「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它是今日所謂羅浮宮建築群的一部分,並和其他部分實體相連。杜樂麗宮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事件中遭到焚毀。我在敘述裡會不時提起它,但用意並非為了它本身,而是為了說明它如何影響羅浮宮的演變,成為我們現在認識的樣子。



      撰寫這樣一本書,必然會提及眾多繪畫、雕塑和建築元素,遠超過一般書籍所能容納的插圖數量。但是,與其在書裡放入大量插圖,另一種可能性是,在撰寫之初便已充分意識到網路的新興現狀:書中提到的每一件藝術品,都可以不費太多氣力從網路上搜尋到,而且解析度更高,色彩更鮮麗,勝於所有紙本書籍。所以,讀者不妨多多利用此一豐富資源,來參照這些圖像。



    前言(節錄)



      在羅浮宮變成博物館前,它是一座宮殿,在變成宮殿之前,是一座城堡,在變成城堡之前,是一片土地,一片尋常的土地。法語裡對這樣一塊地有個名詞:un lieu-dit(字面義為:「一個人們口裡所說的地方」),英文裡沒有確切的對等詞。這個詞指的是,那塊地方是當地居民都知道的,也許有個名字。然而,或許是人口稀少或根本沒有人長住在那裡,地名並未記載於官方資料或法律文件裡。日後構成現代羅浮宮三大開放空間——方形中庭(Cour Carree)、拿破崙中庭(Cour Napoleon)、卡魯賽廣場(Place du Carrousel)——的那塊地,早在凱爾特人(Celts)和羅馬人的祖先從歐亞草原向西遷徙進入現代法國領土之前的好幾千年裡,人類便一遍又一遍地踩踏而過。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1980年代羅浮宮進行了大型整建計畫,形成我們今日認識的博物館樣貌,也一併在這三大開放空間下方進行大規模的考古挖掘。拿破崙中庭出土的陶器可以上溯到七千多年前,而一具死於四千多年前的人類骨骸在靠近卡魯賽凱旋門(Arc du Carrousel)附近被發現,這裡現在變成羅浮宮的巴士地下停車場。接近高盧羅馬(Gallo-Roman)時代末期,即紀元後的頭幾個世紀裡,在拿破崙中庭和卡魯賽廣場上各有一座農場,飼養牛和豬,也栽植了大量李子、梨子、蘋果和葡萄。



      在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點上,遠在法王腓力.奧古斯都(Philippe Auguste)於1191年決定在此地興建一座城堡之前,這片土地已經冠上一個神祕的名字:le Louvre(羅浮),任何對這個名稱解密的嘗試,最終都證明徒勞無功。我們確切知道的是,腓力沒有為他的城堡取名羅浮或其他任何名字,畢竟它的實際功能不過是一處提供軍隊駐紮的軍事設施而已。興建之初,它坐落在巴黎城外,數百年來,人們只用它坐落地的名字稱呼它:羅浮。



      我之所以強調羅浮的「地方性」(placeness),部分原因在於現在所有跟羅浮宮有關的事,彷彿都是為了否認或掩蓋這個極度卑微、自然出現的起源。當然,至少從十七世紀下半葉路易十四的時代開始,羅浮宮不論在整體規劃或細部設計上,都企圖展現顯出近乎超人的格局。它是地表最大的人造建築之一,從一端到另一端將近半英里長,大到人類無法從地面上以任何角度將它盡收眼底。但它也從其他層面挑戰我們的人性。儘管參觀者現在還能看到許多十七世紀的結構物,但絕大部分的建築體都是在十九世紀興建、重建或拉皮的:從這點來看,羅浮宮是一件十九世紀的工程,即使它的形式元素有很大程度屬於兩世紀前的建築美學。1857年竣工時,羅浮宮立刻成為拿破崙三世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成就,甚至它就是整個第二帝國的具體化身。當時所有跟法國文化有關的東西,都有這種超人的渴盼。這種憧憬同時表現在拿破崙中庭無與倫比的對稱性上,以及奢華的新巴洛克建築語言裡,拿破崙三世就是以這種語言重新構思整個建築群。



      世界上可能沒有哪個城市比得上巴黎,自古以來便持續作為歷史的發生地,不僅攸關法國的歷史,還牽涉到歐洲,甚至歐洲以外的歷史。同樣的,巴黎也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羅浮宮屢屢對歷史產生影響。這項歷史資產可能會讓許多博物館參觀者大感驚訝,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羅浮宮除了收藏藝術精品之外還曾有其他用途。事實上,羅浮宮已經存在了八百多年,但作為博物館,只不過是其中的兩百多年而已。



      這一事實當然不是要否認羅浮宮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這座博物館在開創藝術史大敘事的地位再明顯不過:羅浮宮是世界上第一座、無疑也是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博物館,網羅了幾乎每個時代和世界上各個地區的藝術品。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是,羅浮宮是個不折不扣的建築創新孕育所,此外,還開體制之先,直接邀請藝術家進行西洋繪畫和雕塑創作。但這也是羅浮宮令人費解的一點,即使它是世界上最常被參觀的地方,卻也是人們了解最少的地方。



      羅浮宮裡收藏了將近四十萬件文物,前後跨越五千年、兩百個世代的人類文明,形容羅浮宮是集人類藝術創作於一地最偉大之收藏,一點也不為過。況且這些東西絕不是憑空出現,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著巨大的歷史和文化力量推動這一切發生。別的不說,羅浮宮本身就齊聚了眾多親王的收藏品,經過數百年的積攢,或買或搶,數量龐大,五花八門。並不是所有的收藏品都是好東西,這一點本身就有點意思,鑑往知來,我們才得以明瞭審美品味絕不會定於一尊,而是永遠在變動前進著。更重要的是,每件收藏的文物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蒙娜麗莎》會在羅浮宮,是因為法蘭索瓦一世(Francois I)在達文西去世前不久跟畫家買下了它。拉斐爾(Raphael)偉大的《聖米迦勒制伏惡魔》(Saint Michael Routing the Demon),係教皇利奧十世(Pope Leo X)將這幅畫贈予法蘭索瓦一世,企望他出兵鄂圖曼帝國以為回報。維洛內些(Veronese)《迦拿的婚禮》(The Wedding at Cana)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畫布作品之一,佔據議政廳(Salle des Etats)的一整面牆,因為拿破崙從威尼斯人手裡偷走了它,從此再也沒有歸還。這些和其他四十萬個小故事,一起形成了羅浮宮博物館,為塞納河右岸這一隅之地的演變史寫出最新的篇章,而且肯定不會是它的最後一章。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