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並肩走踏尋高廠.閒扯闊論話文資
與作者同為油廠人,結識於東方工專美工科夜間部,同學慣以「陸爺」稱之,其以水彩摹寫鄉間景緻與日常器物,是為一絕。
作者由畫轉文源於1990年代,時由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開啟以「文化藝術」凝聚地方認同、培植在地發展一系列政策。「橋仔頭」即為當時社區總體營造典範、南臺灣代表。「橋頭糖廠」也在此時重回常民眼界,由此發展而出的「水流庄」,則為另種傳奇。
當時之橋頭鄉五里林(含東林村、西林村),由東林村村幹事蔡濟隆帶動,成立「東林講堂」,推展社區營造,培植在地人才。出生、成長於「水流庄──五里林」的陸爺,受東林講堂啟蒙,繼而參與「橋仔頭文史工作室」及「水流庄人文協會」,實踐、精進。
與作者共同任職的高雄煉油廠,啟於1942年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2015年11月,熄燈,走入歷史。後高廠時期,雖有同仁自主進行文物察查,文化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等亦委託學者專家調查研究,民間團體亦多所關注。但對於關廠,言談間,陸爺不時隱露文史工作者的憂心與焦慮(這應是本書各篇成文主要緣由)。
在個人油人生涯最後階段,因業務關係,有機會在廠場設備、塔槽管線與辦公處所間,穿梭來去。對工場從陌生而熟悉,也經歷關廠、拆場與整治。期間公司成立「文化資產管理組」,綜理高廠文資業務,陸爺適才適所成為先鋒部隊。自此,在工作上亦因文化資產而與作者有了更進一步的連結。
緊接在停工之後的拆場,許多生產設備、工具物件、書籍簿冊等,在過程中不斷被揭露、重現。在已斷電的幽暗空間裡睜大眼睛搜尋文物,在艷陽下揮汗踏查廠區各個角落。若有新發現則雀躍不已,拍照、記錄、建檔,累積許多可貴素材。在揚起的陣陣拆場煙塵中,陸爺總能精準抓住亮點,幾番蘊釀發酵、旁徵博引,就是一篇佳文。舉凡建築風貌、空間紋理、人物典範,讀來莫不令人低盪迴旋感動不已。
幾十年來從《一條河流的故事》(橋仔頭文史協會出版)、〈屏山紀事〉系列文章(中油公司《石油通訊》刊登),再到《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吾人總能自作品中一睹作者日益洗鍊的文字,共享其難得的文史經驗。也懷念那段與作者從東方工專、東林講堂、水流庄、橋仔頭到「並肩走踏尋高廠.閒扯闊論話文資」的日子。
欣聞《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一書,將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出版,除賀喜陸爺外,也感謝審查委員遠見,讓此一小小香火得以留存,見證半屏山下曾有的繁榮昌盛,共享高雄歷史的榮光。期待本書之後佳餚美饌可以接續上桌,可慰油人,以饗市民。
《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描繪高廠點滴,也道出六燃歷史。白首油人話當年,值得細細品味。同為油人,也想借篇幅一角,輕輕地說聲:再會吧!高廠。
以上短短數語,是為之序。
王國禧 蘇建華