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歷史怎麼改變的,化學知道:歷史、化學放在一起看,事件因果更清楚,文明的演進總受化學元素、反應、新材料左右。

歷史怎麼改變的,化學知道:歷史、化學放在一起看,事件因果更清楚,文明的演進總受化學元素、反應、新材料左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8286
大宮理
大是文化
2023年8月30日
180.00  元
HK$ 153  






ISBN:9786267328286
  • 叢書系列:TELL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ELL


  • 自然科普 > 物理/化學 > 物理/化學史











      ◎塑膠袋的原料「聚乙烯」,是製造雷達的二戰物資。

      ◎讓日本浮世繪畫家愛不釋手的顏色普魯士藍,其實是「鐵離子」。

      ◎硝石、碳、硫磺產生的化學反應,促成了蒙古帝國的誕生:黑色火藥的霸業。

      ◎硫化法的誕生,提升了橡膠耐用度,變成四季可用的發明,讓人類行遍天下。



      作者大宮理是日本三大升學補習班之一河合塾的化學講師,

      被學生譽為最會說歷史故事的化學老師。



      化學就是計算酸鹼值、背元素週期表,還要寫化學式……十足硬科學,

      如果從歷史看化學,就會明白很多事件都是受物質、元素、新材料左右,

      是化學變化了這歷史。



      大宮理以「元素」和化學變化為歷史舞臺的主角,

      解釋化學物質與成分如何互相影響、產生關聯,影響人類文明的劇情走向。



      就像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萊納斯.鮑林說的:

      「全球發生的事都是由化學反應左右,政治和國際關係也不例外。」



      ◎用木炭還原鐵,再搭配風箱──製鐵技術創建了亞述帝國。

      西亞高原上的戰爭民族西臺人如何稱霸?靠鐵製武器打敗青銅武器。

      亞述人(敘利亞人)也從西臺人手中獲得鐵器,在東方建立亞述帝國。



      ◎凝灰岩與熟石灰,建起了整個羅馬帝國!

      羅馬人的文明多發達?有8萬公里的幹線道路網、屹立1800年以上的萬神殿,

      包括羅馬浴場都是用水泥蓋的!



      ◎硝酸鉀加上銅、錫合金,促成歐洲近代國家。

      鑄鐘師用銅、錫合金製造青銅大炮,

      煉丹術配方──硝石、木炭、硫磺,誕生了黑色火藥。

      大炮加火藥,就此改寫歐洲史。有錢領主爭相購買,沒錢城邦只能被打敗,

      火炮誕生後400年,歐洲就從超過500個大、小城邦,剩下25個近代國家。



      ◎碳、氫、氧和咖啡因,奠定工業革命。

      碳、氫、氧結合成煤炭,不僅推動蒸汽機,焦煤更能提升煉鐵效率。

      而咖啡因這種生物鹼,能讓工人保持清醒,滾水煮茶更能殺菌,

      工業都市人口得以增長,支撐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納離子(鹽)如何改變歷史?

      無論哪個政權,鹽都是專賣,因為想吃鹹只有鈉離子,無可替代。

      秦靠鹽稅統一六國,但鹽稅過重也帶來災禍:黃巢之亂、法國大革命。



      ◎乙醚容易取得,但沒人知道能用在手術麻醉,直到1846年!

      加熱乙醇和濃硫酸就可取得乙醚,而且靠體溫就能讓它蒸發。

      發明麻醉前,人類靠什麼止痛?鴉片、氧化亞氮、威士忌,甚至木槌!

      直到1846年,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首次用乙醚全身麻醉。終於不用忍痛了。



      德國製造第一個彈道飛彈V2火箭,燃料用馬鈴薯就能製造──乙醇!

      大自然中的鈾235純度只有0.7%,無法用在原子彈,得濃縮提煉到接近100%。

      棕櫚酸鋁、環烷酸鋁製成汽油彈,讓東京庶民區化為一片焦土,10萬人以上喪生。



      歷史、化學互不相關?放在一起看,事件因果更清楚,

      文明的演進總有化學反應在左右。



    推薦者



      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常務董事�陳竹亭

      賽先生科學工廠創辦人�林厚進

    ?


     





    推薦序一? 用文明史介紹化學,用化學介紹文明史?�陳竹亭

    推薦序二 如果能回到過去,你會如何用化學改變歷史?�林厚進



    第1章 宇宙的誕生──所有物質皆由原子組成



    第2章 植物纖維製造織品,文明發展第一步



    第3章 從青銅到電解技術──掌握金屬就掌握權力



    第4章 引爆革命與戰爭的火種──納離子(鹽)



    第5章 羅馬帝國時代──水泥和石灰築成的帝國



    第6章 伊斯蘭崛起──超級武器希臘之火



    第7章 火藥普及──蒙古帝國的誕生



    第8章 文藝復興──因印刷而興起,因火炮劃下句點



    第9章 銀礦引發宗教改革,西班牙稱霸世界



    第10章 化學與鍊金術分道揚鑣



    第11章 工業革命──焦煤煉鐵奠定基礎



    第12章 從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



    第13章? 20世紀,由人工合成塑膠揭開序幕



    第14章? 一戰──大規模毒氣戰首次出現



    第15章 聚乙烯、鐵氟龍促進武器研發



    第16章 二戰──誰的化工實力強,誰就能勝利



    結語? 從歷史角度,說明事件的主角──化學(物質)

    參考文獻



    ?





    推薦序



    用文明史介紹化學,用化學介紹文明史?

    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常務董事�陳竹亭




      「學科」(discipline)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自從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分類了對大自然的認識之後,知識的進程與演化常常就是各有專精。中古歐洲成立大學(university),就開始了學科的研究。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到了十五至十七世紀,哥白尼的天文學結合了克卜勒的數學,加上伽利略始創的物理理論與實證方法,終於在牛頓手上提出集大成的萬有引力定律,近代物理學於焉誕生。



      最早對物質的想像與「化學」有關聯的哲思,雖然也可以溯及古希臘時期,但是近代化學學科的發跡,則是從十七至十九世紀羅伯特.波以耳(Robert Boyle)、拉瓦節(Antoine Lavoisier)、道耳頓(John Dalton)等用實驗證明了元素、化學反應的概念和原子理論,才算踏上正軌。但是從人類有了技術或稱技藝(technology)後,譬如發明了農牧業,文明就開始了。把約三百多年的近代化學學科概念和知識,與綿延一萬年的文明史,還加上了全書起首的宇宙霹靂與創世、地球形成與創生、自然環境與生命演化,統統結合到一本書內,該如何撰述?



      進入二十世紀,近代化學對於物質世界微觀尺度(microscopic scale)的認知與操作技術,都已經十分熟稔發達。有人就把化學稱作「中心科學」(central science),其意義是指物質世界中,化學學科連結並貫穿了較偏理論與抽象概念的數學與物理學科,以及指向應用的生物(後稱生命科學)、地質、大氣、海洋(現集合成地球科學)。此外,還有醫學、藥學、農學、材料學以及各種工程……這些都與物質有關。化學的角色恰居中央要津,遂在科學的眾學科中榮登中心之位。



      作者編著本書的脈絡,事實上是以人類文明的技藝史為主軸,彙整了從技藝的發明過程、發明家,到傳說、軼事,然後從科普的角度,簡介近代化學知識,對物質世界的諸般技藝提出說明與理據,同時也介紹化學史或人類文明史的來龍去脈。說不完的故事不僅提升了化學知識的可讀性,也明顯提升了化學面對生活所觸發的文化性。



      當然,一萬年漫長的人類文明史演化,加上了在物質、產業、生活中發現與發明的吉光片羽,以及闡釋與介紹近代化學科普化的知識、見識、常識,使讀者讀起技藝史,更能夠萌生盎然的趣味;反之,用歷史敘事的方式述說較為冷僻的化學知識或原理,就顯得貼近生活,讓化學因此平添了社會、文化的親和力。也許,兩種觀點偶而會產生時序上的違和感,但整本書一氣呵成,仍算是瑕不掩瑜。



      今日「科學傳播」表面上的型態越來越多樣化。日本作者把漫長歷史和化學編織成書也算巧思,內容仍然不脫日本人治學嚴謹的有板有眼,對兩種學科都維持內容的絲毫不苟。用「海陸雙拼特餐」來形容本書也不為過,說不定正中了許多讀者嘗鮮變化的胃口也未可知!



    如果能回到過去,你會如何用化學改變歷史?

    賽先生科學工廠創辦人�林厚進




      曾經有個熱門的題目引發眾多討論:假如你擁有一把加特林機槍,而且子彈無限量,那麼當你回到三國時期,是否就能夠統一天下?



      如果這個題目引發了你的興趣,代表你一定也曾這麼想像過。如果帶著關鍵的知識或技術,穿越回到過去的任何時空,是否就能天下無敵?接著要思考的是,你到底該選什麼年代,以及要帶著什麼樣的關鍵技術?只要稍微延伸一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事情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例如,當你擁有無敵的武器,你要如何避免對手從遠方將你團團包圍,讓你活活餓死?或是在這一攻一守之間,對方可能直接派出暗殺部隊,偷偷取你性命。



      就算你什麼都不管,想要一路帶著槍直接往前衝,那麼還得發明機動車輛;就算你穿越時空的時候帶上車子,你還得要會開採石油來作為燃料,你也需要學會各種加工技術,來生產槍枝及車輛的維修零件。而且你還得思考,要做到什麼職位才能調得動工匠?要積累多少財富才能平衡支出?是否有足夠的農業知識度過大饑荒?是否還需要什麼水利知識來度過大洪水?管理全國的時候,到底要用什麼政治制度等一連串的問題,就會從眼前一直冒出來,等待你解決。



      在讀本書的時候,就像看著前述整個過程的演進。我們彷彿看到有個人穿越到了沒有銅器的時代,而他發明了銅器,因而稱霸全球。但是他穿越前沒有先上網查好怎麼製作鐵器,所以下一個穿越的人在他之後到達,就發明了鐵器,又稱霸了全球。其實在過去的歷史中,有很多革命性的變化,都因為天時地利與無限的巧合才會發生。當出現了像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或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這種,想法明顯大幅超越當時年代的天才,我們也會偷偷懷疑,他們是不是帶著關鍵技術、卻穿越錯了年代,導致不被當代的人理解。



      直到現代,這件事情其實也沒有多大的改變,人們還是不斷尋找著新技術與新方法、新材料,嘗試顛覆我們現在所有生活的面貌。差別只在於,過去我們花了250萬年,才從石器時代走到鐵器時代,而現在iPhone每年就換一代了。所以,如果你有機會可以回到過去,記得帶上這本書,選個好知識,找個好時代,去稱霸世界吧!







    從歷史角度,說明事件的主角──化學(物質)




      只要一隻智慧型手機,就可以立刻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上網就可以買到全球的葡萄酒、珍貴的起司,山珍海味都可以立刻用冷藏貨運的方式送達,這些連豪奢的路易十四世都沒有的享受,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已習以為常。



      甚至在新聞媒體看到一些陷入內戰的國家,遊擊隊士兵拿著攜帶式火箭砲發射一發子彈數千日圓的錐形炸藥,炸毀雖說是二手貨(超便宜)、但也要價數千萬日圓的戰車。從過去在炎熱沙漠中為西台戰車所苦的埃及農民兵眼中看來,應該會昏倒吧。



      雖然現在超商和超市的塑膠袋要收費,但社會上塑膠袋仍是隨手可得,就算是有塑膠袋戀物癖的人,也不會覺得擁有塑膠袋是值得謝天謝地的事。塑膠袋的原料聚乙烯在90年前,可是製造重要的雷達的戰略物資。



      人類社會得以驚人的進化到現代社會,要歸功於高度發達的科技(技術),但我認為學校教育沒有教導我們最關鍵的部分,那就是原本像猿猴的人類,如何建立起如此現代的社會。



      我們的社會系統、食物、交通工具、智慧型手機,不論哪一種,都不是如同變魔術一樣,突然變出來的。一步步解開這些纏繞在一起的絲線,不只可以追溯到日本人的祖先,甚至還和以粗糙的爐子打鐵的西台打鐵師傅,甚至是下船後在海邊沙攤上搭爐砌灶、烹調的腓尼基人都有關聯。



      我們現代人並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生活,而是依靠過去全球先人們的睿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生活。



      可是一講到歷史課,往往只會提到倭瑪亞王朝如何,金朝第一位皇帝完顏阿骨打又如何,就只是把人名和事件一字排開來,卻未重視歷史的流動、必然性和因果關係。



      另一方面,化學課則只會教我們計算酸鹼值PH、背誦「蒐集硫化氫氣體要用向下排氣法」等,我總是不禁懷疑,這門課到底有沒有自信作為一門關於物質的學問?



      硫化氫等有毒火山性氣體很重,會在地面累積,所以不能去火山和溫泉地帶的低窪處。可是對生活中被物質環繞的現代人來說,現今的化學教育,好像欠缺了必要的知識、物質的管理、對求生有益的學問此一觀點。



      大家都學過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性事件,也就是1789年法國民眾攻占巴士底監獄。其實當時群眾攻擊監獄時,獄中只有7名犯人,而且不過是偽造犯和狂人。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當時歐洲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件事吧。



      事件本身真的那麼重要嗎?這些事件的描述,其實很多都是歷史學家們為了增加浪漫的成分,事後加油添醋而成為「故事」。



      我想透過本書說明歷史的因果關係,不單純只是將這些事件一字排開,而是以社會、政治、戰爭等事件根本的「物質」為主角,說明主角們如何互相影響並產生關聯。

      

      而且我也不想站在一位英雄的史觀去描述,發現物質、讓物質實用化的、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而是著重在描述時代的氛圍與時代的需求。希望才疏學淺的我撰寫的拙劣文章,能讓讀者們體會到歷史的脈動。



      本書在草稿階段,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就已接近七百頁。我原本打算寫到現代,但戰後的部分並未刊載。其實戰後飛躍性的科技進化,才真的是我想寫的部分。



      只看一個歷史事件,永遠有各種不同的切入點和觀點。光要寫幾行文字,我就要大量閱讀好幾本書和資料,花上好幾天的時間。



      幸好長年塵封的書終於派上用場,還有在工作閒暇時造訪的名古屋市鶴舞中央圖書館的藏書,也幫了我很大的忙。我也要感謝東京都練馬區平和臺圖書館、神田舊書店街,在我還是個貧窮學生時,讓我接觸到大量書籍。特別是如果沒有專收科學類舊書的明倫館存在,就不會有本書的誕生。



      對於我的導師,東京都立西高校的社會科老師荒井良夫,以及在我成為補習班講師後,在世界史和文化方面給我許多啟發的大矢復老師(代代木講座英語講師)、上住友起老師(河合塾世界史講師兼Bear Luxe 株式會社執行長),我心中更是充滿感激。



      另外,我身邊的朋友,特別是過去我的學生岡田祐一,在我撰寫本書時,由概念到執筆階段,都給與我許多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我的工作是在補習班教化學,提升學生們的化學成績,讓他們順利考上大學。不過除了傳授知識和計算方法外,我也會從歷史的角度,說明為什麼人類會發展出這些計算和知識。然而上課時間有限,所以假設我閱讀了一百本書籍,時間大概只夠我告訴學生約十頁的內容。



      這次透過本書,我終於可以將過去派不上用場的知識化為具體形式。非常感謝PHP研究所的山口毅,讓我有機會寫這本書,也要感謝為這本書編輯、校正的所有同仁,以及在緊迫的時間內、廢寢忘食的為本書畫插圖的風原士郎。



      最後我要感謝的是我的太太。每當我在閱讀世界史書籍時,都會像回音一樣唸出「Barbegal麵粉廠」(古羅馬時代在法國亞爾附近,以水車為動力的麵粉工廠)、「StG44 突擊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量產的輕量自動槍支)等,她必須忍受我三不五時發出謎樣般的囈語,同時因為她喜歡電影和世界史,還會提供我許多素材,如約翰•亨特(John Hunter,被譽為「近代外科學開創者」的英國外科醫生)、弗里茨朗格(Fritz Lang,奧地利出身的知名電影導演)等,豐富本書的內容。



      前所未見的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甚至有人形容它就像是中世紀的黑死病再現。不過,人類過去以來就是不斷的與前所未見的災厄對抗,因此孕育出智慧與發明,再向前邁進。我們也只能向歷史學習,向前邁進,並交棒給下一代。



      人們總是從過去吸取教訓。畢竟我們無法倒過來學歷史。──阿基米德



      全球發生的事都受化學反應左右。政治和國際關係也無法例外。──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